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玉玲 吴 彬
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水利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越来越重要。水利工程在发挥其工程效益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何趋利避害,减少水利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是值得我们每个水利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地区性气候状况受大气环流所控制,但修建大、中型水库及灌溉工程后,会对局部小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降雨、气温、风、雾等气象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水库中大量水体的聚集,会使库区周围地壳结构的地应力发生变化,容易引发地震。特别是随着高坝水库的修建,强烈的水库地震时有发生。水库蓄水后水位升高,岸坡土体的抗剪强度降低,易发生塌方、山体滑坡等。
水库修建后改变了下游河道的流量,从而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水库不仅存蓄了汛期洪水,而且还截流了非汛期的基流,这往往会使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断流,引起周围地下水位下降,从而产生一系列环境生态问题,如下游天然湖泊或池塘因断绝水的来源而干涸、下游地区的地下水位下降、入海口因河水流量减少而致河口淤积造成海水倒灌、因河流流量的减少而使河流自净能力降低等等。此外,水库渗漏也会导致周围的水文条件发生变化。
河流中原本流动的水在水库里停滞后便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水温可能升高,水质可能变差,特别是水库的沟汊中容易发生水污染。随着水面的扩大,蒸发量的增加,水汽、水雾就会增多等等,这些都是建坝后水体变化带来的影响。水库蓄水后,对水质可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1.有利影响。水库内大体积水体流速慢,滞留时间长,有利于悬浮物的沉降,可使水体的浊度、色度降低;水库内流速慢,藻类活动频繁,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水中钙、镁离子结合产生碳酸钙和碳酸镁并沉淀下来,从而降低了水体硬度。
2.不利影响。水库内水流流速小,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致使复氧能力减弱,水库水体自净能力比河流弱;库内水流流速小,透明度增大,利于藻类的光合作用,但坝内储存数月甚至几年的水易引发藻类大量生长而导致富营养化;被淹没的植被和腐烂的有机物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同时释放沼气和二氧化碳,可导致温室效应。
水利工程建设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也是各有利弊的。一方面通过筑堤建库、疏通水道等措施,可保护农田免受淹没冲刷等灾害;通过拦截天然径流、调节地表径流等措施补充了土壤的水分,改善了土壤的营养成分等。另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兴建也使下游平原的淤泥肥源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同时,输水渠道两岸由于渗漏使地下水位抬高,造成大面积土壤的次生盐碱化和沼泽化。
修筑堤坝将使鱼类特别是洄游性鱼类的正常生活习性受到影响,生活环境被改变,严重的会造成物种灭绝。例如:长江特有的白甲鱼、岩原鲤、中华鲅等在渔业产量中的比重已很少,特别是白暨豚近几年来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水利工程的建设使自然河流出现了渠道化和非连续化的态势,这种情况造成库区内原有的森林、草地或农田被淹没,陆生动物被迫迁徙。
移民安置问题是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大课题,其对环境的影响是深远的。兴建水库,淹没土地,土地的减少必将使人地矛盾更加紧张。如果移民未加妥善安置,还会造成毁林开荒,引发水土流失等问题,如不妥善处理也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水利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引起诸多环境因素的变化,如施工期产生的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会影响施工区的卫生环境,这些都威胁到当地居民及施工人员的健康。水利工程在运行过程中会改变某些病原体孳生环境及传媒栖息地,血吸虫病、疟疾、肠胃炎等发病率会随着环境的破坏而上升,对当地居民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文物古迹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风情、科学技术、军事和历史等,对历史、古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要对重要的古迹进行防护、迁移、仿制并进行录像保存,为世人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
总之,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要趋利避害,认真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论证,综合考虑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各方面因素,采取有效的施工手段,既保证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又尽量降低对周围环境的消极影响,让水利工程成为真正的绿色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