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高等教育公共教育体制的特色及启示*

2010-04-13 15:10:08王剑波
山东社会科学 2010年9期
关键词:教育体制瑞典大学

王剑波

(山东经济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山东济南 250014)

瑞典高等教育公共教育体制的特色及启示*

王剑波

(山东经济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山东济南 250014)

半个多世纪以来,瑞典高等教育经历了三次重大改革,其传统的公共教育体制中逐渐融入了市场、竞争和行政权力分离等元素,政府职能实现了从直接办学到间接调控的转变。但主流始终突出公共教育体制特征,并凸显国家宏观管理“管而不控”的管理模式,既发挥了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机会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又激发了大学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和内在活力。在高等教育投入、教育公平、质量保障以及完善和激发大学创新力机制方面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有力借鉴。

瑞典高等教育;公共教育体制;特色;启示

20世纪中叶以来,在积极构建平等、福利、合作的社会体系同时,伴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瑞典高等教育也经历了深刻改革和快速发展,其传统的公共教育体制中,融入了市场竞争等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公共教育体制模式,突出国家宏观管理地位,保证了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及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一、近半个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历程

瑞典高等教育起源于 15世纪,自始至终体现着传统的公有教育体制特色,高等教育机构隶属于政府机构,无论从组织形式还是功能上都是政府公共管理的一部分,大学的教师一直属于公务员系列。20世纪 40年代,瑞典的高等教育规模还相当小,据 50年代初统计,当时全国的在校大学生只有 16000余人,每年获得各类学位的只有 3000余人。二战后,由于瑞典经济的快速增长,直接刺激和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需求急剧增长,高等教育急剧扩张,开始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改革。

第一次改革:1960年至 1977年 ,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二战后工业复兴和经济复苏的发展,导致了对专门人才需求的急剧增长,旺盛的人才需求刺激了瑞典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张。瑞典除了设置大量专门的教学 (非科研)岗位外,还创建了大学学院。60年代末在校学生人数比扩张前翻了 3倍。

第二次改革:1978年至 1993年,政府下放高等教育管理权。1977年政府颁布了《高等教育法》,强调各类高等教育的管理必须纳入国家的统一管理框架内,实行“一体化”管理。政府对高校的严格控制,导致了“去中心”、“去规制”思潮在高校中盛行。随着大学办学自主权的加强,“问责制”应运而生。90年代初,高等教育被作为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砝码,进一步实现管理权的下放,启动了“质量自由”(freedom of quality)改革进程。把大学内部的管理如资源配置、教授资格确定、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等决定权交给大学校长和理事会。

第三次改革:1994年至今,高等教育管理出现“回归中心”现象。进入 90年代后,高等教育经历了第二次较大规模的扩张,但招生权 (定额)始终牢牢把握在政府手中。1994年民主党执政后,通过在大学理事会中增加校外代表以及专门成立高等教育局等措施,开始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宏观控制和监管。

[6] Charlie Campbell, “Ports, Pipelines, and Geopolitics: China’s New Silk Road Is a Challenge for Washington,” Time, October 23, 2017, http://time.com/4992103/china-silk-road-belt-xi-jinping-khorgos-kazakhstan-infrastructure/.

总之,瑞典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主要是以政治论为基础的,在中央政府控制下,在国家利益的总体框架内,结合高等教育自身需求,高等教育改革经历着着“收权”和“放权”的拉锯战。值得一提的是,高等教育在国家总体战略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始终体现“平等、公平、福利”的原则,即使是在经济危机和规模扩张中,政府对大学的投入也没有减弱,从而保证了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瑞典高等教育的基本状况

20世纪 60年代以来,瑞典经济飞速发展,人均 GDP在世界居前列并成为欧洲最具竞争力的国家。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和创新能力培植摇篮,功不可没。

“嘿,嘿嘿,新郎新娘究竟是谁呢?我暂时不说,现在我们共同完成一个节目,击鼓传花。鼓呢,就是我手中的脸盆,花呢,田同志,把你的红头巾解下来当花吧。我停下手中的汤匙,花在谁手上,谁就得表演节目。我这有半公斤水果糖,谁表演得好呢,就奖谁一粒,我数了一下,正好有35粒,糖全吃到嘴里,甜到心里,我就宣布谜底。同志们说好不好?”

