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军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刘 军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学生党员发展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因其工作对象的不同,在标准确定、任务要求、培养措施、考察条件以及党务工作队伍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工作内容和实践形式。从理论认识、制度体制、方法途径等方面对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加以全面分析和系统思考,在理论上有利于进一步从规律层面认识和把握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特点,在实践上有利于进一步增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高校学生;党员发展;机制创新
学生党员发展是高校党的建设中一项常规性工作,是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础和保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把优秀大学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在当前高校学生党员队伍数量快速增长的新形势下,高校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特征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模式,进一步构建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证机制,这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形象,关系到学校的校风和学风,而且还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全局和前途。本文拟在对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特征及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质量保证机制进行深入的探讨。
高校学生党建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党建离不开发展大学生党员,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也就成为高校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由于工作对象、工作环境以及工作队伍等所具有的独特性,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也具有其自身的特征,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工作对象的特殊性。高校学生党建与一般党建工作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其工作对象的特殊性。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对象是大学生,与其他群体相比,大学生群体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一是他们大多处于 20—25岁之间,精力旺盛,勇于探索,具有不迷信、不盲从、爱独立思考的特点。同时,他们青春年少,混沌初开,成长于体制转型和各种价值观相互碰撞的时期,处在世界观形成时期,容易受到各种思潮和理论的影响。二是大学生中的党员是党的队伍中最年轻、最具有专业性和知识性、最富有活力的群体,而且是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重要而新鲜的血液,是党的事业的传承者,是党的未来和希望。这些因素决定了他们具有不同于其他工作对象的显著特点。
第二,党员发展任务的特殊性。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我国党政干部的重要来源,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全国第十二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是高校党的建设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要努力实现高年级学生支部建在班上,形成“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三年级有党支部、高年级班有党支部”的新格局。为实现上述目标,高校学生党员发展的任务是相当繁重的。例如,对一个拥有 1200人左右学生规模的学院来讲,为了实现 20%的学生党员比例,每年发展党员的人数应该稳定在 100人左右,这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企业 3—5年的发展数量。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全国新发展的党员中,学生占新发展党员总数近 1/4①《党员队伍生机盎然》,《人民日报》2005年 5月 24日。,2005年则达到了近 1/3②张守华:《壮大展示活力》,《人民日报》2006年 7月 1日。,2007年达到 35%③《全国党员总数达 7415.3万名》,《人民日报》2008年 7月 2日。,2008年发展党员280.7万名,学生 106.7万名,比例更是达到 38%④2008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参见: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http://renshi.people.com.cn/GB/145119/9579235.html。。
第三,考察条件的特殊性。大学生具有在校时间短、流动性大的特点,由于时间和环境的原因造成对入党培养对象的考察具有特殊的难度。从时间角度看,由于绝大部分学生在校时间仅为四年,使其被列为培养对象前的考察时间就很短,尤其对于低年级发展学生党员来说更是如此,且入党培养考察期一般为一年,这与其他行业和单位的党员培养考察期相比较,明显短了很多。从培养环境看,相对于社会大环境,高校的环境相对闭塞,复杂情况较少,而大学生多半只有校园生活的经历,没有社会工作阅历,因此,较少有机会考验培养对象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党性表现,较难考察出个人的政治觉悟。因此,大学生入党的考察难度较大。
