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奇
吴 奇 天津市复兴中学
在作家、读者、文本三个主体中,占据稳定地位的相对来说应该是文本,作家可以死亡,读者也是一代又一代地更迭,而文本却是永恒不变的实体。这表明经典文本解读要从“读文本”这个“源”开始。
对于经典文本,专家、研究者、教师,可以一次次阅读,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有更多的时间去研读。而对于学生来说,则是首次;又因每篇课文的课时是有限的,不可能反复阅读研究。如今,学生身处信息时代,对经典文本的“知识“获得很容易,但文本阅读的确需要阅读者亲自阅读,用自己的生命与作者、作品碰撞交流。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高中学生学习经典文本,不是知与不知、懂与不懂的问题,而是知多与知少、知深与知浅的问题。教师如果能设置“四两拨千斤”的问题,就更能激发学生思维,进而用联系、比较、分析和发现的方法解读文本。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因文质兼美颇受广大师生喜爱。但很多学生阅读原文后便翻阅各种参考书,搜集网上有关信息,获得了众多新信息,但都是别人的;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感悟呢?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是散文的神,高明的作者总是把自己的“情”藏在精巧、绵密的构思中,隐在富有华彩或哲理的语言中,在写景状物叙事中深婉迂曲而又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作者为了抒发情思,“总是会选择同自己思想情感相一致的景物,来构成一个特定的抒情背景,倾吐他的见闻和感怀”。(佘树森语)
《我与地坛》第一节有两处写景文字,备课时通过研读文本,我发现可以把这两处写景的文字作为学生阅读的“兴奋点”。
一处是作者描写的小生灵: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支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集聚,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院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作者选择的描写对象,不是地坛里高大的树木,不是高大的古殿,而是自然界中极为渺小的小生灵───“蜂儿”、“蚂蚁”、“瓢虫”“、蝉蜕”和“露珠”。这些极为渺小的小生灵,活在世界,是多么的自由、快活!反照作者,“自然界中的精灵”,却两腿残废,行动极为不便。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小生灵的呢?“蜂儿”是“稳稳地”停在半空中,“蚂蚁”是“转身疾行而去”,“瓢虫”是“忽悠一下升空了”;而作者呢,只能“坐着或躺着,看书或者想事”。“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飞走了,而作者坐累了,想“走”,却不能走。
从这些动词窥见作者对生命自由的渴望,作者孤寂心灵中的对生命活力的向往。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那是因为有这些伟大的小生灵;作者身体残废但并不颓废,那是作者心灵期望着像露珠那样“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另一处是作者描写的园子四季:
“……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王国维云:“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色彩。”这表明文章中的色彩是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是情中之景。刘勰又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告诉我们,阅读的时候透过带着色彩的文字能够窥看作者的“心魄”。作者在这段文字中描写的景物:寂静的落日,落寞的雨燕,雪地上的“脚印”,苍黑的古柏,暴雨中的草木泥土,早霜后的秋叶;作者为其著上的色彩都是冷色调的,“寂静、落寞、苍黑”,反映出作者的情是孤独、苍凉、忧郁的。再看作者的“亮”色调,“落日寂静的光辉——灿烂”“最为落寞时雨燕——高歌”“冬天雪地上——脚印”“草木泥土的气味——灼烈清纯”“秋叶的味道——熨帖微苦”。这些“亮”色调凸现作者生命的律动,就像地下的岩浆,在作者心海中翻腾。而“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更是折射出作者对生命的渴求!
但细细梳理,会发现在史铁生的笔下有“冬天…”“夏天…”“秋天…”,一年有四季,唯独少了“春天”。
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隐藏在写景之中的,生活经历甚少的学生是感悟不出来的。于是,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笔下写了夏景、秋景和冬景,为何没有写春景?难道是他眼里没有春天?”
问题抛出后,我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沿波讨源”。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十八九岁,正是人活力四射的年龄,正是人的花季,作者却残废了双腿,痛苦的心情,局外人只能意会而不可言表。”
“看作者的文字,历经沧桑四百年的地坛是一片荒芜衰败,透露了作者残疾后极为糟糕绝望的心情。”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色彩。’作者失去了身体的青春,作者心中没有了春天,作者的眼中失去了春天,作者笔下也缺少了春天。”
…………
通过师生的共同探讨,作者追求生命的意志慢慢显露出来,隐藏在文字之中的作者“心中的春天”也渐渐映现出来。
面对经典文本,教师要用自己的心去接近文本,用自己的发现去点燃学生阅读的火花。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并迫切希望得到答案的效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各种阅读理解所需要的积极心理因素聚焦在一起,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进而突破重点、难点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