(一)高等教育办学层次与发展规模

瑞典拥有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据瑞典高等教育署最新统计数字 (2008年报),瑞典目前有公立和私立高等教育机构 50所,其中 36所公立大学 (其中 18所综合和单科类专业大学,7所艺术类高校,11所大学学院),13所私立大学 (其中 3所大学,8所大学学院,2所艺术类大学学院)①本 文对瑞典高等教育统计数字主要来源于:Swedish National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Swedish Universities and University Colleges:Short Version ofAnnual Report 2008.Hogskoleverket:2008.62。。2005年结合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博洛尼亚进程”目标,瑞典政府通过了学制结构改革方案,建立了三级学位的层次结构,实行欧洲统一的 3-5-8年学制。第一层次本科教育历时 3年,可以授予大专证书和学士学位两种证书。第二层次硕士教育也分 1年硕士学位和 2年硕士学位两种证书。第三层次为博士阶段,可以颁发副博士证书 (licentiate degree)和博士学位证书 (PHD)。

在平等、福利政治法则的驱动下,瑞典政府全面考虑各年龄段公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倡导“平等教育”理念。一是倡导终身教育理念,实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为了让那些没完成或没有机会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大龄公民(25岁以上)能有第二次机会上大学,政府专门建立了国家学术水平考试制度 (SweSAT),这些人只要会瑞典语和英语,并具有工作经历就有机会迈入大学的门槛。

二是注重在性别和社会背景方面的平等。尽管政府无法通过法律法规来规定大学生的性别和阶层比例,以提高女性学生以及中下层收入家庭的学生比例,但规定大学向政府的报告和信息发布时,这两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事实证明,瑞典高等教育的女性平等率令人满意,同时重视增加来自中下层收入家庭学生较之高收入家庭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

高等教育中实现性别平等是瑞典传统的政治目标。总体上看,大学本科阶段女生比例已占到 60%左右;2007年新入学的博士生中,女生占到 46%,2001年到 2006年间这一比例一直在 48%-50%之间。对于专业的选择,男女存在着明显差异,一些专业性别比例失衡的情况非常严重。医学专业的女博士生占 59%,社会科学类占 56%,技术类只占 26%。

2、政府的生均经费投入:美国、瑞士、丹麦名列前三名,瑞典紧随其后。

(二)高等教育投入来源及拨款依据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瑞典高等教育经历了三次重大改革,尤其是近 20年来,由于市场、竞争等政策思路的融入,打破了政府完全垄断的公共教育体制,既保障了公共教育体制框架下所要求的教育平等、普及和高质量,又在实现政府由直接办学向间接以拨款等方式宏观调控的职能转变基础上,增强了高校办学自主权,激发了办学活力,实现了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教育机会的公平化。

从大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的经费来源可以分为三部分:来自公共财政的教育经费,主要支付教育教学费用;来自公共财政的科研和博士生培养经费;来自外部基金经费 (即包括政府财政经费也有私人基金部分)。2007年支付第一、第二层次的教育经费(占以本、硕培养为主的新建大学和学院经费的 86%)占政府直接拨款的半数以上,另外不到半数经费支付博士生培养和科研项目。2007年瑞典本硕层次全日制在校生 27.82万人,每个学生享受政府拨款平均为 11.12万克朗。近年来,高教经费占教育经费总额比例一直稳定在30%左右。1997年至 2007年的十年间对教育的投入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变化,没有太大的起伏。1993年之前,瑞典政府对高等教育拨款主要依据大学入学人数 (input)。自 1993年 7月 1日起,实行新的拨款制度,即以教学目标和结果为依据 (goal-oriented,perfor mance-based system)②Bas Jacobs and F.Ploeg:Guide to Refo rm of Higher Education:A European Perspective,CEPR,2005.1。。拨款金额的 60%取决于在校生所取得的学分数和毕业人数,40%取决于在校全日制学生人数。这项拨款除了不同专业拨款标准不同,对每个学校都实行统一标准。拨款标准最低的专业大致是人文类、社科类、法律等,最高的专业是艺术类专业。经费划拨以合同形式,每三年修订一次。虽然各级学生免交学费,但也可申请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博士生可享有每年九个月的助学金 49200克朗,以及 49200克朗的助学贷款,因此政府每年为每位博士生支付的培养基金为 74900克朗,助学金最长可支付 6年,助学贷款可在 25年内偿还完毕,如贷款人年逾 60则不需继续偿还。偿还额度为个人年收入的 5%。

