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人体内外表里。通过经络的联系,脏腑病变可反映到体表,出现特定症状和体征;而刺激体表的一定经穴又可以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揣外而知内,治外而调里”,这就是经脉脏腑相关。随着经络研究的深入,经脉脏腑关系必将成为重点之一,并对于阐明经络实质,提高疗效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经脉脏腑相关,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经络研究室以胃经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肠鸣音的影响,以便对针刺调节内脏机制做出初步判断。
23名健康志愿者,年龄20~25岁。其中男17例,女6例。均为福建中医学院在校大学生。选择平常无明显胃肠道症状、胃肠功能正常且无慢性疾病史的受试者,签署参与该项研究的知情同意书,并告知每次实验前的饮食时间和饮食内容的统一,尽量避免食物对肠鸣音的影响。所有实验均在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生理三级实验室内完成。
肠鸣音的采集采用计算机肠鸣音采集记录系统,其主要构成有:计算机、音频处理软件、音频传感器。肠鸣音计数采用EE3386型通用计数器(南京新联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电针采用WQ-IOD型多用电子穴位测定治疗仪(北京市海东华电子仪器厂生产)。针具采用环球牌针长40 mm,直径0.3 mm的一次性针灸针(苏州环球针灸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
室温(28±1)℃,相对湿度60 %。志愿者进入实验室后,裸露左下肢,安静平躺20 分钟。将音频传感器固定于肚脐下3 cm处,之后电针刺激足三里穴,频率0.5 Hz,波宽0.2 ms,强度以志愿者感觉明显为度(一般是3~4 V)。刺激10分钟后停止电针。
计算机肠鸣音采集记录系统收集针前、针时的实验数据。实验完毕将资料回放,外接EE3386型通用计数器进行肠鸣音脉冲计数。统一设定的取样时间为100毫秒,触发电平为270 mV。
采用SPSS 13.0软件处理。电针前后数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常态下人体的肠鸣音的表现有一定的波动性,在所观察的23例志愿者中,最低118次,最高662次,平均271次,但每个人的肠鸣音在不同的实验日基本保持稳定。
实验显示电针对肠鸣音的影响是双向的,与电针刺激前的基础状态有关。当肠鸣音基础值小的时候,电针足三里穴可以使肠鸣音增加,图1是电针前捕捉到的肠鸣音信号,肠鸣音比较小,此时给予电针刺激足三里,可以明显观察到肠鸣音增强,见图2。
相反,当肠鸣音基础值大的时候(图3),电针足三里穴可以使肠鸣音减少(图4)。与电针前比,电针对肠鸣音的影响经统计学处理,具有非常显著差异,见表1(P<0.01)。
表1 电针足三里穴对肠鸣音影响的比较
图1 电针刺激前肠鸣音基础值记录图(基础值小)
图2 电针刺激足三里时肠鸣音记录图(基础值小)
图3 电针刺激前肠鸣音基础值记录图(基础值大)
图4 电针刺激足三里时肠鸣音记录图(基础值大)
肠鸣音主要是人体小肠运动引起的。小肠运动使食糜与肠液充分地混合,并逐渐向下推送,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肠鸣音。肠鸣音是一种宏观表现,它主要与小肠运动有关,也受肠组织的生理状态的影响,生理与病理的状态下会产生不同类型的肠鸣音,另外还与肠道通畅情况、肠道内食物多少及种类有关。由于肠鸣音不似心音、肺音那样有规律性,其频率、声响和音调变异较大,餐后频繁而明显,休息时稀疏而微弱,给肠鸣音的检测和处理带来一定的困难。我们严格控制实验条件,采用同体实验对照的方法,保证实验的客观性和可比性。为了克服主观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应用音频脉冲计数的定量分析方法,把一个或一串肠鸣音分解组成该肠鸣音的音频脉冲进行精确计数,使肠鸣音这一指标具备更好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针刺对肠鸣音的影响同一个人,不同实验日所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有一定波动范围应属于合理误差,但只要采取严格的实验条件,这种误差不会影响实验结果。预实验分别选取针前基础值低和基础高两个类型的受试者,分别在不同实验日(相隔3天以上)观察了3次电针对肠鸣音的影响,实验数据还是比较稳定,没有出现反常现象。
中医学非常重视肠鸣音的诊断价值[1,2],早在两千多年前《灵枢》就有听诊肠音的记载,汉代名医张仲景在临床已熟练地运用了听诊技术。北宋时期林亿等人校注的《素问·脏气法时论》中也提及肠鸣音,明代王肯堂的《证治准绳》、清代张璐的《张氏医通》等中医著作对此均有论述。1977年在经络敏感人的经络感传中以及1979年在急腹症常用中药对正常人肠运动(肠鸣音图)影响的观察研究中都曾应用了定量分析肠鸣音的方法。可见,中医理论对于肠鸣音的现象极为重视,早已把它作为诊断腹部疾病的一个重要指标。
