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中国精英的新模式

2010-04-29 00:44张多雷
国际人才交流 2010年9期
关键词:里昂分校理工大学

张多雷

从寻找中方合作院校,与北航谈判签约,直至赴任学院法方院长,张多雷先生回忆了他参与学院成立的全过程,并讲述了中法工程师教育合作的渊源。

法国高等教育体系

由于历史原因,法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包括两类学校:接收了90%学生的大学和吸引了大多数最优秀生源的“精英学校”(或大学校)。对于大多数学科来说,考入大学比较容易,因为唯一的要求就是在中学结束时的考试中获得至少10分(总分为20分),大约85%的学生会顺利被大学录取。因为没有排名,而且所有优秀学生都可以申请任何一所大学,所以法国学生通常在家乡的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但最优秀的学生都希望就读“精英学校”(或大学校),其规模相对较小(通常最多拥有1500名学生);录取率较低;师资力量雄厚,文凭含金量高,能保证就业后的职位;大多数“精英学校”致力于工程和商学。

知名的工程师大学校大都有相同的招生程序:中学毕业后,学生在预科学校接受为期两年的数学、物理的强化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非常重,除了大量的知识,还要学习归纳、逻辑和实证等复杂的推理方法,为日后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两年的学习结束后,学生要参加一个综合考试,并根据成绩进入不同的“精英学校”进行为期3年的学习。3年的学习既有理论课程又有实践内容,包括科学模块和技术教学环节,即使暑假期间也安排在工业企业内进行实习,3年中需要完成为期10个月的暑期实习,学生几乎没有暑假。修完所有课程,学生获得工程师文凭和硕士学位;如果他们愿意,可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上世纪80年代,许多一流“精英学校”都认识到学校的未来有赖于国际声誉,并开始发展与欧盟内外组织的合作,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目前在巴西和印度也开展了合作。

中央理工大学是一所一流的工程师大学,也是最早关注中国的大学之一。1974年夏天,我从中央理工大学巴黎分校毕业,我们那一届学生的毕业旅行就来到中国,可惜我当时负担不起经费,未能成行,至今仍觉遗憾。中央理工大学里昂分校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教授汉语。

中法合作历程

年复一年,双方的合作日益深入,并逐渐走向正规化。1996年中央理工大学(里昂、巴黎、里尔和南特分校)与4所中国高校,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签署了一个“4+4”合作协议。目前,这个合作仍在进行,每年选拔50名中国学生到中央理工大学学习两年,同时12到15名法国学生在其中一所中国高校中学习硕士生课程。最后,所有的学生都获得中国大学的硕士学位和中央理工大学的工程师文凭。这个项目分别由两国的清华大学和中央理工大学里昂分校牵头。2001年,在任中央理工大学里昂分校校长期间,我与清华大学时任校长王大中在巴黎国际会议中心进一步协商这个合作协议。正是由于项目的成功,2001年11月2日,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时任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在赴法访问行程中专门到访中央理工大学里昂分校,我也非常荣幸地授予他中央理工大学里昂分校荣誉博士学位。

同时,中国政府开始考虑引进法国工程师教育。2002年,时任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曹国兴对我说:“我们希望你们在中国创建一所中央理工大学分校。”他随后补充:“我们了解中央理工大学的教学质量,更明白两年预科阶段的重要性;由于法国教授要来中国开展教学,所以中国学生将先学习法语。”这个项目的基调由此确定,而且一直没有改变过。

项目启动

对于中央理工大学来说,问题是是否接受这一建议,因为我们知道这个项目成本很高,也会面临各种困难。但是学校很快做出了肯定的决策,原因有三:按照法国最好的教育模式培养中国的优秀学生,对中法两国的长期友谊意义重大;中国方面表现出的极大兴趣对中央理工大学是极大的肯定;法国在华企业对这一项目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明确表示给予支持。

决策之后,下一步是确定项目具体在哪里实施,中国的几个省都提出了申请,但为了避免争议,中国教育部确定项目应该在首都北京。法国方面,面对相似的情形,也作出了同样的选择。

