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阎 兵
( 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人的一生是在交往中度过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被巨大而复杂的人际关系网所覆盖,成为社会关系网络上的一个扭结。在很多情况下,与人交往和待人接物,是得到信息和机遇的重要渠道,甚至是决定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的骄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是社会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人际交往和谐与否关系到和谐社会能否顺利实现。因此,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自我调适问题成了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宏伟目标要求社会全体成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逐步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最终达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理想状态。高校作为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即建设和谐的大学校园。校园和谐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与校园自身环境的和谐;二是人与人的和谐,其中人与人的和谐即人际和谐是主要方面。因此,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不仅决定着校园的建设,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还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表明党和政府从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出发,注重人际关系。建设和谐校园,实现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相统一,就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即实现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学生和谐发展又以健康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大学生如果缺乏良好人际关系,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和谐发展,更会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只有加强大学生的自我调适,解决社会压力等各方面带来的不和谐人际关系,才能有助于学生和谐发展,从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自我调适属于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也即对自我的意识,简称‘我’对‘我’的意识。他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部分。自我意识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心理系统,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上对他进行分析。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从狭义角度来讲,自我调节即自我调适,指一个人对自己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自我作用过程。它包括自制、自主、自立、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等,其中自我教育是自我调适中最主要的方面。自我控制着眼于“克制”,而自我教育则着眼于“发展”,以求在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方向上设计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对于自我调适的理解应把它放在广义的范围中来理解。心理学表明,自我意识的三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自我认识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它制约着自我意识,决定着自我体验以及自我调适的重要内容;自我体验又强化了自我认识,决定着自我调适的行动力度;自我调适则是完善自我的实际途径,对自我认识、自我体验都有着调节作用。因此,广义上的自我调适,不仅是对自我行为的调节,也是对自我认识、自我体验的调节。即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自我认识的角度,转变自我观念,调整自我评价体系,修正自我形象,从而感受积极的自我。
辞海中首先将“自我”定义为:“泛指个人在活动和交往中把自己同周围环境区分开来,视自己为行为和心理的主体。”对于“调适”也有相关的界定:亦称“社会调适”,由斯宾塞所创用。指人类在交往过程中的一种调整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动作用。引起调适的原因有:冲突、社会变迁、文化交流。
基于以上对自我调适的论述理解,大学生自我调适的内涵应为:大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由于冲突、社会变迁、文化交流等因素所产生的心理不适应,如自卑、焦虑、抑郁、悲观失望甚至轻生的情绪,这种不适应在行为上通常表现为固步自封、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从而产生了人际交往的障碍,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才,为了改变这种不良适应,大学生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教育,从而转变自我观念,在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方向上设计自我、完善自我,消除人际交往的障碍以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是社会文明和文化的传承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任。因此,在新形势下,通过自我调适的方式来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对于个人、学校和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不能很好的遵循人际交往的原则,使得人际交往出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如人际冲突、交往恐惧、沟通不良、沉迷网络等。本文就针对这些人际交往的障碍,从自我调适的角度提出一些有意义的对策,希望能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所帮助。
如前所述,人际冲突是一种常见的人际适应不良的表现,它是人际相处障碍的最高表现。引发人际冲突的主要原因是自我为中心和情绪调控能力差。因此,我们在解决人际冲突问题时应主要从这两方面入手。
1.自我为中心的调节
