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A16型引起的传染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脑炎等并发症,个别较重患儿可危及生命。该病1957年由新西兰首次报道描述,1958年首次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英国伯明翰正式提出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的命名。中国自1981年上海始见本病,一般每年5~9月发病,夏秋季节多见。2008年春季手足口病在中国安徽局部范围引起了大流行,少数重症患儿死亡,引起了政府和社会高度关注。笔者通过诊治多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认识到本病与《金匮要略》中的风引汤证有较为密切的关联。兹将笔者对该病的认识阐述如下。
小儿脏腑薄,藩篱疏,肌肤嫩,神气怯,易感触外邪。夏秋之际,天气炎热,阴雨潮湿,尤以江南地区地卑湿蒸,人处气交之中,上受温热之气,下湿上蒸,邪气滋生,温热挟湿之邪,经小儿口鼻而入,首先犯肺,肺卫失和,出现发热、流涕、轻咳、咽红等症状。肺主皮毛,咽峡部亦为肺所主,故见皮肤及咽峡部疱疹。温热邪气与湿邪相合,内困中焦,致脾运不健,两者与正气相搏于气分,正气抗邪外出,毒随气泄,郁于肌肤而为疹,湿又聚而成疱。《素问·太阴阳明论》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脾主四肢,开窍于口,肛门受肾所主而为胃肠之端,脏腑病变必外达体表之窍及所主之处,温热挟湿之邪蕴于脾胃,故出现脾所主部位及胃肠之端出现斑疹、疱疹,手、足、口、肛门为多,渐变水疱。故发病初期可见发热、流涕、轻咳、咽红及手、足、口腔、肛门等处疱疹,舌淡红或红,苔腻,脉数,指纹红紫。多数患儿邪轻正盛,抗邪外出而仅发病到此阶段,病位局限于肺脾,西医称之为单纯性疱疹性咽峡炎,可选用甘露消毒丹化裁以利湿化浊解毒。
小儿肾常不足,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常有余。若邪气炽盛,热毒之邪外袭,来势凶猛,热毒耗伤阴津,阴津本不足,热毒之邪再助肝阳上亢之势,呈现虚实夹杂之势,易见痉厥、全身抽搐等肝风内动之症。然木性上行而刚,热毒挟湿来袭,湿性又重浊粘腻,下行而柔,牵制上行之性的刚风,虚实夹杂,故临床少见角弓反张、四肢抽搐等全身痉厥症状,而多见易惊、肌肉瞤动等肝风蠕动症状。具体表现为:高热不退,易惊,呕吐,汗少,疹出不畅,嗜睡易惊,肌肉瞤动或抖动,或见肢体痿软、无力,甚则昏睡等,舌暗红或红,苔黄腻或黄燥,脉细数,指纹紫暗。即并发了无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或急性弛缓性麻痹等。
该表现不若大实证之肝阳上亢,而为阴虚阳亢,且有下行之势的湿邪牵制,故临床表现缓和,不若狂风大作,而是如轻风吹拂引动之象。名其为抽风不妥,抽风亦称为“惊厥”,主要表现为意识突然消失,双眼上翻、斜视,面部肌肉或四肢肌肉强直、发硬、痉挛或不停地抽动,一次发作可持续数秒至数分钟。筋惕肉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中风……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每因过汗伤阳,津血耗损、筋肉失养所致,表现为体表筋肉不自主地跳动。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言:“瘈者,筋脉急也。瘲者,筋脉缓也。急则引而缩,缓则纵而伸,或伸动而不止,名曰瘈瘲,俗谓之搐是也。”可见手足口病重症的表现与筋惕肉瞤或瘛瘲较接近,然二者又不够形象,唯“风引证”一词既贴切又反映出病机,“风引”即风之引动。
手足口病病机演变中,风动是病情的转折点,如治疗得当,病情可向愈;如病情持续进展,则有性命之忧。《金匮·中风历节病》云:“风引汤,除热瘫痫”。 喻昌在《医门法律·中风门》中说:“风引汤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可……明此以治入脏之风,游刃有余矣。”《千金要方·风癫》云:“紫石煮散,治大人风引,小儿惊痫瘛瘲,日数十发,医所不药者方……”风引汤方中寒水石性味辛咸寒,清热泻火;石膏辛甘寒,解肌清热解毒,除烦止渴;滑石性味甘淡寒,清热解暑,祛湿敛疮;白石脂味甘酸平,《别录》言其“养肺气……疗五脏惊悸不足。”赤石脂甘涩酸温,收湿敛疮;紫石英性味甘温,《别录》言“定惊悸,安魂魄……”生牡蛎咸微寒,潜阳补阴;龙骨甘涩平,敛气逐湿,镇静安神,大黄苦寒涤实热;甘草甘平、干姜辛热和中补土,制诸石之寒凉,桂枝辛甘温通阳复脉,祛邪中予与扶正,防止正气衰败。全方配伍,攻不伤正,清不伤阳,降热、清热、镇静安神,通涩兼顾、寒温并用、辛散与收敛同施,清热为主,又能燥湿,既能辛散邪气,又能顾护正气。清热泻火、燥湿、平肝熄风,为治热毒挟湿之邪致虚风引动之良方。
从临床来看,本病的病机演变也有其固有的特点。
因手足口病病邪为温热挟湿或热毒挟湿,以热邪为主,湿邪为次,故病情少见缠绵不愈的特点。病程短者多为3天,轻症者一般局限于1周之内。
卫气营血辨证为温病大家叶天士首创,即将温病的传变过程分为卫分、气分、营分和血分四个阶段。“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热入营血的典型表现为发热夜甚,斑疹隐隐,舌绛,脉数等。然据临床观察,很少能见到舌绛、斑疹隐隐的症状。因此,笔者认为其病机传变并未按卫气营血的规律传变,有起病即为重症的患者,且重症并非为热入营血。叶天士在《温热论》首篇即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把温邪—肺—卫、心—营(血)关联起来,临床重症中亦没有见到热陷心包所致神昏谵语、舌体转动不灵、舌质红绛的表现,故在病位上也未考虑心。
综上所述,手足口病为感染手足口病特有的温热夹湿时邪而发病,起病即为重症的手足口病邪气为热毒挟湿,病位在肺脾,涉及肝。临床少见热入营血的传变。如见风动,可适当选用风引汤加减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