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京生
钱学森:“我推荐王永志担任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没有看错人吧。”
2009年10月31日,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这位98岁的老人,经历了留美、回国、开创中国航天事业,在拼搏、奋斗、推动和见证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转变后,安详地告别了世界。
10月31日,上午9点多,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77岁的王永志匆匆赶到301医院时,钱学森已停止了呼吸。王永志悲痛地说:“一想到他再也不能给我面授机宜了'再也不能和我交谈了,心中便充满了悲伤。”
钱学森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眼光高远、诲人不倦的导师。在航天科技事业岗位上,当年在钱学森辛勤培养和真诚关怀下的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早已成为航天科技事业的栋梁之材。王永志跟着钱老从中国的导弹、运载火箭干起,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云岁月,他饱含深情地说:“恩师永在我心中。”
研制导弹,王永志逆向思维初露头角钱学森慧眼识金大力支持
王永志认为,自己能够走上航天之路,并取得今天的成就,与钱老的谆谆教诲和不拘一格推荐他担当重任密不可分。1961年,王永志从苏联留学回国,那时正是中国的火箭航天事业上马之时,他被分配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受到曾任首任院长钱学森的亲自指导,从我国最初自行设计的近程火箭起步,开始了他的走向太空之路。25年后,王永志成为第六任院长。
“对我来说,钱学森就是我的老师。”王永志饱含深情地说。那时,钱学森非常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尽管他工作非常繁忙,还是经常挤出时间在小礼堂给大家开讲座、作报告。“钱老眼界高远,知识面宽,每次聆听我们都受益匪浅。”
那时候,青年科技人员很多,而钱学森牢牢地记住了王永志就是因为他的逆向思维初露头角。
那是1964年6月底,王永志第一次走进戈壁滩,执行发射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任务。当时的戈壁滩骄阳似火,天气特别炎热。试验发射时,导弹射程不够,打不到落点。专家们都在考虑,怎样再给运载火箭肚子里多添加点推进剂,可无奈火箭的燃料贮箱有限,再也“喂”不进去了。正当大家绞尽脑汁想办法时,一个高个子的年轻人站起来说:“戈壁滩天气炎热,对推进剂密度有影响。火箭发射时推进剂温度高,密度就要变小,发动机的节流特性也要随之变化。经过计算,要是从火箭体内泄出600公斤燃料,这枚火箭就会命中目标。”
大家的目光一下子聚焦到这个年轻的新面孔上。毫无疑问,提出此见解的人是在场的军衔级别最低的——中尉。在场的专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认为是天方夜谭。有人不客气地说:“本来火箭射程就不够,你还要往外泄燃料?”于是再也没有人理睬他的建议了。
王永志并不就此甘心,他眼看导弹不能及时发射,情急之下,胆子也大了,他想起了坐镇酒泉发射场的技术总指挥、大科学家钱学森,钱学森是发射场最高的技术负责人,又是技术权威。
于是,王永志鼓起勇气敲响了钱学森的房门。当时,钱学森还不太熟悉这个突然站在面前的年轻人,很客气地请他坐下,让他慢慢地说。王永志汇报了自己对火箭加注燃料的分析,并提出了计算结果:从箭体里泄出600公斤酒精推进剂,可以使导弹达到预定射程。钱学森听得很认真,紧皱着眉头认真地思考着,并不时向他提出问题。王永志充满自信地汇报了自己的分析思路后,钱学森脸上露出了笑容,说:“行,我看这个办法好。”
钱学森高兴地喊道:“马上把火箭的总设计师请来。”
钱学森指着王永志对这个型号的火箭总设计师说:“这个年轻人的意见对,就按他说的办!”
