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证的针灸选穴

2010-04-13 15:54王丕敏张卫东王海军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丰隆经穴泻法

王丕敏,张卫东,王海军

(1.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山西 太原 030024; 2.山西中医学院针灸系,山西 太原 030024)

痰是机体内津液代谢异常水液停聚而成的病理产物,但生成之后又可作为新的致病因素引起更广泛的病理变化。痰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痰,一般是指呼吸道分泌物,可由咳嗽、呕吐而排出,容易被察觉,称为有形之痰;广义的痰,指的是停积于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中而不见其形,只能从临床症状上加以认识的无形之痰。另外痰产生之后,其性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故由痰所致之病在临床各科中均可见到,中医文献中就有“百病兼痰”,“百病多由痰作崇”和“痰饮变生诸证”之说。痰证是因体内津液代谢异常而产生的一类疾病,针灸治疗痰证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在临床运用方面尚未见到完整统一的报道。本文将对针灸治疗痰证的处方选穴做一综合论述,以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1 针灸疗痰之效穴-丰隆

《玉龙歌》中云:“痰多直向丰隆寻。”《肘后歌》曰:“哮喘发来寝不得,丰隆刺入三分深。”《灵枢·经脉》记载“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病气逆则喉痹瘁瘖,实则狂癫,……”。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别走足太阴脾经,它具有化痰之神效。丰隆的化痰作用是比较广泛的,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均可应用,然而只能治疗痰证之标,不能标本兼治。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津液的代谢主要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临床治疗痰证应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以丰隆为化痰主穴,根据不同脏腑辨证加减配穴,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1.1 从肺论治选穴

肺主治节,通过宣发和肃降对水液的输布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作用。一方面肺气宣发,使水液向上向外输布,布散全身,外达皮毛,代谢后以汗液的形式由汗孔排出体外;另一方面肺气肃降,将水液向下向内输布至内脏,利用后下行于肾,肾气将之化为尿液贮存于膀胱,而后排出体外。故有“肺为水之上源”之说。如外邪侵袭,肺失宣肃,治节无权,津液可聚而为痰;或外感六淫化火,煎熬津液成痰;又或肺阴不足,阴虚火旺,虚火灼津成痰;又或肺气不足,宣肃失权,津液不布,聚而成痰。故有“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肺之痰证,其痰多直接产生于肺与气道的渗出物或分泌物,临床可引起咳喘等症。针刺治疗以丰隆为主穴,并随证配穴。风热犯肺,宜清宜宣,取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针用泻法或刺血,配大椎、风门、合谷、尺泽、鱼际等穴;风寒袭肺,宜温宜宣,取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针用泻法或加灸,配风池、风门、合谷、列缺等穴;痰热壅肺,宜清宜泄,取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经穴为主,针用泻法,配鱼际、尺泽、大椎、肺俞、合谷、内庭等穴;痰湿阻肺,宜宣宜降,取手太阴、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针泻加灸,配肺俞、脾俞、太渊、足三里、阴陵泉等穴;肺气虚,津液不布,聚湿成痰,宜补宜温,取背俞穴、手太阴、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针补加灸,配肺俞、脾俞、太渊、气海、足三里等穴;肺阴不足,阴虚火旺,虚火灼津成痰,宜滋宜润,取手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针补或平补平泻,配肺俞、肾俞、膏肓俞、太渊、太溪等穴。

1.2 从脾论治选穴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以升为健,若外感湿邪,或饮食不节,或思虑劳倦,脾胃受伤,运化无权,水湿内停,凝聚为痰。《医宗必读》云:“脾土虚湿,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隔,瘀而成痰。”《诸病源候论·虚劳痰饮候》记载:“劳伤之人,脾胃虚弱,不能克消水浆,故为痰饮也。”此为后世创“脾为生痰之源”的主要理论依据。张介宾认为:“夫人之多痰,皆由中虚使然。”在这里的“中虚”,主要指中焦脾胃虚弱。汪昂说:“治痰宜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也。”健脾化痰,针补加灸,取背俞穴、足太阴、足阳明、任脉经穴为主,配脾俞、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等;温中化痰,针补重灸,取背俞穴、足太阴、足阳明、任脉经穴为主,配脾俞、肾俞、神阙、关元、足三里、阴陵泉等;消食化痰,补泻兼施,取背俞穴、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配脾俞、胃俞、下脘、四缝、公孙、足三里等。

