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力牵引配合磁疗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 97例*

2010-04-25 10:45杨俊生侯晓桦王瑞芳王亚正陕西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西安710068
陕西中医 2010年5期
关键词:寰枢齿状颈椎病

杨俊生 侯晓桦 贾 虹 王瑞芳 彭 南 王亚正 陕西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西安 710068)

环枢关节由四个关节组成,属复合关节[1,2],受头颈部外伤,长期不良体位,颈咽部炎症,先天变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易导致局部韧带受损,肌力失衡,颈曲紊乱,寰枢关节发生倾斜,移位等[3],临床上习惯地将这种错位称为寰枢关节半脱位[4]。其治疗应首选牵引,但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传统牵引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我们应用陕西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杨俊生主任“复合力牵引治疗颈椎病”方法,对寰枢关节半脱位应用复合力牵引治疗。对两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对 2006年 3月~ 2009年 5月门诊及住院收治的 161例环枢关节半脱位患者给予牵引辅以磁疗进行治疗,随机分为治疗组 97例,其中男 66例 ,女 95例 ;年龄 14~ 72岁;病程 1~ 10d87例 ,10d~ 1月 55例,1月以上 19例,最短 1d,最长 4月。 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性。

诊断标准 X线片张口位片[5]若出现以下几项之一者:齿突偏歪;枢椎齿状突两侧间隙不对称;齿状突轴线与环椎轴线不重叠;齿状突轴线不能垂直平分环椎下关节两侧最外缘的连线;环椎下关节两侧最外缘的连线与枢椎上关节两侧最外缘的连线不能平行,在其一侧延长线上相交。X线侧位片上①双侧寰枢关节外侧缘一致向一侧偏离移位>0.5 mm。②双侧寰椎侧块横径差值 <0.5 mm。③双侧齿突侧块间距差值>0.5 mm(部分双侧齿突侧块间距差值可<0.5 mm)[6]。

临床症状[7]头晕、头昏一般多发生在早晨起床或转头时;恶心、呕吐,严重者出现跌仆。头痛则多为偏头痛或后枕痛;有些患者或伴有胸闷、心慌、失眠、健忘;或情绪不稳,精神障碍,血压波动;或咽喉不适、眼花,视力下降;耳鸣、耳聋等。

体 征 颈部活动受限,颈椎棘突有压痛,颈部轻微旋转出现以仰头,转头受限为主;头、颈向一侧歪斜;枕部、上颈部软组织僵硬或肿胀,硬结、压痛;椎旁、颈、肩、背、肩胛区肌紧张、压痛或条索状物;叩顶试验阳性;颅 N检查未见阳性体征。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复合力牵引:仰卧位,嘱患者全身放松;去枕加沙袋于枕部(沙袋大小、高低,置放位置视颈椎的病变、曲度等调整);头向枢椎齿状突间隙减小的一侧倾斜 10°~ 30°(角度大小以环齿间隙距离确定 );牵引重量 2.5~ 5.5kg;牵引时间 20~30min/次,1d1次,10次为 1个疗程。两组均辅以磁疗,采用交变磁场 3000~ 4000Gs,卧位将磁块置于颈部,常规用量,时间 15~20min/次,1d1次,10次为 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传统牵引:坐位,嘱患者全身放松;重量 4.5~ 7.5kg;牵引时间 20~ 30min/次,1d1次,10次为 1疗程。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无头晕、头昏、恶心、呕吐、无头痛、颈僵、肩背酸胀等症状;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偶有头晕、头昏、恶心、偶有轻微头痛、颈僵、肩背胀痛等症状;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治疗后症状有所加重等。

治疗结果 经治疗 10次后 ,其结果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见附表。

附表 两组疗效比较

讨 论 环枢关节因其生理特点和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在致病因素影响下,易使其骨性结构和各韧带的相互协调性遭到损伤和破环,发病率居颈椎病之首。

牵引是颈椎病较有效的首选治疗手段,一直以来,颈椎病牵引多延用的是传统坐位式,经过我们多年临床观察与实践,认为这种牵引模式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和不足:一是单方向用力,在拉大椎间隙和椎间孔的同时,也不同程度违反并加重了颈椎曲度呈前凸的生理特点,尤其对颈椎曲度变直、反曲、序列不稳及某些椎间盘突出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二因要对抗头颅,一般牵引重量大,患者心情紧张,身体难以放松,症状易加重或发生意外。

复合力牵引治疗颈椎病的理论基础 复合力牵引,是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方向,不同大小的力,通过力的支点进行牵引,为改变或纠正原物体的位置,达到良好治疗效果的一种方法。根据力学原理,F合力等于横轴 F1力与纵向 F2力的合力。

我们将运用于临床,即采用卧位牵引以沿颈椎的纵轴拉大椎间隙和椎间孔,沿横轴可施加一个向上可调的力,根据 X线片和患者的症状,将病变椎骨作为力点予以调整。该方法牵引的角度易控,重量易掌握,力点明确,可达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因此,治疗效果明显。

复合力牵引的特点及优势 复合力牵引最大程度保持颈椎本身的生理前凸,同时更加容易纠正颈椎序列不稳等病理改变,在满足椎间隙增宽条件下,使原水平位的牵引力在同等的力学基础上减少,使原来由于过大的牵引力所造成肌肉、韧带损伤及血管神经因过度牵引造成的不适反应最小化,安全系数提高,副作用减少。

[1] 李云庆.人体解剖学[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102-103.

[2] 胡 勇,谢 辉,杨述华.人工寰齿关节研究进展[J].中国骨伤杂志,2007,20(5):358-360.

[3] 房 敏,沈国权,严隽陶,等.颈椎主要结构生物力学特性实验研究 [J].颈腰痛杂志,2002,23(2):89-92.

[4] 潘之清.实用脊柱病学[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6:340-346.

[5] 张庆华 ,张明英.环枢关节半脱位的影像诊断 [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08,3(5):70.

[6] 李建辉.寰枢关节损伤诊治的临床路径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13):3011.

[7] 孙 宇 .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476.

猜你喜欢
寰枢齿状颈椎病
颈椎病与老年痴呆
游泳 赶走颈椎病
颈椎病的简便贴敷疗法
Ⅱ型齿状突骨折的解剖影响因素的研究
X线断层融合摄影在Halo架固定结合枕颈融合治疗寰枢关节脱位术后评价中的价值
寰枢关节半脱位临床诊断的研究进展(综述)
MRI 在诊断寰枢关节半脱位的应用价值
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诊断齿状突骨折
22例齿状突骨折X线检查回顾分析
寰枢关节错缝失眠的相关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