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集中排药模式应用观察

2010-04-14 02:45米文杰杨海苓刘新春
山东医药 2010年10期
关键词:差错液体处方

苏 艳,米文杰,杨海苓,刘新春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济南 250012)

目前,临床上大部分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都采用传统排药模式(医生通过H IS系统发送医嘱至 PIVAS,审方人员接收并打印成处方,分配药品配置批次,然后排药、核对、配置、复核、包装成品药、送药至病房,护士签收、核对)排药,效率低、质量风险高。我院 PIVAS于 2009年开始采用集中排药模式,并与传统排药模式进行了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8年第 1季度采用传统排药模式(对照组),2009年第 1季度采用集中排药模式(实验组)。两组日发药量分别为 450000袋、461000袋,核对、排药工作总人数均为 13人。

对照组采用传统排药模式:按病区、处方为单位分别排药,一张处方对应一袋药品排药、核对(如:处方一、二,工作人员摆 2张处方,取 2次药,核对时重复以上 2个操作;5000张处方共需 5000个药筐摆放,取药 5000×4次)。实验组采用集中排药模式:打破病区、处方单位限制,按药品种类集中排药,即按 H IS系统当日发药汇总单集中 1次排药,直接入配置间,审方、核对时将同类处方集中放置在一筐内(如处方一、二,工作人员将 4支注射用头孢他啶放在一筐内,核对后可将 2袋液体放在一筐内;5000张处方用 200个药筐摆放)。观察两组的工作时间、差错量、药品破损量。数据比较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①排药时间比较:对照组排药岗位人均用时 1.5 h,核对岗位人均用时 2 h,共用时间 24.5 h,实验组分别为0.5、0.9、14 h,两组相比,P均 <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工作效率提高了 39.8%;根据 HIS系统当日发药汇总结果,日用量超过 100支的药物约有 50种,按平均 100支计算,实验组节省排药、核对人员操作 50×100×2=10000次。②工作差错量比较:对照组平均每人每天差错次数分别为药品混淆差错 1.20次、液体混淆差错 2.00次、配置差错 1.00次、排药差错 1.00次、总差错量 5.20次,实验组分别为 0.30、0.20、0.01、0.15、0.66次,两组相比,P均 <0.05。 ③药品破损量比较:对照组平均每天的药品破损量分别为药品集中拆包装过程中的破损 10.0支、排药过程中的破损 7.0支、核对过程中的破损 5.0支、共计 22.0支,实验组分别为 2.0、0.5、1.1、3.6支,两组相比,P均 <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人均破损量减少了 1.41支 /d。

讨论:本观察结果显示,在 PIVAS与传统排药模式相比,采用集中排药模式排药后,排药时间明显缩短,排药过程中出现的差错量及药品破损量明显降低。这一结果表明,在PIVAS,采用集中排药模式是有明显优势的。

采用集中排药模式时,所有电子医嘱处理完成后,HIS系统会统计出所有药品日发药量,据此,PIVAS将抗生素类放入红色筐、营养药放入黄色筐,分别按配置任务置于治疗车上,次日配置。因退药处方产生的剩余药品摆入次日用药中,避免了退药归位差错的隐患。核对工作直接在液体库内进行,所排药品不需一支支核对,直接采用开放式核对方法。采用集中排药模式时,将集中所排药品直接递入配置间,次日晨配置。我院PIVAS针对该环节可能存在的差错隐患设置了辅助岗位,让辅助人员与配置人员一对一工作,进行配置前药品准备、配置中各项操作监督、配置后复核,保障了药品配置质量。采用集中排药模式时的注意事项:①特殊药品(如冷藏药、贵重药、化疗药)和用量小的药品(小于 100支/d)仍采用单独排药模式。②为便于按药品品种核对,应规范摆放液体区域,即建立液体库,如 0.9%氯化钠注射液 100 ml、250m l相邻摆放,定为抗生素液体库。③对于易碎药品,拆除药品外包装、标识后,直接放于备用筐内,避免工作过程中导致的破损。

猜你喜欢
差错液体处方
液体小“桥”
『液体的压强』知识巩固
直升机防差错设计
液体压强由谁定
人间处方
层层叠叠的液体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解决因病致贫 大小“处方”共用
校对工作中常见差错辨析
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