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证核心症状、其他症状在中医辨证分型的分布规律

2010-05-22 03:05李跃华,肖爽
环球中医药 2010年6期
关键词:阻型心脾肝郁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抑郁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抑郁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五大疾患,预测未来20年将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二大疾患[1]。中医药治疗抑郁症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但其中医证型却没有统一的证候辨证标准。关于抑郁症的中医证候类型报道不一[2,3], 近年来证候研究遵循以象为素, 以素为候, 以候为证, 病证结合, 方证相应的原则[4],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本课题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数理统计的应用,对入组的抑郁症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及证候指标调查,分析各证候类型中核心症状及其他症状的构成比例,试图为研究抑郁症常见中医证候标准及证治规律提供依据。以进一步探讨抑郁症常见中医证候辨证分型和证候辨证标准,使之成为一个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临床实用工具[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受试者基线数据可比性分析)

本实验共观察抑郁症患者276例,均为2007年1月至2010年4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门诊及住院患者,男性80例,女性196例,男女性别比例约为1∶2.5,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患者。年龄最小18岁,最大75岁。18~30岁共有22人,占8.0%;31~60岁共有125人,占45.3%;61~75岁共有129人,占46.7%,此年龄段人数最多。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将入组患者分为5个证型组,分别为肝郁气滞型60例,肝郁脾虚型54例,肝郁痰阻59例,心脾两虚42例,心肾不交61例。受试者HAMD抑郁量表、SDS自测量表、中医证型评分均值没有显著性差异,均为P>0.05。5组病例性别、年龄、病情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 0. 05,具有可比性。以上受试者均按方案完成观察疗程。

1.2 西医诊断标准

(1)参照2001年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制定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诊断标准[6]; (2) SDS抑郁自评量表的自评分≥40分;HAMD 24项抑郁量表(第14项不计入总分)评分 ≥20且≤35分。符合以上两项者入选。

1.3 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199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在昆明会议上制定的“躁郁症的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标准”及“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抑郁症中医证治规律研究”建立的诊断标准,结合西苑医院老年病科多年治疗抑郁症的经验,辨证为5型:肝郁气滞、肝郁脾虚、肝郁痰阻、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基本证候由特异证候+精神症状(2项或3项以上)+躯体证候(3项或3项以上)组成,以相关症状为分型依据。

特异症状: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持续至少2周以上。

精神症状:多愁善感、易哭善太息、情绪低落、抑郁悲观厌世、思维迟缓或思维困难、动作减少或迟缓或多动、睡眠障碍、焦虑、易激动。

躯体症状:头晕、头痛、气短、胸闷、心悸、心烦、腹胀、胁痛、呢逆、纳呆、便秘或腹泻。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肝郁气滞型:情绪抑郁,表情沮丧,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善太息,胸闷,胁痛,胸胁乳房胀满,腹胀,便秘,口苦,舌边尖红,脉弦。情绪抑郁必备,且其它项中具有4项者。

肝郁脾虚型:情绪抑郁,表情沮丧,气短,纳呆,倦怠乏力、大便溏泻,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懒言声低,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脉弦细。情绪抑郁必备,且其它项中具有4项者。

肝郁痰阻型: 情绪抑郁,表情沮丧,恶心欲吐、泛吐痰涎,咽有梗阻感,口中粘腻,头晕目眩,肢体

沉重,心烦,脘腹胀闷,大便不爽,舌质淡,苔厚腻,脉弦滑。情绪抑郁必备,且其它项中具有4项者。

心脾两虚型:情绪抑郁,心悸,健忘,少寐多梦,心神不定易惊恐,纳呆,腹胀,大便塘,形体消瘦,声音低弱,面色萎黄,舌体瘦小,脉沉细。情绪抑郁必备,且其它项中具有4项者。

心肾不交型:情绪抑郁、心悸心慌、健忘、失眠多梦、烦躁多汗,五心烦热、性欲减退或遗精、腰膝酸软、尿频尿急,肢体颤抖,舌红少津、脉细数。情绪抑郁必备,且其它项中具有4项者。

1.4 纳入标准

年龄在18~75岁之间的原发性抑郁症患者,依从性较好,可以坚持服药2个月,并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5 排除标准