果然,火箭泄出一些推进剂后,射程变远了。1964年6月29日,中国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接着连打三发火箭,发发命中目标。
当时钱学森站在发射场激动地说:“如果说过去我们还是小学生的话,现在至少是中学生了。”正是在这次发射中,这个特殊的事件,千里马遇上了伯乐,钱老的推荐,使王永志有了施展才华的平台。钱学森记住了王永志的逆向思维法,也记住了王永志。从此,钱学森对他有了更多的关心和培养。
钱学森建议:第二代战略火箭让第二代人挂帅,让王永志担任总设计师
20世纪60年代末,中苏边界珍宝岛事件导致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叶剑英元帅说,没有战略火箭,毛主席睡不好觉。中国集中精兵强将加快研制远程火箭,王永志也被选调到这支研制队伍中,并晋升为远程火箭的副总设计师,协助总设计师屠守锷工作。他参加了总体参数的确定,性能的分析计算,箭上各分系统的技术协调和参数的匹配,并拟制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方案。这些试验方案,经国防科委激烈讨论,最后还是钱学森拍板决定采用它。
1971年,王永志担任火箭首飞试验发射阵地技术负责人,首飞试验获得成功后,他主持这种火箭改型为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为我国日后发射返回式卫星做好了准备。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科学技术沐浴着阳光雨露蓬勃发展。这一年王永志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这一年,中国的航天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开始研制中国的第二代战略火箭。有一天,钱学森和国防科委、航天部的领导来到火箭技术研究院视察,听完王永志的汇报,钱学森的脸上露出笑容,幽默地建议:第二代战略火箭让第二代人挂帅,让王永志担任总设计师。
王永志继往开来、不负众望。当了多年的总师,他的目光始终盯着世界最高水平,奋力向世界最新技术冲击,以实现技术上更新换代的要求。
可靠性,对火箭的研制极其重要,又要采用新技术,又要安全可靠,谈何容易。王永志首先从设计抓起,他亲自撰写了《设计守则》,并在《设计是生产的第一道工序》一文中指出:设计决定产品的固有质量,所以首先要从设计质量抓起,并首次把“可靠性指标”列入战术技术指标之中,把可靠性和突防能力提高到极其重要的位置。
当时设计人员自由选择元器件生产厂、产品质量难以控制。王永志下决心从第二代战略火箭开始杜绝这种现象。他—下子从社会上请来Y40多个厂家的代表。当面协商,当面敲定,择优录用。他编制了《电子元器件选用目录》,规范了选用范围。在质量控制、标准化要求等方面,规定了一整套的规范化、标准化、系列化的组织管理办法。同时把经济观念引入型号研制之中,最先实践了型号研制经费包干制。
过去,研究院对“钱”的概念比较淡薄,因为实报实销,人们往往不大
注意精打细算,感觉不到经济的“危机”。
王永志走马上任以后,确立了用性能价格比的眼光,调整型号的管理方式,一切型号的研制都纳入预算、概算,按项目规定经费。在型号发展上,他力主并率先实践了“基本型、系列化”的研制思想。
王永志挂帅第二代战略火箭,在各级领导和老专家们的支持下,在技术、管理、思维方式等方面均有新的突破。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研制第二代战略火箭。钱学森郑重建议,第二代战略火箭让第二代人挂帅,让王永志担任第一个型号的总设计师。正是钱老的超前眼光和放手使用新人,保证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后继有人和持续发展。航天科技是关系国家利益的高科技,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机遇。
1984年,为适应国家战略重点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航天部提出了转轨变型的要求。然而,当时我们的火箭面对国际卫星发射市场的需求运载能力“太小”,我们的导弹面对和平建设时期局部常规战争的要求又“太大”。王永志带领火箭研究院研制新型武器装备,并亲自担任研制总设计师。成功地研制出技术先进的新型火箭,首次发射便获得成功。
王永志为使中国火箭在世界火箭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担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期间,“长征”系列火箭的家族中又陆续增添了许多新成员。“长征二号”捆绑火箭就是新成员之一,这也是他担风险最大的一次任务,着实让他体会到提心吊胆是啥滋味。然而,更让他品尝到了挑战成功后的喜悦。
1988年12月14日,国务院召开会议批准,大推力捆绑火箭上马了。这时离与美国卫星公司要求的期限仅剩短短的18个月。白纸黑字明明白白地写着:1990年6月30日前,捆绑火箭必须竖立在发射平台上。否则,取消合同,罚款100万美金。他就是这样当上了研制大推力捆绑火箭的总指挥。
1990年7月16日,中国的大推力捆绑火箭不负众望从西昌发射场飞上云霄,运载能力达到9.2吨,比长征二号火箭的运载能力几乎翻了两番。因为长征二号捆绑火箭运载能力的提高,不仅为发射澳大利亚通信卫星奠定了技术基础,也为载人航天运载火箭的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王永志为成功研制捆绑火箭做出了突出贡献,从而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王永志担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期间,“长征”系列火箭的家族中又陆续增添了许多新成员。
对恩师最好的回报——让中国的航天员飞上了太空
1992年11月,王永志被中央军委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
说来也巧,这一年他正好进入花甲之年,也是他生命中的丰收年,他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顶顶耀眼的桂冠戴到头顶上,是光荣也是责任。然而,最让王永志感到振奋的是,花甲之年他调入了国防科工委,又一次穿上了军装。
1999年12月,钱学森88岁寿辰时,正好“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成功不久,王永志精心给恩师准备了一艘神舟飞船的模型和一张生日贺卡作为礼物,去看望钱老。后来,他又到钱老家中,发现神舟飞船的模型摆放在钱老的书架上,钱老只要一睁眼,就可以看到这个凝聚了中国人飞天梦想的神舟飞船。钱老的夫人蒋英教授说,钱老把飞船模型摆在这里是为了天天看。在众多的礼物中,钱老最喜欢的就是这个飞船。
让晚年的钱学森感到欣慰的是,如今王永志已经是中国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把中国航天员成功送上了太空。
中国的神舟飞船一次又一次获得成功后,总装备部领导去看望钱学森,钱老兴致勃勃地说:“我推荐王永志担任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没有看错人吧。他年轻时就露出头角,大胆进行逆向思维,和别人不一样。”
钱老建议的高瞻远瞩,使王永志有了施展才华的平台,他面对着“机遇和风险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一次又一次为中国航天建功立业。2004年,王永志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5年,王永志被授予“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的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