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丽
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医院住院部,四川 北川 622750
过敏性紫癜又称亨—舒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微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儿童及青少年较多见,男性较女性多见,过敏性紫癜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血管炎之一,以血液溢于皮肤、黏膜之下,出现淤点淤斑,压之不退色为其临床特征,起病前1—3周往往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患者可有胃肠道症状,如腹部阵发性绞痛或持续性钝痛等。常伴鼻衄、齿衄,甚则呕血、便血、尿血。表现为皮肤瘀点,多出现于下肢关节周围及臀部,紫癜呈对称分布、分批出现、大小不等、颜色深浅不一,可融合成片,一般在数日内逐渐消退,但可反复发作。可有关节疼痛、蛋白尿、血尿等,多见于儿童。依据其临床表现,属中医“葡萄疫”、“肌衄”、“斑毒”等病证范畴。我科采用结合中医清热祛风凉血、健脾化瘀止血治疗,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共144例,均为我科2005年5月—2008年5月住院患儿。均符合过敏性紫癜诊断标准,将之随即分为两组。治疗组72例,男40例,女32例。年龄3—18岁,病程2—15天,皮肤型40例、关节型16例、肾型2例。对照组72例。男46例、女26例。年龄2一16岁,病程2—20天,皮肤型42例、关节型20里、腹型4例、肾型1例。均为首次发病,病情两组无明显差异。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具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血液病及疗效标准》确诊病人。
入选标准:①符合《临床皮肤病学》中过敏性紫癜的诊断标准。②患者治疗前2周未用过糖皮质类固醇激素。③能遵照医嘱完成治疗者。④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血管炎及紫癜。
治疗方法:
两组均应用西替利嗪片5—10mg每日一次口服,泼尼松10mg,每日3次口服,及维生素C0.5—1g,每日3次,芦丁0.5mg,每日3次口服。两组患者均作基础治疗,治疗组除给予上述治疗外,加用中药治疗,治疗组根据患者的临床类型,发病时间、季节及不同的伴随症状,加服不同的中药。忌食动物性食物及刺激性、热性食物及调味品,给予患儿无动物蛋白、无渣的流质饮食。
治疗组加用自拟以疏风散邪、凉血止血法为主治疗基本方药:黄芪、当归、生地、丹参、旱莲草、茜草、红花、徐长卿、白茅根、田三七、甘草。随证加减,伴关节痛加加秦艽、续断。伴腹痛者加元胡、川楝子。有肾损害、血尿者加仙鹤草、芡实、益母草。水煎取汁200ml,2日一剂30ml每日3次口服。用药2周。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痊愈:症状、体征消失,1年内无复发。(2)好转:皮肤青紫斑点明显减少或仅有少量陈旧性紫癜。(3)复发:症状、体征消失或明显改善,但1年内有1次以上复发。(4)未愈:皮肤青紫斑点、全身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均未改善。
表1 过敏性紫癜治疗组与对照组住院日比较例(%)
表1显示:治疗组比对照组平均住院日缩短6.3天,P<0.01。
表2 两组疗效比较例(%)
两组疗效见表2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过敏性紫癜多发生于儿童。具体原因尚未明确,因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发生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以春秋季为多见。多认为系感染、食物或药物过敏等使具有敏感素质的机体发生变态反应,产生自身抗原。临床可分为单纯型、腹型、关节型、肾型、混合型及其它六种类型。近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该病已成为小儿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
目前,西医治疗该病主要应用维生素、抗过敏药、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尽管已经取得一定疗效,但疗程长且副作用大。中医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属于中医“肌衄”、“发斑”等范畴。故治当凉血、活血、止血。由于小儿肌肤薄,肺娇嫩,卫表弱,故外具易感风热湿毒,内具脾气不足的生理特点。治疗宜用药性平和,化淤止血之剂。为此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在治疗组加服凉血解毒,活血化瘀,滋阴养肾的中药治疗,可明显改善病人高粘血症,减轻临床症状,使毛细血管通透性下降,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上皮细胞再生。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复发,缩短疗程,既能克服应用西药所带来的毒副作用,降低西药不良反应,发挥其正效应以治其标,又可结合中医药特长治其本,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值得进一步应用及推广。由此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殿,显著优于单纯传统西药治疗。
[1]贾文翠,张有成.急性过敏性紫癜免疫功能的改变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其调节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8):585-587.
[2]李荣平.中药辨证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6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4):455-456.
[3]张磊.自拟方加减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20例[J].光明中医,2009,24(1):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