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对原发性肠道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2010-04-16 07:59唐少珊刘守君邓力军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0年5期
关键词:肠壁囊性肠系膜

杨 华,李 颖,唐少珊,刘守君,邓力军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超声科,辽宁 沈阳 110004)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是起源于胃肠道粘膜下淋巴组织的结外型淋巴瘤,多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占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的40%,其中原发性肠道淋巴瘤 (Primary intestinal lymphoma,PIL)占40%[1]。PIL起病隐匿,临床上缺乏特异性表现,多以腹痛、发热、腹部包块为主要临床表现。本文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22例PIL的超声表现,总结其声像图特征,旨在探讨超声对PIL的定位、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院2005年1月~2009年4月经手术病理证实PIL 22例,术前均行超声检查。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便中带血、发热、腹部包块及消瘦等。

1.2 检查方法

采用Philips iU-22、GE Voluson 730D三维彩色超声显像仪及Neusoft NAS-1000彩色超声诊断仪,凸阵及线阵探头频率分别为3.5~5.0MHz,7~10MHz。患者取仰卧位,多切面扫查病灶,观察其部位、大小、内部回声及彩色血流分布特点,注意观察与邻近肠管及腹腔或腹后壁淋巴结情况。所有患者均行肝脏超声检查,观察有无肝脏转移病灶。

2 结果

本组研究中男15例,女7例,年龄3~76岁,平均35岁,其中儿童多见,年龄小于15岁12例(占55%)。超声检查结果显示肿块直径在5.1~11.3cm之间,平均6.8cm。分析其声像图表现,主要分为:①实性肿块型12例(55%):表现为低回声或接近无回声,后方可伴有轻度增强,6例中心部可见气体强回声形成 “假肾征”(图1),2例增大灰阶增益呈相互融合或分叶状,低回声实性部分均可检出粗大动、静脉血流信号,呈树枝样分布(图2);②肠壁增厚型8例(36%):肠壁非对称性增厚,呈低回声,2例伴发周围肠管扩张(图3a,图3b),2例引起肠套叠;③囊性肿物型2例(9%):呈厚壁,内伴细小点状回声,囊壁与肠管分界不清。发生部位分别为小肠12例(55%),包括回盲部8例、回肠2例、阑尾2例;大肠8例(36%),包括结肠7例、直肠1例;肠系膜2例(9%)。本组病例中10例伴肠系膜或腹后壁淋巴结肿大(图4)。所有病例均未见肝脏转移灶。

3 讨论

3.1 PIL的超声诊断

PIL起源于肠壁粘膜下层的淋巴组织,在粘膜下层及固有层浸润形成结节或肿块,使管壁增厚、僵硬,可融合形成大肿块,同时也可弥漫浸润,形成溃疡,形态学上可分为肿块型、溃疡型、局限浸润型和弥漫浸润型[2]。病灶沿着肠壁扩散,并向纵深发展,向外可侵犯浆膜层、肠系膜及其淋巴结[3]。增厚的肠壁和肿块可引起肠腔狭窄或肠管扩张及肠套叠,本组研究中2例引起周围肠管扩张,2例引起肠套叠。PIL好发于回肠及回盲部,本组研究中10例累及回肠及回盲部,占45%(10/22),可能与回肠及回盲部粘膜下具有丰富的淋巴组织有关。根据超声表现分为实性肿块型、肠壁增厚型和囊性肿物型。其中以实性肿块型最常见,占55%,6例呈典型“假肾征”;肿块型多发生在回盲部及肠系膜。尽管以往报道恶性淋巴瘤肿块内液化或钙化少见[4],但本组病例中2例超声表现为囊性伴细小点状回声,囊壁可检出血流信号,术前均误诊为腹腔囊性肿物,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突向腔外生长型,压迫肠管、与扩张肠管形成形态不规整囊性肿物。

3.2 PIL的鉴别诊断

3.2.1 肠壁非对称性增厚型主要与肠腺癌鉴别

肠腺癌起源于肠壁粘膜层,呈浸润生长,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形成梗阻,易向浆膜外侵犯或向内肝脏转移,但较少引起腹腔淋巴结肿大,超声表现为肠壁增厚,呈低回声,可形成“假肾征”或“靶环征”。肠道淋巴瘤发病年龄小于肠腺癌,本组病例中大部分(占55%)15岁以下的儿童。PIL累及肠管范围较大,缺乏成纤维反应,因此肠管柔软,较少引起肠梗阻,肠壁多呈偏心性或肿块性增厚[5-6],常引起肠系膜或腹后壁淋巴结肿大,较少向肝脏转移,本组病例中10例伴肠系膜或腹后壁淋巴结肿大,但无一例合并肝脏转移。

3.2.2 实性肿块型主要与肠道间质瘤鉴别

肠道间质瘤是肠道间叶组织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好发于空肠及回肠。肿瘤起源于肌层,较小者可局限于壁内,也可向黏膜下生长突出于肠腔内,或向浆膜面生长突出于肠外,或呈哑铃状向腔内、外生长[7],并转移至肝脏或腹膜,瘤体一般较大。超声检查呈不均匀低回声,较大者可伴有出血、坏死或囊性变,坏死或囊性变部分可与肠腔相通、内含气体或形成“气-液平”[8],而淋巴瘤极少引起液化或钙化。此外,淋巴瘤多伴有周围淋巴结肿大也是两者重要的鉴别点之一[8]。

PIL的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多表现为实性低回声肿块或非对称性肠壁增厚,常伴有腹腔淋巴结肿大。掌握其超声特征性表现,结合病史、发病年龄及临床表现,以及必要时结合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有助于本病的定位、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同时实时观察有无肝脏等脏器转移,为本病的临床诊治及判断预后提供了重要依据。

[1]鲍得明,胡乃中.原发性肠道淋巴瘤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2007,27(3):193-195.

[2]Hasegawa N,Kato K,Yamada K,et al.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of sigmoid colon[J].Gastrointest Endosc,2000,52(6):802-804.

[3]唐震,周卫国,葛湛,等.小肠恶性淋巴瘤的影像诊断(附18例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19(5):296-298.

[4]吴晓莉,于德江,梁萍,等.恶性淋巴瘤的声像图特征及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术的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2,18(11):824-827.

[5]Ghai S,Pattison J,Ghai S,et al.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spectrum of imaging findings with pathologic correlation [J].RadioGraphics,2007,27(5):1371-1388.

[6]刘林,管祥林,冉慕光.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和MRI诊断[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8,17(5):218-220.

[7]李洪林,郝玉芝,陈宇,等.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诊断[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5,21(12):921-923.

[8]Ulusan S,Koc Z.Radiologic findings in malignant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J].Diagn Interv Radiol,2009,15(2):121-126.

猜你喜欢
肠壁囊性肠系膜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16 排CT 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作用探讨
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诊断部分囊性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分析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胎儿腹腔囊性占位的产前诊断及产后随访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64排CT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分析
探究完整结肠系膜切除在结肠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