第四,学生党务工作队伍的特殊性。从发现优秀的苗子到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党员,党务工作者要为此付出大量的心血。在我国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队伍中,存在两个方面的特殊情况:一是我国高校中直接面向学生开展党务工作的一般是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及学生辅导员,学生工作人员组成了基层党务工作队伍,而这支队伍基本是以一种兼职的态度和身份来从事党务工作的。因为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校政治辅导员的配备要按学生规模 200∶1,而事实上各高校在辅导员配备上往往都超出这一比例,有的一个辅导员甚至带四五百学生,他们肩负着大量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精力主要放在应付学生的各种具体事务,如日常管理、奖惩、勤贷、资助、就业、心理咨询,以及学生的教育指导方面。二是相当多的党支部书记由学生党员担任,且任期短。以按年级建立的党支部为例,从组建到解散最多为 4—5年。而当实现支部建在班上时,由于支部数量多,党支部书记一般会由政治辅导员转为学生党员担任,这样的党支部书记一般任期只有 2—3年。支部书记任期短暂会对学生党支部工作的连续性和经验积累产生影产生影响①庞鑫培:《加强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与实践》,《新西部》2008年第4期。。
近年来,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总体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学生党员的数量每年都在递增,整体质量不断提高,绝大多数学生党员政治热情高,他们能够认真学习党的重要理论和思想,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在组织观念上,绝大部分学生党员党性原则比较强,能够自觉遵守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在思想品德和学习方面也比较突出,较好地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这都说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积极有效的。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学生党员发展的特殊性以及长期以来许多高校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忽视了这些特殊性,由此产生了一些新问题。总的来看,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工作对象的特殊性给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带来的问题。这方面的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两点:一是某些发展对象和学生党员的思想具有不稳定性,共产主义信念不坚定。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及文化的迅速发展与观念的逐步开放,各种价值观也快速涌现,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撞日益激烈,直接影响高校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与稳定。当今社会,接受文化思想观念的途径多、速度快,在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下,大学生不断接受新思想,对于他们认为落伍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大多持排斥态度,对民主的要求更加强烈。部分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导致大学生在入党信念问题上容易发生变化。二是某些学生党员发展对象入党动机存在功利性。目前在大学校园中,要求入党的大学生主流是好的,但由于不良思潮以及就业压力的影响,部分学生在入党动机上也出现了一些功利性的现象。如有的学生认为入党可以为今后的就业和工作打好基础。从近几年用人单位选拔毕业生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单位将学生是否为党员作为衡量在校表现及录用的重要标准之一,甚至连外企、私营单位接收大学毕业生时也青睐党员。因此,部分大学生入党的主要动机是增加就业的竞争力,是为了以后安排一个好工作、获取更多提拔和重用的机会。根据某高校关于入党愿望和入党目的问卷调查②安徽农业大学学生党员基本素质状况调查问卷。参见:http://www.ahau.edu.cn/manage/Article/UploadFiles/200905/20090526203523343.doc。,认为“中国共产党是最具代表性的政党”的占 73%,认为是“一种责任和义务”的占 36.2%,认为有“过多的发展机会”的占33.2%,而认为是“政治资本、增加就业筹码”的占 11.6%,认为是“一种荣誉”的占 17.1%,认为是“精神支柱”的占11.4%。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是纯正的,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追求个人的利益较明显,入党与就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
其次,培养考察出现表面化、形式化现象。对党员培养对象考察培养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对其入党动机的考察,由于入党动机是人的内心起因,具有内在性、隐蔽性,且始终处在变化之中③喻莉丹、方志华:《浅议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点、难点及对策》,《党史文苑》(学术版)2008年第1期。,因此,考察难度比较大。而大学生经历简单,几乎没有机会经受大是大非的考验,其入党动机就更难以考察。另外,由于考察时间短,且没有具体统一的入党标准,因此,在学生党员发展上往往只注重硬性指标,许多党组织把学习成绩排名、是否获得奖学金、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等可以量化的指标作为考察标准,而不能深入地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和动机,考察培养表面化。另一方面,一个培养对象一般要有两名正式党员作为培养人,由于发展任务重,学生辅导员或党务干部难以全部承担培养工作。因此,绝大部分的培养任务落在入党不久的学生正式党员身上,培养联系人与培养对象是同学的关系,这就带来两个问题:一是作为培养联系人的学生党员,其本身入党时间短,人生阅历浅,对党的历史、路线、方针和政策理解并不很透彻,再去教育入党积极分子就比较困难;二是由于培养联系人与培养对象是同级甚至同班同学,在培养过程中培养联系人会碍于同学关系,掩盖被培养人的缺点甚至是问题,不反映其真实表现和群众意见,使得学生党员的发展出现只要没有什么“硬伤”基本上都可以按计划发展的情况,出现培养考察形式化问题。