(三)瑞典高等教育的组织结构

根据高等教育法,每所高等学校必须成立理事会,理事会是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理事会由主席、副主席和不多于 13名其他成员组成。理事会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教师和学生代表,教师和学生代表通过选举产生,学生代表可有 3位。理事会主席由政府任命,大学校长由理事会任命,受聘于中央政府,任期不得超过 6年。其他成员任期不得超过 3年。大学下面设学院、学院有正、副院长和少量行政管理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学院下面设系,系是教学、科研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由系主任主持工作,各系参照大学的管理模式设置管理委员会,教师代表必须占多数,学生有权参加有关学生事务管理机构的工作。根据高等教育法,大学有权处理大学内部事务,有权聘请教师和工作人员。学院的正、副院长、系主任一般都是由教授兼任,任期 3年。

(四)瑞典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在国际据领先地位

瑞典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处于世界领先行列,可从以下方面窥见一斑。

1、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占 GDP比例:2007年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占全国当年 GDP的 1.53%,高于欧盟其他成员国。

从表10中可以看出,GA、PSO和CEBA对3种VIX看涨期权的定价模型的参数标定结果相差不大,其中CEBA对3种模型参数标定精度最高,MSE和MAE指标值都是最小的,其次是PSO,GA的表现最差;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在基于相同市场数据的3种模型的标定结果中,均方根误差(MSE)指标值最小的是Bates模型,其次是Heston模型,最大的是Merton模型;而平均绝对误差(MAE)最小的是Merton模型,其次是Bates模型,最大的是Heston模型。

解题分析 由2f 2(x)-(2a+3)f(x)+3a=0得或f(x)=a.亦可用整体代换将表达式变得简单一些:2x2-(2a+3)x+3a=0;由已知画出函数f(x)的大致图象,结合图象不难得知,要使关于x的方程2f 2(x)-(2a+3)f(x)+3a=0有五个不同的零点,即要使函数y=f(x)的图象与直线共有五个不同的交点,结合图形分析不难得出,a的取值范围是

3、高等教育的扩招规模:全球很多国家的高等教育规模在 20世纪 90年代实现了规模较大扩张。1995至 2004年间,瑞典高等教育的扩张幅度达 52%,大于 OECD国家的平均数 49%。

4、高等教育入学年龄比较:如果不考虑各分散的年龄段,瑞典高等教育入学率是 76%,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位居其前,分别为 82%和 79%。OECD国家的平均比例为 54%。作为瑞典终身教育理念的结果,瑞典进入高等教育学习者的平均年龄为 22.5岁,只有 20%的学生在 20岁以下,20%多的学生年龄在 30岁以上。

5、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重点:瑞典和其他北欧国家一样,医学、健康保健学属于热门学科专业,相比之下,社科类专业学生只占 24%,OECD国家社科类学生平均数为 37%。在技术和自然科学方面,韩国独占鳌头,占 40%,瑞典取中间位置 26%,稍高于 OECD国家的平均数 25%。

6、博士学位人数:20世纪 90年代由于上述专业的毕业生成倍增加,因此瑞典在这方面排名比较靠前,在OECD国家中排名第四。如果加上副博士学位,则排名第一。

7、国民教育程度:瑞典 4/5人口至少完成中学教育,这在OECD国家中排名在前 1/3位置。加拿大在 25-64岁年龄段完成高等教育的人数占人口的 46%,居各国首位,OECD国家的平均值 19%。

其中,η+、η-分别为最佳个体与最差个体选择后期望数量,η++η-=2,η+∈[1.0,2.0],i∈[1,N],N是种群的大小,i表示个体根据适应度排序后的序位号,Pi则表示个体i被选择的概率。

另外在地域因素方面,为了避免公民因地域因素而丧失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瑞典政府长期广泛开展远距离教育。从教学组织形式上,满足个人继续教育需要和社区发展需要。