自腹部记录肠鸣音是一项很成熟可靠的方法,国外学者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曾对这一方法作过详细的研究,观察到将声音传感器放置在左上腹部同时记录胃内压(吞入导管)和肠鸣音,二者变化呈高度正相关[3];也有人应用小波分析,归一化香农能量分布、功率谱密度估计以及自适应滤波、频谱分析等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对肠鸣音进行分析处理[4,5],为肠鸣音应用于科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应用肠鸣音作为观察指标来研究针刺过程中经络参与机体的内脏调节,是一个很好的而且可靠的方法。如果能够将经脉线上穴位或非穴位针刺后出现的这些特殊反应,与针刺所引起的内脏效应结合起来,将为探讨针刺穴位调整内脏功能的机理开辟一条新的途径。为阐明经络调控的机理和针刺效应的途径提供一方面的实验依据。
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路,内属脏腑,外络于肢节,足阳明胃经为十二经脉中多气,多血者,与胃肠功能关系密切,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经气所汇为合),为临床常用之要穴[6]。电针刺足三里穴对胃肠运动有明显的良性双向调理作用,这取决于机体的原先机能状态及针刺的刺激强度[7,8]。针刺前如果胃肠道运动机能处在较低水平,针刺则使之增强,相反如果处于机能亢进的状态,针刺可使之降低。本研究的结果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今后将进一步观察针刺不同经上的穴位以及针刺同一经上的不同穴位对相应的脏腑功能的影响,以期得出更全面的结果。
针刺对胃肠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的研究已有很多的报道,也得出了一些比较确切的结果,而使用肠鸣音来观察针刺对其影响目前报道较少,这也是这个研究的特色之一,寻找一个无创或微创的又能比较确切反映脏腑功能的指标,是从事中医经络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之一。肠鸣音就是一个比较可靠的方法之一,只要严格掌握实验条件,所得出的实验结果是可靠的,也能够从一个角度证明针刺调节脏腑功能的机制。
[1] 胡勇,刘文辉,叶霆,等. 肠鸣音的采集与分析[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95,14(3):266-275.
[2] 任福军,曾衍钧,曾红缨,等.人体肠鸣音记录与分析[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1991,10(4):241-245.
[3] John T, Farrar, Franz J, Ingelfinger.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as revealed by study of abdominal sounds[J]. GastroenInflogy, 1955, 29(5):789-800.
[4] 张和华,王希龙,吴宝明. 肠鸣音的检测分析及其应用进展[J].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9,26(4):908-911.
[5] 张和华,吴宝明,张连阳,等. 肠鸣音信号的自适应滤波及其特征提取方法研究[J].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9,26(3):1203-1209.
[6] Liu JH, Yan J, Yi SX, et al.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gastric myoelectric activity and substance P in the dorsal vagal complex of rats[J]. Neurosci Lett, 2004, 356:99-102.
[7] Tatewaki M, Harris M, Uemura K, et al. Dual effects of acupuncture on gastric motility in conscious rats[J]. Am J Physiol Regul Integr Comp Physiol, 2003, 285:862-872.
[8] Dill SG. Acupuncture for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J]. Probl Vet Med, 1992, 4:14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