再次,由于高校党务工作者人手太少等原因,出现了一些“重发展,轻培养”、“重数量,轻质量”的不良现象。纵观高校党务工作者队伍的现状,存在着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高校基于各种现实因素的考虑,实行定编定岗,专职党务工作人员相对减少,高校党务工作者数量不足与学生党员发展任务之间存在着突出的矛盾,工作中常常陷于捉襟见肘的窘境。比如,有的高校为了追求党员数量,将一些尚未成熟的学生先发展到党内再慢慢地培养;二是由于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主要由学生工作人员承担,而这些人员大多数是 30岁以下的年轻同志,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刚参加工作且入党不久的大学毕业生,他们虽然热情高、干劲足,但其本身缺乏从事学生党务工作的经验。鉴于上述原因,导致学生党员发展出现了注重数量而不能保证质量、重视组织发展而教育培养不到位的现象。
针对高校学生党员发展的新形势和存在的上述问题,高校党务工作者应本着对党的事业和前途高度负责的态度,创新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机制,在队伍与组织建设、入党动机教育、入党过程控制及其追踪考核监督等方面,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将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推上新的发展阶段。
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出现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党务工作队伍力量相对薄弱,不能适应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新形势。因此,必须加强党务工作队伍建设。
一是要根据工作量的大小相应地增加党务工作人员。可以从离退休教师中返聘一批党务工作经验丰富,党性较强的老党员,充实到各院系,专门从事党务工作。或者从高年级或研究生正式党员中,选拔一批政治素质高、党性修养好和熟悉党务工作的同志兼做党务工作。中央 16号文件下发后,各高校相继为各班学生配备了班主任及其助理,可以充分发挥班主任助理的作用,在选拔时就考虑综合素质较高的研究生党员来担任,在承担班主任助理工作的同时兼任所负责班级的党支部书记。另外,各学生党支部要重点培养一定数量的责任心强、党性觉悟高的正式党员作为培养联系人,这样就可以有效地缓解党务人员不足的问题。
二是建立健全学生党支部书记责任制,不断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务工作人员,尤其是党支部书记的素质状况是做好党员发展工作的关键。根据某高校一项问卷调查①安徽农业大学学生党员基本素质状况调查问卷。参见:http://www.ahau.edu.cn/manage/Article/UploadFiles/200905/20090526203523343.doc。,有 26.5%的党员认为学生党支部存在着“对党务工作一知半解,表率作用不够”的现象,有 22.1%的党员认为学生党支部“找不到党务工作的切入点”,有 4.2%的党员认为学生党支部“组织领导能力弱”,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愿意向“党团负责人”诉说的仅占 3.0%。可见,加强支部建设非常必要。要把那些党性强、素质好、作风正、热心党务工作且有较高威信的党员选做支部书记,配齐配强支委;要加强学生党支部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队伍建设;要经常开展学生党支部书记的业务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三是制定党务工作者培训制度,提高党务工作水平。高校党务工作者的理论水平、自身的党性修养、工作热情、创新精神等因素决定了学生党建工作的成效。然而光凭他们自行学习和研究,缺少系统专业的培训和研讨是不够的,所以高校应创新党务工作者培训制度,定期给予党务工作者培训和研讨的机会。如定期邀请长期从事党的理论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党务工作者辅导,将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带给他们,一方面开拓他们的思维,增强他们对党的政策的理解和对党的事业的信心,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从而有利于他们对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理论教育。对学生党支部书记除了专门的培训外,在工作机制上,可以定期召开“高年级学生党支部书记联席会”。一方面可以传达上级党组织的精神,布置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各年级间党支部的横向交流,协调各自的工作。各支部步调一致,形成合力,更能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同学和班级建设中的作用②高翔、张广:《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入党动机是否端正,是检验党员是否在思想上入党的重要标志。坚持两个结合即理论灌输与实践相结合。马列主义思想不能自发地在大学生中产生,大学生的政治觉悟不会自行产生,入党意识也不会自行提高。“灌输”不是指教育方法上的强迫硬灌,而是指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正面教育。对于高校青年学生,他们年纪轻,阅历浅,思想不稳定,更要坚持理论教育的传统,尤其是在目前形形色色的思想浪潮的冲击下,对党员发展对象灌输马列主义理论,引导他们在比较中分清是非、辨别主次,提高政治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树立共产主义理想,起到其他教育形式无法取代的作用。
大学生思想活跃,有见解不盲从,在对党员发展对象坚持经常性理论教育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深入社会实际生活,从中体会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巩固学习成果。社会实践能使大学生施展才能、发挥才干,日益受到学生的喜爱和需要。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使得大学生越来越重视社会实践经历,他们希望通过社会实践来丰富社会工作经验,来历练和提高素质,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党组织应该充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作用,鼓励并创造机会使党员发展对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不仅仅是满足学生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可以使他们广泛接触和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使他们已有的党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化和立体化。同时,社会实践还有助于他们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摆正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使其个性化与社会化进行辨证的统一,不断端正入党动机。另外,社会实践本身可以增强入党积极分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有利于党组织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党员发展对象的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
