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张辉
本刊特约记者 朱钢华
2008年一场特大地震给四川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其特色农业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两年来,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各省科技厅以对口帮扶为连接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灾区优势特色农业破题,通过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及成套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提升规范化生产和管理等方式方法,形成了一股科技帮扶的合力,引领四川果、蔬、药、畜四大优势特色农业实现了新的发展。
提起四川泡菜,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事实上,四川还是我国主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地震过后,各省科技厅从小小的菜篮子入手科技帮扶,带动了一个大产业的发展。
“谁控制了种子,谁就掌握了现代农业竞争的主动权”。种子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作为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种子是保证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根本内因。在对口科技帮扶振兴四川蔬菜产业中,浙江、山西、北京、吉林、福建、广东、深圳等省市纷纷在引进蔬菜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中下足了功夫。它们通过引种、试种,并配套推广应用示范新技术等具体做法,带动当地蔬菜产业的发展。
浙江省科技厅派出的项目组以“蔬菜新品种推广及产业化”项目为抓手,2009年度已经在青川县乔庄镇、木鱼镇、马鹿乡、东安寺乡和孔溪乡建立城郊型大棚蔬菜生产示范基地5个,面积达300亩。引进“引茄1号”茄子、“浙杂203”番茄等8个蔬菜新品种进行试种,开展营养钵育苗、地膜覆盖、大棚高产栽培技术等配套新技术的示范,并派专家组到各科技示范基地进行实地指导,针对当地生产实际开展科技培训,大大提高了农户的科技意识和蔬菜种植水平,促进产业恢复发展和农民增收。木鱼镇木鱼村的王站道蔬菜种植大户今年上半年种植了0.5亩大棚番茄,实现产值8000多元,净收入近6000多元。
山西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销售区域习惯,引进蔬菜。所培育的番茄、甘蓝、辣椒、白菜4种蔬菜共10个新品种。技术人员深入到示范种植区,到农户的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服务。经过帮扶,农民增产增收的经济效益初显。
广东在汶川也采取了引进新品种的做法,引进了菜心、杂交芥蓝、娃娃菜、奶白菜、豆苗共5种市场需求大且短缺的叶菜类蔬菜品种种植,其中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引进的优良品种“金秀黄心娃娃菜”已成功引种并逐步扩种推广,初步形成了规模化栽培。
此外,为了迅速恢复灾区的蔬菜生产,北京市科委对口帮扶工作科技特派团对什邡捐赠了用于快速恢复生产的大白菜、小白菜、甘蓝等蔬菜良种种子1万公斤;吉林为黑水县带去了大豆种子、燕麦种子和13种花卉种子;福建在彭州通过优质早熟蔬菜良种引进与示范,并对品种无公害高效生产技术研究示范;深圳市良种中心牵头组织有关农业单位在陇南地区也开展了适合陇南地区种植的新品种和新技术的试验和筛选工作,并取得成效。
如何解决既增产又增收,帮助解决当地农产品的销售难题,开拓市场,成了各科技特派团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对此,浙江、深圳、广东等省采取措施,帮助对口帮扶地区开拓销售渠道,发展订单农业。
浙江省科技厅专家组配合湖州市援建指挥部引入湖州中味仪陇公司,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采取订单种植模式,和农户签订了最低保护价,消除了农民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2009年2月,公司与青川县的马鹿、七佛、楼子等3个乡的686户农户签订500亩“黄樱椒”种植订单。