(1)HAMD量表大于35分者或有自杀行为者;(2)伴有严重的或不稳定的心、肝、肾、内分泌、血液等内科疾病者;(3)入选前4周内服用过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或其它抗抑郁药者;

1.6 抑郁症中医证候核心症状、其他症状要素判断方法

结合西苑医院老年病科多年治疗抑郁症的经验,中医症候由核心症候、基本证候、其他症候组成。

核心症状: 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缺乏愉快感、多愁善感 、易哭善太息、抑郁悲观厌世。

基本症状:头晕、头痛、自汗、盗汗、气短、胸闷、心悸、心烦、腹胀、胁痛、呃逆、纳呆、便秘或腹泻。

其他症状:动作减少、动作迟缓、多动、入睡困难、睡眠浅、多梦、早醒、嗜睡、焦虑、易激动、强迫思维、行为阻滞、言语阻滞、情绪不稳、思维阻滞。

1.7 统计学处理

将有关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 建立数据库, 采用SPSS 13.0,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将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抑郁症核心症状各要素分布情况

经χ2检验,5组受试者核心症状分布比例均为P>0.05,提示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针对患者核心症状分值不同,通过分值对比,比较5组证型在核心症状中的病情轻重程度见表1。

表1 5组证型核心症状评分均值比较

经方差分析,P=0.006<0.05,提示5组证型核心症状评分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经多重比较,5组证型中肝郁痰阻型核心症状评分明显高于其他4型,P=0.000<0.05,其差异具有显著性 ,说明中医辨证肝郁痰阻型抑郁症核心症状重。

2.2 次要症状各要素分布情况

5组受试者次要症状中动作减少、多动、入睡困难、睡眠浅、多梦、焦虑、易激动、行为阻滞、言语阻滞、思维阻滞此7要素分布情况,经χ2检验,P>0.05,提示差异无显著性。动作迟缓、早醒、嗜睡、强迫思维、情绪不稳此5要素分布情况,经χ2检验,P<0.05,提示差异有显著性。

2.2.1 动作迟缓在各中医证型间的分布规律见表2

表2 动作迟缓在各中医证型间的分布情况

2.2.2 早醒在各中医证型间的分布规律见表3

表3 早醒在各中医证型间的分布情况

2.2.3 嗜睡在各中医证型间的分布规律见表4

表4 嗜睡在各中医证型间的分布情况

2.2.4 强迫思维在各中医证型间的分布规律见表5

表5 强迫思维在各中医证型间的分布情况

2.2.5 情绪不稳在各中医证型间的分布规律见表6

表6 情绪不稳在各中医证型间的分布情况

3 讨论

3.1 核心症状分布规律分析

核心症状是指抑郁症最主要的症状,是抑郁症的特征性症状,直接决定抑郁症的诊断和轻重程度的判断[8]。核心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缺乏愉快感、多愁善感 、易哭善太息、抑郁悲观厌世。本研究发现,核心症状在5组证型中的分布比例无明显差异,但肝郁痰阻型的核心症状评分较高,说明肝郁痰阻型抑郁症虚实夹杂,症状较多。抑郁症的疾病发生发展,随着病程的进展,病情是由轻到重、证候也是由实证发展到虚证。初期多为实证肝郁气滞,如得不到及时控制肝郁乘脾而形成肝郁脾虚,脾虚脾失健运会聚湿生痰形为肝郁痰阻,进而由脾及心出现心脾两虚的证候,此时证候已从实证发展成为虚证阶段,之后由心及肾,出现心肾不交之的一系列症状。

而肝郁痰阻证之所以症状积分高,是因为疾病正处在疾病由实证向虚证转变过程,虚实夹杂。从虚来看,为肝郁克脾,脾失健运,出现头晕、肢体沉重、动作迟缓等脾虚症状。另一方面肝郁痰阻还兼有诸多痰湿症状,如呕吐恶心、咽中如有异物、口淡无味、食欲不振等痰湿阻滞之征。脾失健运是生痰的重要病机[7]。肝病传脾早有古训, 而脾病则可酿痰生湿,的确是许多疾病中常见的传变现象,即“百病皆因痰做祟”,痰随气机升降, 无处不到, 内溢脏腑, 外达肢骸,而生诸症。虚中夹实,正愈虚则邪愈盛,因此表现出来的症状则更为复杂,其病情程度则更重。