1.3 从心论治选穴

心主血脉而藏心神,若心阳不振,推动无力,血行缓慢,瘀血内停,阻碍气机运行,气不行津,则津液凝滞而成痰。《灵枢·痈疽》:“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若心阳不振或痹阻、虚衰,津液亦可凝聚为痰。”故有“瘀血既久,亦能化为痰水”之说(唐宗海《血证论》)。《证治汇补·惊悸怔忡》云:“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停痰,痰聚心位,此惊悸之所以肇端也。”从心悸的发生说明了心生痰的病机。此外心阴不足,肾水亏虚,心肾不交,阴虚火旺,灼液也可成痰。定惊化痰,补泻兼施,取手少阴、手厥阴经穴为主,配大陵、神门等;清心开窍化痰,针用泻法,取手少阴、手厥阴、督脉经穴为主,配内关、人中、劳宫、神门等。

1.4 从肾论治选穴

肾为元阳元阴之府,主水,对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整体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黄帝内经》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张景岳说:“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痰之本无不在肾。”若肾阳不足,开阖不利,水湿上泛,聚而成痰;肾阴亏耗,虚火炼液,而成热痰。痰的形成与肾的关系尤为密切,特别是痰病经久不愈,与肾阳虚衰及肾的阴阳失调尤为密切,可谓“肾为生痰之根”[1]。若肾气化无权,水湿泛滥,宜温阳利水,治宜针补加灸,取背俞、任脉、督脉、足少阴肾经穴为主,配肾俞、命门、关元、气海、太溪等;肾阴亏耗,虚火升炎,炼液成痰,宜滋肾降火,针补泻兼施,取背俞、足少阴、足太阴经穴为主,配肾俞、心俞、太溪、涌泉、复溜、三阴交等。

1.5 从肝论治选穴

肝为刚脏,体阴用阳,主疏泄,若肝失条达,气机不畅,亦可引起水液代谢失常而产生痰饮内停。《丹溪心法》记载:“善治痰者,不治痰而先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治痰先治气,主要是肝气,可见肝失疏泄也是津液凝滞为痰的重要原因。“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所以“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化而津液行。脏腑气机调畅则津液代谢恢复正常,痰证不再复生,既成之痰也可随之而化[2]。针刺穴位可选膻中、中脘、气海等,此三穴相配,调理上、中、下三焦气机,是针刺治气的有效良方。平肝化痰配太冲、合谷、风池;清肝化痰配肝俞、行间、侠溪;理气解郁化痰配期门、内关、阳陵泉;息风化痰配风池、太冲、足临泣。

2 体 会

痰证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其病变涉及机体的各个系统,临床表现各异且不易显现,故治疗勿见痰治痰,应辨明脏腑所在,分清标本缓急、寒热虚实,根据各脏腑病理特点分型论治,既要抓住主证,又不可孤立对待,以从根本上铲除痰浊,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总而言之,只要辨证准确,选穴合理,手法适当,针灸治疗痰证的疗效较为满意。

[1]王淑玲,蒋士卿,马清钧.论肾生痰[J].中国医药学报,1999, 14(1):18-19.

[2]段东印.略论“肝亦为痰之源”[J].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19(10):18-19.

猜你喜欢
丰隆经穴泻法
想要畅通气血,试试常按丰隆穴
豁痰要穴丰隆穴
青藤外敷散模型家兔膝关节经穴、非经穴部位皮肤渗透性比较
相关经穴与非经非穴、非相关经穴的机体反映和效应差异
针刺任脉经穴疗法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效果探讨
太阳穴
以基因芯片探究针刺泻法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肾脏基因表达的影响
顺时针揉通便 逆时针揉健脾
祛痰湿降血脂的丰隆穴
古代文献中各类病证的常用经穴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