深圳在实地考察和调研甘肃陇南农业帮扶情况过程中,市良种中心积极促进当地的农业企业、种植大户等与深圳的农产品流通企业搭建合作平台,组织和协调销售当地的核桃、马铃薯等农副产品,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广东省科技厅围绕尽量减少灾区农民的压力和后顾之忧,按照“政府+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帮助农户选种、种植的基础上,联合广东和当地龙头企业负责产后收购和加工,协助县政府为农民开拓市场,真正解决农民产后市场销售的问题。2009年8月下旬,省科技厅组织了广药集团奇星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到汶川考察调研,确定了在汶川建立以金银花、川芎、重楼等(七叶一枝花)为主要品种的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并确定了由特派团负责技术指导和培训,由企业负责产后收购及相关加工,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既解决了企业对产品的需求,也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也为县政府解决了市场销售的难题。
汉源甜樱桃曾获得“四川省首届西博会名优水果”称号,但其在产业发展中还存在缺乏科学性、裂果严重等问题。科技部于2008年年底启动对口帮扶四川省地震受灾县工作后,华中农业大学及时成立对口支援汉源县科技特派团,积极引导灾区建立特色主导产业。
通过建立汉源县甜樱桃科技服务110平台,特派团成员轮流在汉源进行科技110平台服务与现场培训、指导,先后进行了土肥水管理、冬季修剪、果园清园、甜樱桃保花保果、土肥水管理、防治裂果、促进熟期的技术培训、示范和推广。
已经60多岁的华中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教授蔡礼鸿,多年潜心研究国内外樱桃品种,是国内知名专家。得知省里要组织科技特派团远赴四川灾区汉源县开展科技对口帮扶工作,主动向学校请缨。在一年的时间里,他多次深入樱桃主产区,与川农大的同行一起制定规划、编印樱桃标准化、规范化栽培技术规程教材、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推广适用栽培技术、建立樱桃科技服务110平台等,并在清溪镇建立樱桃丰产优质技术示范园150亩,培训果农6000余人,发放技术资料5500余份。在他的努力下,技术示范区节水率达30%~50%,节肥达20%,农民亩收入在万元以上,实现了示范园农民经济效益增收20%~30%。
科技特派团还将2009年甜樱桃灾后重建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和四川农业大学实施的“甜樱桃安全优质丰产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紧密结合,在汉源清溪镇富民村李锡林处进行试验示范。示范农户2009年采用甜樱桃安全优质丰产集成技术产量达到4000余斤,年收益在6万余元,而两个对照地的产量却只有1500余斤,年收益只有2.25万元。实践证明,采用甜樱桃安全优质丰产集成技术能够显著提高甜樱桃坐果率,增大单果重,尤其是能够有效防治裂果,从而提高商品果产量。2009年示范地裂果率降到了5%以下,而对照地及其他农户裂果率达到19.3%~40%。
青城山镇的赤城村和青田村,位于彭青路以南、友爱路以北、泊江河以西和绕城路以东,占地5280亩。目前该区域内已有1800亩猕猴桃栽培基地。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特派团进驻都江堰灾区后,经过对都江堰市的猕猴桃品种、栽培技术、采后贮藏保鲜、加工、销售等相关产业环节开展实地考察和调研,实施猕猴桃标准化栽培改造。
根据主栽品种“海沃特”和“红阳”的特性,并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壤特点,特派团初步制定出快速恢复树势、提高产量等生产技术方案,参照上海建园技术标准,分别在向峨、胥家和青城山镇规划了山地、有机和坪坝地区观光休闲等三类示范园,总面积为5200亩。在申爱猕猴桃农民合作社属下的1000亩核心示范园集成与示范包括品种调优、树体管理、花果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新技术,形成操作性强的绿色或有机标准化栽培技术规范。并以申爱猕猴桃农民合作社为领头羊,将技术规范在向峨、紫坪铺等受灾区进行示范与推广。
示范推广后,成龄猕猴桃树亩产优质果实1000~1500公斤,优质果比例增加30%以上,8月下旬“红阳”开始采收,市场反映良好,每公斤果实售价较普通果实增加4元。按果实批发价每公斤12元计算,亩产值超过1.2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将有力地推动灾区人民脱贫致富。
为最大限度保持猕猴桃的采后品质,科技特派团分别在向峨、胥家规划了贮量1000吨和2000吨的气调保鲜库,重点开展“红阳”果实的贮藏保鲜技术研究,研制适宜的保鲜剂或保鲜材料,还将继续开发和推广“海沃特”等猕猴桃采后长期贮藏保鲜和短程物流保鲜技术,帮助企业建立猕猴桃采后冷链体系。