质量是党员发展工作的生命,要从根本上保证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必须要严格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的要求,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制定各项制度,规范程序,克服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把真正符合党员条件的学生发展到党内来。
第一,根据党章要求,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学生党员标准。党员标准是党组织发展党员的基本依据,坚持标准是党员发展质量的重要保障。一般来说,可操作性的党员标准需要实现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一个是党员标准的原则性与具体性的统一。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是基本标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原则性,但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就需要结合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阶段性中心任务具体细化和量化。二是党员标准的不变性与可变性的统一。党员标准是由党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党的性质的不变性,决定了党员标准的不变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任务,使党员标准又有可变性的内容。
在当前高校入党积极分子越来越多的形势下,应强化党员标准意识,构建党员标准体系,为入党对象提供努力方向。对党员标准的把握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党员和入党对象提出既体现时代特征,又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具体标准。构建党员标准不仅要考察大学生的学习成绩,考察大学生的工作实绩,更要考察大学生的共产主义觉悟,考察大学生是否具备奉献意识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只有学习成绩好,工作成绩也不错,群众基础良好且具有奉献精神,特别是有培养和发展潜力的,才是真正符合党员标准的大学生。
第二,规范发展程序,把握重点环节,加强制度建设,把学生党员发展工作落到实处。在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应建立起推优 ——培训 ——考核 ——初拟 ——公示 ——预审——确定——纳新的工作流程和机制,并且要把坚持程序落实在制度建设上,保证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在制度的制定上高校党委的工作重点应该是明确党员发展和党员教育的具体要求,制订出台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指导意见,以规范党员发展程序、要求以及党员评价办法等;基层党组织应按照学校党委的工作意见,结合本单位实际和专业特点,对学校党委的原则意见细化、量化,以制度或文件形式制订实施意见,如制定共青团推优制度、入党联系人制度、征求意见制度、公示制度、发展材料审查制度、上级党组织专人谈话制度等,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环节上,以制度的形式进行规范,避免形式化和表面化。
建立和完善党员发展监督机制对保证新党员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需要作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高等学校要结合实际建立党员发展工作评价机制。把党员发展工作纳入基层党委、党支部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基层党组织党员发展工作进行检查评估,纠正问题,发现优秀典型总结经验,及时推广。二是要落实发展党员工作责任追究制。对党员发展工作中出现工作失职情况的,应视情节轻重,追究责任人的相应责任,以强化相关党员、干部的责任心,保证新党员质量。三是建立党员评议制度。要定期考核学生党员,根据大学生党员的自身特点,把自评互评、党内外群众评议和组织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认真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约束学生党员的思想和行为,促进学生党员时刻保持先进性,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建立新党员的继续教育机制。对新党员进行继续教育对于学生党员思想的稳定和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念非常必要。第一,要通过组织生活,加强政治教育和思想交流,使学生党员正确对待各种思潮的影响,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思想上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第二,要有针对性地对新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时事政策等方面的考核,促进学生党员对理论和政策的学习,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自己。对预备党员,可以把通过党的理论与相关知识的测试作为按期转正的必要条件。第三,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具体工作,“压担子”、“给任务”,进一步锻炼新党员的实践能力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不断增强他们的党性修养。
总之,只有探索出一套强化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有效机制,才能确保学生党员的质量,才能将高校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得以保持和升华,我们才能在将来党和国家的建设中赢得青年、赢得未来,并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责任编辑:陆影)
G641
A
1003—4145[2010]09—0173—04
2010-08-05
刘 军 (1968-),女,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