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荣
【摘要】在外语教学理论中有三种阅读教学模式最具权威性,即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及互动模式。本问基于这三种模式的理论及利弊,并结合目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提出几点建设性的思考。
【关键词】英语阅读;外语教学;阅读模式
一、综述
在过去的三十年内,在外语教学理论中有三种阅读教学模式最具权威性,即自下而上模式(Bottom-up Model)、自上而下模式(Top-down Model)及互动模式(Interactive Model)。这三种模式虽各自侧重于阅读过程中的不同方面,但都对阅读理解过程给予了独特的见解。所以笔者认为理解不同的阅读过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阅读的本质,也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水平。
二、三种阅读教学模式
(一)自下而上的模式
该模式首先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高夫(Gough)提出一种基于语音学的阅读过程模式,把阅读过程描述为一种从字母到发音到单词再到意思的连续过程。换言之,读者对印刷字体的刺激作出反应,由字母、单词辨认直到对更大的语言单位的识别的直线型流程。[1] 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把信息处理视为单向流程方向,意味着没有高层次的信息会修改或改变低层次的分析。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该模式忽视了阅读过程中反馈的重要性,并低估了语境效应(Sentence-Context Effects)和既存知识的重要性,也低估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积极能动性。但这些被忽视的因素往往在读者辨认单词、读懂本文的过程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自上而下的模式
该模式是由古德曼(Goodman)于1965年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提出的。该模式最重要的特点是让读者依赖既存知识,而对语音学的依赖则降低到最低。古德曼认为阅读是一种"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涉及思维和语言之间的互动。[2] 有效的阅读并不取决于精确地辨别所有语言成分,而在于有技巧地选择输入信息中最少却最关键的线索来做出正确的判定。自上而下的模式认为阅读主要由读者的目的与预期(Expectation)所引导,读者抱着对文本信息的预期,从本文信息中取样,经检验对猜测作出反应,肯定或否定其预期。自上而下模式把熟练的读者视为积极猜测与测试者。通过激活世界知识、经验知识、预期和直觉,读者试图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推断和读者的背景知识是自上而下模式中最显著的特点。
然而笔者认为自上而下的模式也存在其不足之处。首先,很多读者缺乏对所读文本的话题相关的知识,从而无法激发猜测。其次,即使有些熟练的读者能激发猜测,激发猜测所需时间要比辨析单词所需的时间多得多。最后,过多的预期会使读者忽略诸如快速辨认词汇、句子结构等低层次技能。不少专家们经多年研究发现:熟练的读者读得快,并不是因为他的猜测能力有多强,而是他能快速地辨别大部分词汇,迅速读懂文章。
(三) 互动模式
该模式是自下而上模式和自上而下模式的妥协产物。互动模式主张辨析单词应快而有效;同时,背景知识对文本理解起关键作用。
互动模式可以从两方面理解。格拉布(William Grabe)强调了互动模式的两个观念。[3]一个是读者和文本之间的互动,另一个是自下而上模式和自上而下模式之间的互动。需要指出的是,后者的互动需在各个层次同时发生。当输入信息和读者的图式信息(Schema)相符或根据既存知识所做的猜测吻合时,自上而下的认知可促进两者的同化;但当两者不一致时,自下而上的运作过程能帮助读者对此作出敏锐的反应。总之,自下而上模式提供数据以便激发一种图式,而自上而下模式则确保读者把文本信息与既存认知结构融为一体,并在必要时帮助读者利用已知的图式来消除歧义,选择合理的解释。
笔者认为,把图式狭义地等同于既存知识会使得背景知识与外语语言知识对立起来,格格不入;而过分强调背景知识而忽略语言知识会使得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由于缺乏必要的解码技能而陷入望文生义、胡乱猜测的混乱之中,其阅读理解力反而下降。针对这两种误区,互动模式的优点就在于既运用图式知识进行推断(高层次阅读技巧)又强调迅速解码能力(低层次阅读技巧),在实际阅读过程中两种技巧可以互补。
三、就目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几点设想
(一) 重视传统语言知识
目前,全国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水平因地而异,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与技能更是层次不齐。据调查,沿海大城市及大都市,(如上海、北京、西安、重庆、广州等地)的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普遍比西北部及内地中小城市的要高。此外,在中国,英语教学毕竟是作为外国语教学,并非第二语言教学。基于这些情况,笔者认为,传统的词汇、句型、语法、段落分析等语言知识的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仍占有重要及不可替代的作用。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设想:若一个英语词汇贫乏、语法薄弱的学生,就算其他阅读技能再高,也不可能很好地理解文章。
(二) 补充相关背景知识
当今世界信息变化万千,若学生不具备相当容量的世界知识、背景知识的库存,要想读懂并理解各类英语文章与报道也颇具难度的。澳洲学者吉姆·马丁(Jim Martin)曾在系统功能框架(Systemic Functional Framework)下提出体裁理论。笔者认为,基于该理论,在阅读课堂中引入体裁分析能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题材的文章的宏观结构及其交际目的。不少研究也表明:当学生越熟悉文章体裁,其理解力就越好。当学生辨析出文章体裁、形式结构,他的图式知识(即背景知识)就能被激活。因此,从语言教学法角度看,体裁分析有助于将语篇归类,从而使看似杂乱无章的语料库得到升华。
(三) 培养交互式阅读技能
除了培养与传授以上两种阅读技能,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还需指导学生交互式阅读技能。在阅读过程中,既要重视训练学生低层次阅读技能(即快度辨析单词意思,运用语法知识理解句子含义),也要重视培养学生高层次的阅读技能(即运用图式知识进行推测)。在此需特别指出的是,教师应指导学生当看到文章标题时就可对文章的主题与体裁做出推测,到自己的图式知识库中寻找相关配对信息,做到能带着猜测、疑问、期待来阅读文章,而不是被动地通过解码单词、句子含义来理解文章。
【参考文献】
[1]McDonough, J & Shaw, C.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ELT: A Teacher's Guide.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p.97.
[2]Goodman, K.S. "Reading: 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 in Harry Singer & Robert. B. Ruddell(eds). 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ocesses of Reading. Newark, D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 1970, p.260.
[3]Grabe, W.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research. TOSOL Quarterly 25: pp.375-406,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