帮产帮藏又帮销。科技特派团为都江堰猕猴桃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帮助其进入上海超市,在上海建立相对稳固的营销网络。仅上海科技特派团示范基地四川都江堰申爱猕猴桃合作社2009年在上海的销售量就已超过300吨,部分贮藏保鲜果品仍在热销中,并将延续到春节甚至春节后,有效拓宽了销售市场,且利润较为丰厚。
四川是响当当的生猪养殖大省。由于当地养殖自身的生态结构和传统养殖方式的缺陷,使得受地震灾害影响的生猪养殖业效率不高、疫病复杂化等问题更加突出。在生猪产业恢复重建中,河南、天津、江苏、福建、湖南、山西等地的科技特派团通过推广健康高效养殖,重点扶持养殖场等方式对四川进行了科技帮扶。
湖南科技特派团队在理县建设了商品猪养殖场,引入良种猪,新建猪舍,配置人工授精及饲料搅拌设备,并深入到朴头乡四南打村、杂谷脑镇日底村、薛城沙金村、桃坪乡古城村等地,针对农户圈舍标准化设计与技术改良等方面作技术现场指导和养殖技术培训,帮助当地发展养猪业,增强了理县旺达畜牧养殖加工专业合作社养好猪、办好合作社的信心和决心。
河南通过在江油市从规模化猪场的设计、种猪良种繁育技术、规模化和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饲料配制技术以及疫病防治技术等方面开展生猪的健康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带动生猪产业在恢复重建中进行健康养殖,从而大幅度提高江油健康养殖技术水平,带动以主要追求数量增长为主的传统养殖业向数量、质量和生态效益并重发展的现代养殖业转变。江油市2009年母猪存栏9.08万头,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03.2%。全市圈舍恢复重建55.7万平方米,完成全年目标任务50.6%。现有九岭雨锐、华盛、河口小英等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万头养猪场10家,跃泉、民利等规模养殖基地12家,养猪协会2家,建设面积6100平方米,江油现代畜牧业初具雏形。
天津在勉县推广了杂交商品猪优质高效高产标准化养殖技术。两年来,针对养殖小区、养殖场和养殖户完成技术培训,使800多人掌握了PIC配套系杂交商品猪优质高效高产标准化养殖技术。项目在勉县示范点累计出栏优质商品猪1.5万头,增加经济效益164.47万元。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还在勉县积极推广本单位研发的系列安全、无公害饲料产品1000余吨,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为从事该项技术推广的科技特派员提供了经费支持。
江苏在着力打造“绵竹江苏功效农业示范园”的同时,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并成功“嫁接”到农民手中。当地农户钟长兴成立苏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以此技术发展养猪业。“按照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到今年年底前,生物发酵床养猪要在现有基础上扩大10倍。”钟长兴表示,这将能带动30户以上生猪养殖户。
福建也通过畜禽健康养殖技术的集成与示范、建立猪场主要疫病综合防控技术、举办健康养殖培训、借助疫病远程诊断系统、电话、短信、邮件等信息交流平台为养殖户提供远程诊断和疫病防治技术指导,在彭州开展工作。
四川省是我国传统中药大省,素有中国“中药之库”之称,全省有药用植物约5000种,中药材蕴藏量达100万吨,经过多年的发展,四川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基地,中药材年产销量达10多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3。山西、安徽、江西等省借灾后重建对口科技帮扶契机,促进了四川中药产业发展。
山西在茂县开展了红毛五加、贝母、大黄、藁本、半夏、柴胡、葛根、红景天、羌活等药材的引种栽培试验,野生药材的驯化和生态模拟试验等,在茂县松坪乡岩窝村建设大黄、藁本、贝母等药材培育种植基地各100亩,加大对农民生产种植试验示范的指导力度,推进药材规范种植,为深入开发和发展茂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同时,建立了名贵中药材资源圃,收集保存高山名贵中药材,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合作开发高山药材。
为帮扶禹源神农生态产业综合开发公司尽早恢复生产,陕西科技特派团还加大对该公司的帮扶力度,生产附加值高的悟经茶,就地消化和转化中药材资源,推动药材种植产业发展。结合当地实际,采取扎实措施,推进企业GMP认证,改造加大对名贵野生药材的繁育、种质资源研究和开发力度。