3.2 其他症状分布规律分析

其他症状中,动作迟缓在肝郁痰阻型中所占比例较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型均高。从西医精神病学角度,这部分患者大多病程较长,而且年龄偏大,大多数分布在61~75岁之间。造成动作迟缓较为常见的原因可能与其年龄偏大,肢体运动强度、灵活度下降有关,亦与痰湿粘腻重浊,流连于四肢百骸的性质密切相关。心肾不交型中动作迟缓症状出现较少,此证型在31~60岁之间分布最多,此年龄段患者身体较强健,且此型患者多以烦热躁扰多动为主,故少见动作迟缓。

早醒与嗜睡为两个相对症状,早醒在肝郁脾虚组出现频率较心脾两虚多,嗜睡则恰恰相反。心脾两虚在61~75岁分布比例最高。各种情志活动太过,致使心气虚弱,倦待懒言,嗜睡,若再加之年老体弱,脾气虚弱,气血乏源,则见体虚久卧、精神差,因此常见嗜睡。相对而言,所欲不遂致肝郁,思虑过度而伤脾,昼夜思虑烦躁,睡眠质量降低,则常见失眠早醒。

强迫思维在肝郁气滞型中分布最多,明显高于肝郁痰阻型和心脾两虚型。抑郁症的基本病机是神气郁结,而肝主疏泄气机,有调畅情志的作用,若肝的疏泄功能不及,气机郁结,可见抑郁不乐、悲忧善虑等症[9],因此强迫思维多见于此型。而肝郁痰阻型多以躯体症状为常见,心脾两虚则是思虑过度的病理产物。

情绪不稳在心脾两虚型分布最多,在肝郁痰阻型分布最少。心脾两虚之人,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事件时,如果不善化解,日久积郁不能疏泄而致心肝神气郁结,且心脾亏虚,气血生化乏源,气血失和,则时有情致不畅,情绪不稳。而肝郁痰阻型正如前文所述,由心脾两虚所致,多表现为躯体不适。

综上,本结果显示了本病的病机特点,基本符合中医理论的认识规律,为论治提供了可靠的辨证基础,证明了抑郁症临床证型的客观存在,以及中医辨证论治和西医症状的相关性,为证候分类提供了数据支持, 研究结果符合中医理论的一般规律,为论治提供了可靠的辨证基础,为病机(证候) 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可取的方法。进一步论证了中医辨证论治是针对不同个体运用诊法收集病情资料,通过综合分析,辨明其病因病机,概括判断为某种证型,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治则,这较西医学有较突出的优势。因此,治疗抑郁症患者时应善于分析,要着重改善其主要症状,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及其相对应的主要症状有针对性的治疗,兼顾他症。应重点从肝论治,同时注意调理脾胃,才能达到较好的疗效。

[1] 王希林.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博士在1999年中国/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高层研讨会上的讲话[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 14(1): 6-7.

[2] Colpin H, De Munter A, Vandemeulebroecke L. Parenthood. motives in IVF-mothers[J]. J Psychosom Obstet Gynaecol,1998,19 (1):19-27

[3] Hjelmstedt A, Andersson L, Skoog-Svanberg A, et al. Gender differences in psychological reactions to infertility among couples seeking IVF-and ICSI-treatment [J]. 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1999,78(1):42-48

[4] 邹云翔. 邹云翔医案选[M]. 南京: 江苏科技出版社, 1981: 20.

[5] 陈泽奇,郑林,张宏耕,等. 抑郁症常见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Kappa一致性检验[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3, 13 (14) : 32-33.

[6] 姜春华, 钟学礼, 顾天爵, 等. 肾的研究[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版. 1981: 69, 165.

[7] 周玲,陈文垲,梅晓云,等. 抑郁症中医证候的群体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26 (2): 106-109.

[8] 唐启盛,曲淼. 抑郁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29 (3) : 283-287.

[9] 陈文垲,周玲,梅晓云,等. 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探讨抑郁症中医病机规律[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21 (5) : 273-109.

猜你喜欢
阻型心脾肝郁
从肝郁论治失眠
蝎芷膏治疗湿热瘀阻型臁疮的临床观察
唐喜玉治疗肝郁脾虚型泄泻经验总结
三伏贴贴敷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过桃花村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安卧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90例
归脾汤加减联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48例
滋肾解郁汤治疗肝郁型阳痿4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