对于绿色矿山,刘建兴认为绿色矿山是指能满足经济开采活动需要的同时,又保护了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矿山[16]。栗欣指出绿色矿山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矿业开发中的体现,既充分利用资源又有效保护环境[17]。刘建芬认为,绿色矿山是指在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过程中,既要实行严格科学有序的勘查开采,又要对矿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扰动最小,实现资源勘查开发效益的最大化,实现资源的绿色开发、绿色应用、绿色发展[18]。

(五)在改革中融入博洛尼亚进程

1999年欧洲 25国在意大利博洛尼亚举行会议,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并规定了在 2010年前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EHEA)。目标是通过实行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提高欧洲整体教育竞争力。自博洛尼亚行动启动至今,已有十年的时间,取得了可观的进展。表现在各国高等教育机构首脑的支持力度、学生流动和教师流动、统一学制体系、学分互认系统、质量保障等方面都有较大进展。为了配合该进程,瑞典高等教育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实质性的改革,并于 2007年实施。在扩大入学机会、改革三级学位体系、实行新的学分体系、促进终身教育、制定与欧洲高等教育衔接的学术标准、密切大学课程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等方面做出了贡献。但在促进教师和学生流动、建立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还有待于改善。如果能在本科教学语言、人才引进机制等方面加快改革力度,瑞典高等教育在欧洲乃至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水平将有更大提升。

三、公共教育体制下瑞典高等教育独具特色

瑞典政府历来重视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对所有教育免收学费。不仅是公立大学,即使是私立高等教育机构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支持。以私立大学查尔姆斯工业大学为例:1998年,国家下拨的各项经费占该校当年财政总收入的 66%。高等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公共财政和私人企业。公共财政拨款通过政府直接拨款、委托其他政府机构、委托公共基金机构 (如地方政府、县级政府、公共研究基金以及欧盟等)三种形式。政府直接拨款主要支付大学的教育教学经费、博士培养和科研经费。科研项目和博士生部分培养经费由其他经费、私人企业基金支付。2007年瑞典高等教育经费总支出 474亿克朗,公共财政支付占 88%,即 415亿克朗 (其中政府直接拨款 307亿,委托支付机构拨款 74亿,其他基金代理机构支付 34亿),私人企业基金支付占 11-12%,59亿克朗。

(一)入学机会均等的平等教育理念

瑞典政府为公民提供了充足的高等教育机会。截至 2007年底,瑞典高等教育在校生约 34万人,其中本科和硕士层次在校生 322000人,博士生 17300人。新生申请最热门专业是兽医和医科;而比较冷门的专业是自然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新生中,国际学生占 1/4,专业选择主要以工程技术类为主。家庭背景方面,源于中高阶层收入家庭的学生高于一般工薪阶层,以 25岁年龄段为例,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大学新生占75%左右,而来自工薪阶层的学生占 30%左右。专业选择上,前者倾向选择医学、法律类专业,后者的专业选择主要在耗时较短的健康保健、教育培训、工程类大专或本科专业的学习。

根据蓄电池容量要满足汽车续驶里程的要求这一原则,采用等速(60km/h)原理可求得蓄电池消耗的总能量[6]。为了防止过放电对蓄电池的伤害,规定电池的放电深度为DOD=80%[7]。由以下公式确定电池容量:

8、国际学生:高等教育的发展势必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据 2005年统计,全球国际学生数超过 270万。主要目的国为英语为教学语言的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60%的留学生在上述这几个国家留学,在瑞典留学的学生只占总数的1.4%。

3.实验教学考核管理。对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学业成绩,实行“7+3”百分制的考核方法加以评判。即全部实验教学结束后,教师对每位学生完成的综合性专业研究报告的评判成绩占70%,对每位学生平日学习态度、实验方法应用、实验结果等综合性评判成绩占30%。

(二)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充分投入

首先体现在投入总量上,政府投入占高等教育总支出的 90%。分析瑞典高等教育资金来源,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分为直接投入和间接投入。直接投入是把资金分配到教育和科研 (含博士生培养)两部分,各占总金额的 50%左右。间接投入则是政府通过中间环节或代理机构,将部分政府资金通过竞争的方式分配到大学中去。两部分投入加起来相等于高等教育的总收入的 90%。

