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会芬
(云南省祥云县禾甸中心卫生院,云南祥云 672100)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节性痒疹体会
伍会芬
(云南省祥云县禾甸中心卫生院,云南祥云 672100)
结节性痒疹是一种好发于四肢、上背部、臀部,伴有剧痒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剧烈瘙痒,须搔抓至出血痒可稍止,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本病初起类似中医的“粟疮”,随着病情发展,又与古医文献中记载的“马疥”相似。马疥的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疥候》,以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见“粟疥”之名。近代医家赵炳南称之为“顽湿聚结”。本病的形成,多为夏秋季节湿热积聚或毒蚊毒虫叮咬而成,少数可因忧思郁怒、七情所伤、冲任不调、营血不足、脉络瘀阻、肌肤失养所致。
初起为淡红色丘疹,迅速变为半球型结节,黄豆至蚕豆大小,顶端角化明显,成疣状外观,表面粗糙,红褐色或灰褐色,散在孤立,触之有坚实感。由于剧烈搔抓,发生表皮剥脱、出血及血痂。结节周围的皮肤有色素沉着或增厚,呈苔藓样改变。结节好发于四肢,尤以小腿伸侧为显著,偶可发生于背部。数目不等,可少至数个或多至数十个以上。
杨某,女71岁,2008年10月 24日诊。10年前由于蚊虫叮咬,左小腿出现两个黄豆大红色丘疹,瘙痒明显,搔抓至出血痒止,未行治疗,丘疹顶端逐渐角化,呈红褐色。两月前,无明显诱因,于双上肢、胸腹部、臀部出现数十个红色丘疹,大小不等,散在分布,伴有剧烈瘙痒。查双上肢、胸腹部、臀部见黄豆至蚕豆大小暗红色丘疹、抓痕、血痂,部分丘疹由于过度搔抓,表皮剥脱、出血。左小腿见两个比蚕豆稍大的灰褐色坚实性疣状丘疹,周围有 2~3个黄豆大红色丘疹。舌质红苔薄白,舌下脉络瘀曲,脉细数。证属风湿郁热,瘀血阻络。治以清热凉血解毒,祛风除湿止痒,活血化瘀。用地氯雷他定片及左旋西替利嗪胶囊口服,卤米松软膏及复方氧化锌软膏外搽。另用藿香30g,茵陈30g,香薷 30g,透骨草30g,千里光 30g,掉毛草 30g,海桐皮30g,虎杖30g,紫草30g。水煎外洗。1周后复诊效不显。改用荆芥15g,黄芩 15g,生地 30g,丹皮15g,赤芍30g,紫草 30g,水牛角30g,小红参30g,掉毛草 30g,生地榆30g,蜈蚣 2条,三棱15g,莪术15g,千里光30g。水煎服,1日3次,3日1剂,共6天。西药用氯雷他定片10mg,1日1次口服;雷公藤多甙片20mg,1日 2次口服。外用药在原来基础上再加维A酸乳膏,三药拌均后外搽,早晚各1次。二诊,皮损好转70%左右,瘙痒明显减轻。双上肢、胸腹部、臀部仅见少数几粒暗红色丘疹、血痂,大部分已成色素沉着,无新发皮损。左小腿新发红色丘疹消退,原发疣状结节角化较前减轻。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滑数。原方去三棱、莪术,加萆薢15g,继服 2剂。三诊,双上肢、胸腹部、臀部皮损基本消退,仅留色素沉着,左小腿皮疹无太大变化。守原方再服2剂巩固疗效。月余后再诊,左小腿仍有皮疹,用 2%利多卡因加泼尼松龙,行局部封闭治疗,每周 1次,两次后皮损全部消退,随访半年未复发。
内服方乃荆芩汤加味。方中荆芥、千里光祛风止痒,黄芩、生地、丹皮、赤芍、紫草清热凉血,水牛角配小红参清营热,紫草配生地榆清血热,掉毛草祛风除湿活血,蜈蚣攻毒散结,三棱、莪术活血化瘀。全方有清热解毒除湿、凉血活血化瘀、祛风止痒之功。氯雷他定为高效、作用持久的抗组胺药,起效快、作用强,可选择性地对抗外周H1受体,无明显抗胆碱能和中枢抑制作用。雷公藤多甙对炎症本身有直接的对抗作用,对炎症细胞趋化,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及炎症后期的纤维增生等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外用药物卤米松为强效激素,具有抗炎止痒作用,复方氧化锌也有抗炎止痒作用,两者合用可增强疗效,联合维A酸能促进表皮颗粒层细胞向角质层分化,对白细胞趋化有抑制活性,从而起到抗炎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可发挥协同作用,故疗效满意。
R249.7
B
1004-2814(2010)01-045-01
2009-09-02
●医师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