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波 河南省济源市肿瘤医院(济源 454650)
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gurgitational gastritis,BRG)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是慢性胃炎的一个特殊类型。它是由含胆汁和胰液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引起胃黏膜慢性损伤所致,并且与胃溃疡、萎缩性胃炎以及胃癌的发生有关,西医治疗主要是促胃肠动力药和胃黏膜保护剂,但临床疗效不满意,且易复发。笔者于2007年 3月至 2009年 10月,自拟疏肝清胃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6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20例均为本院门诊或住院患者,按照受试者进入研究的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60例,男 29例,女 31例;年龄 20~ 61岁,平均 39.6岁;病程 2个月~ 13年,平均 5.2年。对照组 60例,男 32例 ,女 28例;年龄 21~60岁,平均 39.1岁;病程 3个月~ 12年,平均 4.9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 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中医消化病学》[1]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标准拟定。①临床症状:上腹部灼痛、烧心、饱胀、食欲不振、嗳气、口苦、恶心、胆汁性呕吐。②体检有上腹部或剑突下压痛及不适。③胃镜检查看到胆汁反流、胃液呈黄色或黄绿色、胃黏膜充血、水肿或糜烂。④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侵润。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自拟疏肝清胃汤,方药组成:柴胡 10g,黄芩、栀子、陈皮、制半夏、黄连各 10g,枳实 15g,白芍 20g,大黄 6g,吴茱萸 4g,白术、茯苓各12g。脾胃虚弱者,加黄芪 20g,党参 15g;烧心明显者加乌贼骨、瓦楞子各 15g;呕吐、嗳气频者加旋覆花 12g,代赭石 20g。每日 1剂,水煎 2次,早晚温服。对照组口服吗丁啉,每次 10mg,每日 3次;硫糖铝,每次 1g,每日 3次,均饭前服。两组均以 6周为 1个疗程,在此期间停用影响疗效评价的其他药物。
观察项目 两组治疗前及疗程结束时,详细记录临床症状积分变化及胃镜检查情况。临床症状主要观察上腹部灼痛、烧心、饱胀、食欲不振、嗳气、口苦、恶心或呕吐积分变化情况。临床症状计分按轻重程度计 0~ 3分:无症状 0分,轻度 1分,中度 2分,重度 3分。
疗效标准 参照《实用中医消化病学》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标准制定。临床症状疗效判定: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改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减少>35%;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胃镜疗效判定:痊愈:胃镜复查胆汁反流消失,胃黏膜红润、光滑;显效:胃镜下胆汁反流减轻 2级,胃黏膜局部轻度充血或水肿,无糜烂;有效:胃镜下胆汁反流减轻 1级,胃黏膜充血或水肿有所改善;无效:胃镜下胆汁反流无变化或加重,胃黏膜仍充血、水肿,甚至糜烂。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症状疗效比较 表 1示,治疗组痊愈率 51.7%,总有效率 91.7%;对照组痊愈率15.0%,总有效率 5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两组胃镜疗效比较 表 2示,治疗组痊愈率 28.3%,总有效率 80.0%;对照组痊愈率 13.3%,总有效率 48.3%。两组比较;疗效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症状疗效比较 [例(%)]
表2 两组胃镜疗效比较[例(%)]
讨 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幽门括约肌关闭不全、十二指肠逆蠕动是胆汁反流的基本条件,胃蠕动迟缓、排空障碍,反流液在胃内滞留时间过长,就会刺激和损害胃黏膜;十二指肠液中的胆汁、胰酶和卵磷脂等可破坏胃黏膜的屏障作用,胆汁能溶解胃中黏液,激活卵磷脂转变为溶血卵磷脂[2];碱性的十二指肠液与酸性胃液中和,可激活胰酶,共同损伤胃黏膜。目前西医治疗本病主要是促胃肠动力药和胃黏膜保护剂。
根据其临床特征,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中医学“胃痛”、“痞满”、“呕吐”、“嘈杂”等范畴。 各家辨证观点颇多,总不外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胃虚弱、痰湿中阻等,我们观察发现本病主要表现肝胃郁热型,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相似[3],与《内经》中“诸呕吞酸,皆属于热”及刘完素的“酸者,肝木之味也”所阐述的肝郁热、邪犯胃的理论亦相吻合。肝胆失疏、郁而化热,胆汁不能疏泄下行,随火热之邪上逆犯胃,致胃失和降引发本病,疏肝清胃汤正是以此为基础组方,方中柴胡、枳实、白芍疏肝解郁,黄芩、栀子、大黄、黄连清热泻火,吴茱萸辛热入肝降逆,配黄连善清胃降逆、制酸止呕,陈皮、半夏和胃降逆,白术、茯苓健脾益胃,全方共奏疏肝清热、降逆和胃之功,使肝胆疏泄正常、胃气和降,则诸症消失。现代药理研究,柴胡、白芍具有解痉镇痛、抗炎、抑制胃酸分泌作用;枳实、陈皮、半夏、大黄可使胃肠收缩节律增加,促进胃和十二指肠排空,抑制十二指肠液反流;黄芩、栀子抑菌消炎,黄连和吴茱萸既能保护胃黏膜,又能抑制胃酸分泌。诸药相合,能抗炎抑酸、保护胃黏膜、促进胃排空、改善幽门括约肌功能,阻止十二指肠液反流,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1] 李乾构 ,周学文,单兆伟.实用中医消化病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63-175.
[2] Wallace JL,Bell CJ.Gastrodudenal Mucosal Defense[J].Curr Opin Gastroenterol,1995,11(6):479-485.
[3] 朱晓燕,朱生梁.胃食管反流病辨证分型与食管 24小时 PH值及胆汁监测的相关性分析.中医杂志,2006,47(2):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