其次,政府注重高校投入体现在“一贯制”上。瑞典高等教育经历了 20世纪 60年代末和 90年代以来的规模扩张。诸多研究表明,很多国家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时,一般力争能够保证总投入量不缩减,而生均拨款额却大打折扣。但在瑞典,这两次扩招,高等教育的总投入和生均投入都没有减少。瑞典政府应对危机的办法是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扩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调整国家人力资本的储备方向,从重视人文社科类专业,转至适应企业创新能力发展的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加大了对国家 R&D的投入,位居OECD国家之首。事实证明,瑞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具竞争力国家,被誉为创新能力最强的少数国家之一,被誉为国民教育水平最高的国家,都与瑞典政府的福利国家政策和适时调整高等教育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密切相关。

(三)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政策和措施

1993年瑞典高等教育改革成为其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是因为,这次改革以“质量自由”为目标,切实实施高等教育的权利下放,大学从此开始享有更大的自治权。大学组织的内部事务都由大学自己做主,包括专业设置、招生人数、人员聘用和资源配置等。但权利下放,并不等于政府撒手不管,而是将管理职能转变到注重评价和质量保障,促进大学之间的竞争,鼓励大学自治和采用“自我管理模式”上。政府角色转向支持、促进和服务于高等教育角色转变,促进大学尽快成为以自我管理为主的学习型组织体系中的一员。

1995年成立的国家高等教育局 (National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主要负责对高校的教育质量的评估和检查,提出评估报告并监督高校落实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以及高等教育信息研究和国际合作。2007年高等教育署启用了新的质量保障体系,新体系旨在原有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追踪各高等教育机构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中的质量变化,对教育质量进行更加细致的质量跟踪考察。在实施过程中考虑到了各校的办校特色,不为大学建立统一的标准化指标体系。总之,瑞典国家办教育,在质量保障方面是“管”而不“控”,评估报告不与政府的拨款挂钩,只作为教育供给选择的参考并增加各大学的竞争意识,最终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和政府投入的有效使用。

(四)大学与政府间协调的外部环境

高等教育领域的竞争主要源于公共政策在内的国家科研教育体系 (外部因素)以及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的竞争因素。高等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新经济增长清楚地表明知识和创造力是继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以及实体资本之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经济发展动力。高等教育作为这两项资源的生产和传播基地,肩负着创造新的动力资源,因此充满活力和良好的竞争环境至关重要。瑞典高等教育倡导的平等教育理念,对创造新生产要素来说,已经也会继续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公共教育体制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枷锁”还是“激励”?社会保险与创业....................................................................................................................................周德水 刘一伟(1)

纵观瑞典高等教育发展史,历次高等教育改革虽然不是由高等教育系统自身发起,起因是从国家利益出发,但也没离开高等教育的长远利益,最终“福利”国民,达到国家人力资本的提高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这也是高等教育的外部规律和主要职能使然,否则高等教育为学术而学术的追求也会背离其终极、全球视野的目标。这充分说明高等教育在国家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几次改革既迎合了高等教育的需求,又最终实现国家利益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双赢。大学与政府之间采取合同式或者契约式合作,在保证大学在学术自由上不受政府的支配和控制的前提下,保持自由探索的优秀传统。瑞典能够将政府对高等教育在“办”和“管”的同时,赋予高等教育充分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

网络教育提高了知识的传播速度,特别是近年来MOOC和SPOC等网络学习平台的飞速发展,更是加速了教育的发展,让优质教学资源得到了共享。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偏远山区的孩子们可以聆听来自城市教学名师的所授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乡村教育资源的不足。网络学习更是让城市中奔波于各个辅导班之间的孩子们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脱,不用再为堵车和雾霾而烦恼。学生可以足不出户,随时随地进行网络学习。

(五)高等教育体系内部创建良好的竞争环境

公共教育体制往往会与统一、僵化、缺乏活力联系起来。那么瑞典高等教育体制是否抑制高等教育的活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在规制的发展 (regulated development)的框架中,竞争力如何体现?

