缬沙坦联合培垛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观察

2010-05-22 12:05:10
山东医药 2010年19期
关键词:肾素缬沙坦尿蛋白

刘 伟

(莱钢集团莱芜矿业公司职工医院,山东莱芜 271100)

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肾脏损害,往往较快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均可减轻肾性蛋白尿,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有肾脏保护作用。2006年 5月 ~2009年 6月,我们采用缬沙坦联合培垛普利治疗 DN,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00例 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男 58例 ,女 42例;年龄 47~ 75(51.5±11.3)岁,病程1~6(3.5±1.6)a。均符合 1999年 WHO的诊断标准。将 100例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组 32例,培垛普利组 33例,联合组 35例。三组年龄、性别、病程、血糖、血压、肾功能、尿蛋白指标均具有可比性。均排除剧烈活动、发热、感染、心功能不全等导致尿蛋白增加的因素;8周内未应用过 ACEI类或 ARB类药物。

1.2 治疗及观察方法 三组均予饮食控制、适当运动,应用降糖药及胰岛素控制血糖,合并高血脂者予降血脂药物。使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 2 h血糖≤10.0 mmol/L。培垛普利组予培垛普利 4 mg/d,缬沙坦组予缬沙坦 80 mg/d,联合组同时应用培垛普利及缬沙坦,剂量同上;三组均治疗 12周。治疗前后测定 24 h尿蛋白定量(UAE)、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压等;治疗期间记录不良反应。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1.5统计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用 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见表1。所有病例均未发生高钾血症和肾功能恶化。联合组出现咳嗽2例,头晕、头痛各 1例;培垛普利组咳嗽 3例,头晕、头痛各 2例;缬沙坦组头痛、头晕各 2例。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三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s)

表1 三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培垛普利组和缬沙坦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UAE(g/24 h) BUN(umol/L) SCr(umol/L) SBP(mmHg) DBP(mmHg)培垛普利组 33治疗前 3.9±2.8 6.1±1.6 92±13 168±14 95±9治疗后 2.9±1.9* 6.0±1.3 85±10* 145±78* 88±9*缬沙坦组 32治疗前 3.8±2.7 5.9±1.4 91±12 166±13 94±8治疗后 2.8±1.8* 5.7±1.1 83± 9* 146±15* 87±8*联合组 35治疗前 3.8±2.7 6.0±1.4 92±13 168±13 96±7治疗后 1.9±1.4*△ 5.5±1.0 73±8*△ 121± 6*△ 75±4*△

3 讨论

研究证实,在 DN发病机理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慢性肾脏损伤中起重要作用[1]。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 RAS的主要活性肽,可从血流动力学与非血流动力学方面对肾脏造成损害[2]。AngⅡ首先要与特异受体(包括 AT1、AT2两种受体)结合才能发挥生理作用,AngⅡ与 AT1受体结合后,选择性收缩出球小动脉导致肾内跨膜压升高,蛋白滤过增加,且可促进多种细胞因子的生长和细胞增殖及基质蛋白积聚,引起肾小球硬化及蛋白渗出,造成肾脏进行性损害[3]。ACEI和 ARB分别通过抑制 ACE生成和拮抗 AngⅡ受体,扩张出球小动脉,松弛系膜细胞,改善肾小球基膜通透性,从而改善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降低肾小球内高压,改善肾小球高滤过状态和肾血流动力学,从而减少尿蛋白排泄[4]。

培垛普利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抑制ACE活性及 AngⅡ生成;缬沙坦是 AT1受体拮抗剂,直接拮抗 AngⅡ与其受体结合,从而抑制 AngⅡ的作用。两者均可通过抑制 AngⅡ的血流动力学和非血流动力学作用达到减少蛋白尿,阻止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球硬化[5,6]。本研究三组治疗后 UAE、SCr及血压均明显降低,但联合组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培垛普利组和缬沙坦组。进一步证实两者联用治疗 DN存在累加效应。本研究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者联用较为安全。

分析本研究结果,缬沙坦和培垛普利联合应用治疗 DN效果确切。其机制可能对 RAS系统进行双通道阻断,既发挥对肾脏保护的叠加作用,使尿蛋白下降,稳定肾功能;又不增加不良反应,值得借鉴。

[1]顾勇,赖凌云.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糖尿病肾病研究中的新进展[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4,20(3):221-223.

[2]涂晓文.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慢性肾脏疾病的治疗作用[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6,22(1):54-55.

[3]王成,娄探奇,唐骅,等.双重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慢性肾脏疾病血压蛋白尿和肾功能的影响[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6,22(6):401-403.

[4]杨福,燕眉,凤杰.双重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113-114.

[5]姚健,陈名道.糖尿病肾病及其早期防治[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2,18(4):330.

[6]刘志红.糖尿病肾病的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5):322.

猜你喜欢
肾素缬沙坦尿蛋白
一种病房用24小时尿蛋白培养收集器的说明
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尿微量蛋白含量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中肾素的关系研究
AAV9-Jumonji对慢性心力衰竭犬心脏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的影响
尿蛋白(+),警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妈妈宝宝(2017年4期)2017-02-25 07:01:26
不同时段内尿蛋白量的变化及其对子痫前期的诊断意义
缬沙坦联合葛根素在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作用
醛固酮肾素定量比值筛查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探讨
缬沙坦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黄芪片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24例
中医研究(2014年2期)2014-03-11 20:28:18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糖尿病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