鉴于“4+4”项目的成功,我们首先联系了清华大学。商讨之后,我们很快发现双方在一些根本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清华大学拥有来自全世界的合作,而这个项目,相比其他众多项目,并不能获得必需的优先权。所以在2003年底,经过了6个月的谈判,我们和曹国兴一起决定寻找其他合作伙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李未和法国航空发动机研究制造公司斯奈克玛首席执行官Jean-Paul Herteman曾于几年前签署了一个双学位协议,我当时正任中央理工大学里昂分校校长。每年都有12名北航的学生在获得本科学位后,来中央理工大学里昂分校学习两年并获得北航的硕士学位和中央理工大学里昂分校的工程师文凭。这个项目非常成功,所以我们决定和北航合作。双方都很乐于开展合作并很快开始了谈判。不到一年,2004年11月,双方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正式宣布合作创建工程师学院,并商讨解决了主要问题。2005年4月,双方签署了合作办学的协议;2005年9月,107名来自全国的最优秀的学生成为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的第一届学生。

2005年,法国教授Michel Bernay被任命为学院的法方院长,他曾在土耳其、越南、埃及等多国开展法式高等教育项目。但是2006年2月,他因生病而不得不返回法国,并于几个月后去世。于是,我自告奋勇来中国接任,并于2006年9月抵达北京,这正是学院第二届学生人校的日子。

幸运的是,学院只有两届225名学生,组织结构相对简单,我于是集中精力了解中国人的工作方式、决策方式等,并从头开始学习汉语。回顾这段时期,我对所有北航的同事心存感激,他们尽力帮助我融入这个团队,并一直支持我们前行。我无法列举所有人,但尤其要对前任校长李未、现任校长怀进鹏、郑志明副校长、唐晓青副校长以及学院前常务副院长李琳表示感谢。李未校长给予项目极大的支持,他的大门永远向我敞开;怀进鹏校长一直支持学院,并使学院成为关系北航发展的重要机构;副校长郑志明尽管工作繁重仍担任了学院的第一任中方院长,并给予我极大的信任;副校长唐晓青和北航的国际合作部也给予学院强有力的支持;第一任中方副院长李琳教授非常了解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和北航,并极富耐心地帮助我,她娴熟的法语对我来说尤为珍贵。学院的发展离不开北航的全力支持,我也尤其感谢学校党委书记杜玉波一直以来的支持。

现状与未来

而今,我可以说,我与熊璋院长、于黎明副院长的合作充满了愉快、互信。熊璋教授于2008年10月被任命为中方院长,几个月后黎明教授被任命为中方副院长。法方副院长哈克于2008年9月加入,他曾任职于中央理工大学巴黎分校。我们形成了一个稳固而强有力的团队,在这样一个团队中工作,我感到自豪、快乐。

目前,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被认为是一个成功的典范:每年都有125名一流中国学生入校,中法双方教授与工作人员的相互理解日益加深,所遇到的困难也都迎刃而解。明年,第一届2005级学生将获得北航的硕士学位和法国教育与科研部认可、签发的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工程师文凭。2010年5月,学院的第一所研究实验室在里昂成立,实验室由北航、中央理工大学、中国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共同组建。布惠基金会和12家公司为实验室提供资助,包括中国商飞和11家法国公司(赛峰集团、道达尔、法国电力、斯伦贝谢、橙色电信、标志雪铁龙集团、阿尔斯通、法国兴业银行、安永、安赛乐米塔尔、欧洲航空防务与航天集团)。此外,法国高层访问中国时大都会来学院参观:从2009年12月至2010年6月,我们已经接待了法国总理弗朗索瓦·菲永、教育部部长和政府发言人吕克·夏岱尔、前总理拉法兰、高等教育和科研部部长瓦莱丽·佩克莱斯。这表明法国方面对学院的肯定和大力支持。

中国方面,学院同样受到了政府的肯定:2009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被授予中国政府“友谊奖”;2010年农历春节前,我有幸向温家宝总理介绍了中法工程师学院的情况。我感到非常荣幸和感激,但这些荣誉与肯定不仅仅给予我个人,而是给予中法工程师学院和为此作出努力的所有的中方和法方人士。

当然,在学院的后续发展过程中也不是完全一帆风顺,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近期我们面临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其一,学院长期发展的融资问题,双方将于随后的几个月协商以确定一个成本较低的新模式;其二,招聘、培训熟知法国教育模式的中国教师,这是项目取得长远成功的关键问题。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已经招聘了几位毕业于法国高校的中国老师,在随后的4年里,几位学院第一届学生将获得博士文凭,他们将回到母校并在学院任教。未来的4年仍困难重重,但我们知道如何解决。中国、法国、中法工程师学院团队和我们企业界的合作伙伴都致力于项目的长期发展与成功。这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的职责,尤其是面对选择了学院的学生,他们是如此优秀,他们理应得到最好的教育。

猜你喜欢
里昂分校理工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魔术师里昂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
黄埔军校分校概览
成都分校
昆明理工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小王子的“二号”故乡 法国·里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