以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方式为例。瑞典高等教育的政府拨款制度其可取和独到之处是其照单付账式(voucher system)或输出控制式的引入。高校除了要争取按计划招满学生以外,学源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一方面,从政府直接对教育教学的拨款方面,大学处在一种良性或恶性循环之中:生源优秀、生师比例合理、办学质量有保障、辍学人数减少,就会获得政府足额资助。另一方面,从政府对科研以及博士生培养方面的直接和间接拨款看,由于瑞典没有国家独立设置的研究机构,大部分研究机构设立在高校和大型企业中,这样衡量科研能力的重要依据是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是否能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研发重大创新性课题并有成果等。而博士生培养方面,博士生的质量和研究水平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在规定时间内获得博士学位,从而作为博士生培养经费拨付的主要依据,所以博士生以及博士生导师、企业合作攻关的成果都是高校之间竞争的重要因素。

实践证明,“因材施教、分层培养、工学交替、强化技能”的培养模式,遵循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基本理论,依据学生素质和兴趣设置专业层次,可以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能 ,确保绝大多数学生能学有所成;而“工学交替”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之后即进入企业在岗实训一学期,在取得对专业技能、企业工作环境、社会现实的感性认识之后再回校学习专业课程,学习目的更加明确,技能特点更加鲜明,毕业后也能为能迅速适应企业岗位。

四、瑞典公共教育体制特点对我国的启示

与瑞典高等教育的公共教育体制比较,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初步建立了办学体制多元化的雏形,但总体上还是公共教育体制为主导,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格局尚需时日完善。因此,借鉴瑞典高等教育的体制特色和经验,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助一臂之力。

1、瑞典和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都建立在政治论基础上,公共教育体制一直被基本的政治法则所驱动,并深刻融入了国家的政治社会生活。但前者能够在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基础上,把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发展战略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教育的同时,为经济社会建设储备优秀的创新人才和潜在的人力资本。我国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虽然也在逐步得到认识,并作为“优先发展战略”被提到国家整体战略中考虑,但作为工具性的职能大大超出了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从而影响国家创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等教育与社会其他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还需我们在战略高度予以重视。

2、教育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当今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高等教育正常的投融资渠道主要还是政府财政拨款和收取学生学费,而这两条资金流都已经到了边际极限。政府投入上,2008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的比例达到历史最高 3.48%,今年计划达到 4%。即使达到这一目标,也只能在世界平均数以下。就学费部分而言,我国个人负担占全部教育投入的 30%左右。这样的比例和增长速度使一些农村和城镇低收入家庭超出了有限的承载力,基尼系数较高已经达到了“预警”区域。我国公共教育体制在介入市场化和民营化因素后,政府在寻求教育投入渠道多元化的同时,不能弱化对公共产品投入的职能和责任,未来高等教育的主要投入渠道仍需依靠政府财政支持。瑞典政府对学校的作用没有因为市场的介入而弱化或退出,反而即使在经济低迷和国家困难时期,保证教育投入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3、质量保障是当今各国高等教育的不竭追求。瑞典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和质量评价体系和方法体现了平和、公平态势下的竞争活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也正在向多元化质量标准发展,但目前的评价哲学和评价体系、方法不仅不能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埋没了大学的个性特色,造成为了达标弄虚作假或者不顾差异性的千篇一律。在此问题上,要防止政府“失灵”,即传统公共教育体制可能带来的标准僵化、规范统一,从而引发大学效率低下、缺乏活力。适时适度地引入竞争和个性化机制,使政府和市场相互补充、交替发挥作用,将积极推动我们高等教育健康发展进程。

4、瑞典高等教育经验证明,公共教育体制重建过程中,择校、竞争、办学自主权下放等政策思路能够发挥政府应尽职能,有利于提升竞争力,激活大学的办学活力,克服了公共教育体制下往往会出现的缺乏效率和质量低下等弊端,实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以及支持、促进和服务职能。纵观瑞典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史,虽然出现了 20世纪 90年代后期的“中心回归”现象,但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权利下放趋势没有改变。我国公共教育体制改革中,政府为了解决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机会平等问题,一方面要发挥好宏观调控职能,着眼于整体的群体利益,另一方面要引入适当的市场机制,分解行政权力,给大学更多的自主办学权力,激发高校的办学活力,提升高等教育的竞争力。

(责任编辑:陆影)

G640

A

1003—4145[2010]09—0161—05

2010-07-06

王剑波(1965-),女,山东经济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博士、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博士后。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Y2008H41);山东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008RKA251)。

猜你喜欢
教育体制瑞典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瑞典没有“剩宴”
华人时刊(2021年13期)2021-11-27 09:19:14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古老的瑞典
朝鲜族教师教育体制发展问题研究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34
浅谈“双向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城乡教师流动的动因分析及均衡配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