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顾护脾胃学术思想浅析

2010-04-13 15:54高慧霞付彩云王宗柱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仲景学术思想胃气

王 喆,高慧霞,付彩云,王宗柱

(1.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技术系,陕西 咸阳712000; 2.青岛经济开发区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山东 青岛266001;3.陕西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学院伤寒论教研室,陕西 咸阳 712000)

张仲景继承《内经》脾胃理论,将顾护脾胃的学术思想贯穿于整个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之中,故《古今医统》曰:“汉仲景著《伤寒论》,专以外伤为法,其中顾盼脾胃元气之秘,世医鲜有知之者。”本文试对《伤寒论》中有关顾护脾胃的学术思想作一浅析,以期同道指正。

1 辨证论治重视脾胃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纲,其中阳明、太阴病篇主脾胃证候的论治,而其他诸篇亦非常重视脾胃病证的辨析。全书关于脾胃病的理法非常丰富,如张捷[1]总结了仲景论治脾胃法有温中散寒、温阳利水、清气平热、解毒清肠、甘温建中、温中补虚、淡渗利湿、清热泻下、化浊降逆、调和脾胃、泄热逐瘀等11法。胡一莉[2]结合临床,对《伤寒论》调理脾胃的主要治法和临床运用作了总结,提出了温中散寒法等8法。刘明武[3]认为仲景的小柴胡汤除和解少阳枢机外,还包括疏肝解郁、和中实脾等,这既适用于半表半里等外邪病证的治疗,又能调整肝脾、肠胃、气血、营卫、气机。在气机升降的功能活动中,脾胃的升降至为重要,喻康野[4]认为脾胃不和、寒热错杂证,治宜辛开苦降;腑气壅滞、胃失和降,宜通而降之;脾胃阳虚、中寒凝滞,宜温而调之;水阻中焦、脾虚气滞,宜温而和之。陈本升[5]从三泻心汤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扶正祛邪和注重煎服法等方面,探讨了仲景调理脾胃的重要学术思想。对脾虚证的治疗,杨传标等[6]认为,脾虚证并非单纯补气,要视病因病位病情而定,其具体运用为脾虚气滞、腹满腹痛用消补兼施的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脾气虚寒、表邪不解用桂枝人参汤;心脾两虚、心悸而烦用小建中汤;脾阳虚寒、下利不止用四逆汤。叶进[7]从心病治脾胃、肺病治脾胃、肝病治脾胃和肾病治脾胃等方面以调治脾胃治疗诸脏病阐述了仲景疗病特色。王宗柱等[8]分析《伤寒论》治疗脾胃病的法则并将其归纳为补脾行滞法、疏肝和胃法、温中补虚法、温中燥湿法、温土行水法、清热生津益胃法、清热化痰开结法、清胃泻热护津法、降逆和胃法、通腑和胃法、暖肝和胃法等11种具体的治法。从后人对《伤寒论》治疗脾胃病证的研究可以看出,《伤寒论》在论治六经病的过程中,始终重视脾胃之气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用药着眼调治脾胃

在《伤寒论》祛邪疗疾的处方用药中,多配用甘草、生姜、大枣等调护胃气之药,可谓其配伍精妙之处在于集祛邪与扶正为一体,既可祛邪不伤正气,又能护胃无恋邪之弊。根据邪正的多寡,或三药同用,或配用其中一二味,灵活多变。《伤寒论》所载112方中,用顾护胃气之药甘草、生姜、大枣之一、二味的方剂就有69首,约占61.6%;同用甘草、生姜、大枣配伍组成的方剂有28首,约占25%[9]。此外,尚有配粳米、人参以护胃气者。甘草味甘而性和,具有升降浮沉、上下内外、和缓补泄之功,炙后则更增补益脾胃之力。故112方中配用甘草者达60多首,使用频率居生姜、大枣之前。生姜辛微温,为益脾胃、散风寒、止呕之圣药,配用既可补脾益胃,又可防服药后引发呕吐。大枣多与甘草、生姜伍用,取其纯甘之味,以健脾益胃气为主。如太阳中风证治用桂枝汤,方中大枣、炙甘草、生姜调补脾胃,既防桂枝、芍药发散太过损伤中焦,又可鼓舞正气抗邪,攻中有补,表中有里,外可散风寒,内可补脾胃之气。阳明经证邪热充斥,仲景立白虎汤,方中石膏、知母清阳明亢盛之热,佐以粳米健脾益胃、生津血,为资养阴津生化之源。阳明腑实证,治用三承气汤,其中调胃承气汤中佐以甘草和中,以达护胃存阴之目的。尤其是阳明急下之证,胃津枯竭急用大承气汤,力挽竭阴,充分体现了仲景顾正护胃之学术观点。用以治疗少阳半表半里,邪正相争,虚实相间的小柴胡汤,方中除柴胡、黄芩、半夏和解少阳、降逆止呕外,参、草、姜、枣皆为补中和胃之品。攻下逐水之十枣汤,方中甘遂、大戟、芫花皆为逐水之峻品,三品合用,更为峻烈,易伤脾胃,以大枣十枚,护养脾胃。可见仲景在用药中十分重视调理、护养脾胃的处方用意。