松潘,古称松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部,面积8339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71960人,主要为藏族、羌族、回族和汉族。该县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共有118科584种,植物药材产量近250万公斤,常年外销的大宗药材有川贝母、冬虫夏草、党参、当归、天麻等百余种。
根据松潘地区特色和优势,安徽省科技特派团就“松潘地区地震灾后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项目的实施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利用灾区资源重建家园,进一步保护性开发利用中药资源,促进灾区地道、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的恢复和建立,将中药材生产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帮扶方案的主要内容,一是开展中药资源调查,为保护震后灾区中药材资源以及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打下基础。二是以保护地道、名贵中药松贝母等濒危稀缺中药资源为重点,建立松贝母良种选育基地。优选出松贝母优良品种,指导药农生产,提高松贝母商品等级,增加农民收入。三是以发展优质地道药材为目标,积极恢复和促进松潘县中药材种植生产。结合当地情况,选择当地主产药材大黄等进行高产技术推广应用,提高短线中药材的产量,实现当年有经济回报。
小金县为我国闻名遐迩的“川药”主要产区之一,当地盛产冬虫夏草、沙棘、大黄、当归、党参、柴胡、秦艽、红毛五加、雪上一枝蒿、羌活等大宗或常用中药材,当地农民大都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习惯。尤其汶川地震使小金县辖区范围内的数万亩川产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高山药用植物园及种质资源库遭受严重破坏,有些种植基地甚至被完全毁坏,给广大药农、中药材种植专业户和地方财政收入造成了巨大损失。
为积极稳妥有序地开展重建中药材生产基地工作,实实在在地促进小金县的中药材生产的发展,并使之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之一,江西科技特派团与小金县科技局一道,开展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指导中药材种苗繁育,建立人工气候观测站,建立并开通专家咨询系统,全面推广测土施肥技术,对当地主要中药材的最佳采收期进行了研究,为农民正确采收采种服务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配合当地相关部门在小金县两河乡建立秦艽、当归、大黄等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520亩,也大大促进了小金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步伐,全县中药材生产基地面积增加2700亩,其中:柴胡203亩、秦艽109亩、半夏89亩、红毛五加1590亩、当归174亩、大黄145亩,其他药材389亩。同时在两河乡、抚边乡、宅垄乡开展了红毛五加种子繁殖和枝条扦插试验;完成了两河大板高原药谷生态示范园区建设,园区内现已种植红毛五加、大黄、羌活、红景天等药物十余种共120亩。
小金县虽然盛产川西道地中药材,但是由于其药材销售模式落后,信息闭塞,效益难以得到保障。为彻底扭转这一现状,有效解除农民生产药材的后顾之忧,江西科技特派团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依托科技特派团所在地樟树国家级中药材交易专业市场的优势,通过组织小金县高原阳光道地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四川诺托璞生态药材有限公司等当地中药材生产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到药材市场走访,并促使其与江西省樟树市药业局、樟树药材交易市场管委会等进行对接洽谈,了解中药材市场行情,广交药业界朋友,促进其与药材市场的对接,从而有效推动了“市场—龙头企业—农户”的中药材生产新模式的建立,在当地探索了一条实行“订单农业”的新路子。此外,科技特派团还依托信息资源丰富、及时的优势,广泛搜集全国各大药材交易市场相关中药材市场行情变化及销售渠道,及时反馈给小金县科技局、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从而有效解决了制约当地农民发展中药材生产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