3 药后调摄善养脾胃

顾护脾胃的学术思想不仅体现在《伤寒论》的辨证和处方用药上,而且在药物的煎服法上也从保胃气出发,提出了具体要求。如阳虚欲作奔豚证,选用苓桂甘枣汤,要求用“甘澜水”煎药,其目的在于保胃气以扶土制水。湿热兼表发黄证,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要求用“潦水”煎药,取其味薄不伤胃助湿。热扰胸膈兼心下痞塞证,选用枳实栀子豉汤,要求用“清浆水”煎药,取其“性凉善走,调中宣气、通关开胃”等。

《伤寒论》许多方后注的饮食调摄亦体现了顾护胃气的思想,如桂枝汤方后注称“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乌梅丸方后注称“禁生冷、滑物、臭食”等,无疑是从护胃气出发的。又如桂枝汤方后称“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亦包含着温养胃气以防汗后伤正之意;三物白散方后的“以白饮和服”及“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即是用白米汤来护胃气以防巴豆对胃肠的刺激,借水谷以保胃气、存津液。

4 判断预后立足胃气存亡

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仲景认为胃气的存亡与病情预后密切相关。胃气存,则生机尤在;胃气复,病可向愈;胃气亡,则预后多危。《伤寒论》339条指出由“不得食”到“欲得食”为胃气渐复,可判断热厥轻证有向愈的转归。332条厥利如“胃气尚在”则正能胜邪,病有转机,愈后好,仲景以“能食”与否来判断胃气有无,但“不能食”亦有虚实之分,而“能食”有真假之辨,如上条原文中提到的“除中”本属胃气衰败,而见“反能食”则是假象,其证当是危候等。

综上所述,《伤寒论》一书将顾护脾胃的学术思想贯穿于临床诊疗的各个环节,不仅重视脾胃病机的辨证分析和脾胃调治的处方用药,而且对脾胃用药的煎服与调护亦周详入微,更把胃气的存亡做为判断病证预后的基本指标,处处显示仲景重视脾胃之气的学术思想。

[1]张捷.浅论张仲景调理脾胃十一法[J].四川中医,2005,23(10):39-40.

[2]胡一莉.《伤寒论》调理脾胃法临床应用举隅[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3):81-82.

[3]刘明武.《伤寒论》治肝八法辨析[J].辽宁中医杂志,1997,24(6):253-254.

[4]喻康野.浅谈《伤寒论》之脾胃升降法[J].宜春医专学报,2001,13(2):203-204.

[5]陈本升.仲景辛开苦降调理脾胃法浅探[J].四川中医,2002,20(7):20-21.

[6]杨传标,王建华.《伤寒论》脾虚证证治辨析[J].河南中医,1999,19(4):4-5.

[7]叶进.张仲景从调治脾胃治疗诸脏病浅析[J].中国医药学报,2003,18(8):480-481.

[8]王宗柱,侯俊明.谈《伤寒论》对脾胃病证的论治[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30(2):1-2.

[9]刘美荷.浅谈《伤寒论》中顾护胃气的学术思想[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9(10):104.

猜你喜欢
仲景学术思想胃气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张道一学术思想研究》简介
也来谈谈“胃气”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试析仲景《金匮要略》下法的应用特点
陈阳春研究员学术思想略论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
仲景五脏温法探析
仲景护理学思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