偶尔的自我为中心是人交往中的正常现象,是无害的,但是如果自我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人稳定的性格特征,那对人际交往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如前所述,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学生,唯我独尊,好高骛远,有时想法不切实际,总是从自己的想法和利益出发,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自尊心过分强烈,他们一旦在交往中无法得到满足,就会大受打击,走向另一个极端,自卑、甚至自我封闭。改变自我为中心的方法:一是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与别人相处时,不要居高临下,自吹自擂、夸夸其谈,要给别人留有说话的机会,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自己做错事情了就要勇于承认,勇于接受别人批评;别人对你提出意见时要虚心接受,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多站在别人角度想问题。二是要与别人平等相处。这要求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不过分苛求别人,也不冷眼看人,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以一颗平常心和一个普通人的身份与别人相处,要有一颗宽大的心,能包容别人的缺点,同时也能承认别人的长处,能够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只要做到这两点,相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就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情绪控制力差的调节
如前所述,大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产生矛盾,但并不是所有的矛盾都能转化成冲突,关键看你的情绪控制的如何。如果过于激动情绪控制力差就容易使矛盾激化,演变成冲突。因此,大学生要学会调控好自己的情绪。首先要学会自我暗示,要暗示自己不要激动,发怒无益,要学会忍耐,保持冷静。当发生矛盾时,忍耐和冷静有助于想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进行深呼吸,能增加血液中的氧,有助于很快放松心情。简单用胸部快速浅呼吸只能导致心跳加快,肌肉紧张,会增加压力感。正确地呼吸方法是放松腰带,双手扶下腹,均匀平缓呼吸。想想,为什么篮球运动员在投罚球前都会做一个深呼吸。再次,遇事要坦然自若。要认识到困难是生活的一部分,遇到困难不要抱怨,不要怨天尤人,这样只会增加压力。要正视困难,仔细分析造成困难的客观的因素,自身的因素,冷静寻求解决办法。成功的人也是战胜困难的人。最后,要合理的宣泄。控制情绪不等于压抑自己,使积怨加深。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学会合理宣泄。如我们可以通过运动、读小说、写日记、听音乐、看电影、看电视、找朋友谈心来宣泄,也可以用在适当场合大声喊叫或痛痛快快大哭一场的方式来释放心中郁闷。 当然,调控情绪的方法不止这些,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掌握情绪调控方法,培养调控能力,才能有助于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如上所述,交往恐惧主要由自卑和戒备两种心理引起的,因此要想调节交往恐惧就要从这两面下手:
1.自卑心理的调节
自卑心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生理、心理上的缺陷或对自己的认识不足缺乏信心而造成的,因此调节自卑心理,大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全面地、辩证地看待自己,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不仅要如实地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要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切不可因自己的某些不如人之处而看不到自己的如人之处和过人之处。其次,要提高自信心。当你在做一件事之前,首先应有勇气,坚信自己能干好。但在具体施行时,应考虑可能遇到的困难。这样即使你失败了,也会由于事先在心理上做了准备而不致造成心理上的大起大落,导致心理失调。自卑的人一般都比较敏感脆弱,经不起挫折的打击。因此应当注意,要善于自我满足,知足常乐。在学习上,目标不要定得太高。适宜的目标,可以使你获得成功,这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最好的激励,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之后,可以适当调整目标,争取第二次、第三次成功。在不断成功的激励中,不断增强自信心。再次,要学会正确地归因。不能因一次失败,就认为自己能力不行。殊不知这次失败的原因很可能是多方面的,不一定是能力不足造成的。最后,适当地改变性格。人们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认为自己的性格是无法改变的,其实不然,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改变的。当今的社会,性格内向的人在交往中是要受到限制的。因此,大学生要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在活动中多发言,逐渐地锻炼自己外向的性格,只有如此,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取得更多的成功。
2.戒备心理的调节
如前所述,戒备心理的产生是由于对人不信任,缺乏自信,受到过挫折等方面的原因而造成的。在人际交往中适当的戒备是正常的,以免上当受骗。但是如果戒备过当就会影响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因此,大学生要进行戒备心理的自我调适。首先,要辩证地、全面地看待别人。对别人的评价要全面客观,不能因为一点小错误就将其全盘否定,也不要因为一个人得罪你,你就觉得所有人都不好,都不可靠,这样只会让你失去更多交往的机会。要多角度地去看待他人,才不会轻易地失去对他人的信任。其次,要培养自信心。做事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时刻相信自己能做好。要相信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取得成功。最后,要坚强,遇到挫折要坚忍不拔,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经受过挫折,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要害怕,不要气馁,勇往直前。
沟通不良会影响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大学生的沟通不良主要是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而造成的。在人际交往中如果羞怯、封闭或者过于自负都会引起沟通不良。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羞怯主要表现为与人说话表情不自然、不敢抬头正视别人、脸红、腼腆、动作忸怩等,甚至回避交往,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不想与人交往的想法,最终走向自我封闭,容易造成交往双方的误解和矛盾,使得人际沟通不良,人际交往也无法正常进行。首先,要增强自信心,不要过多地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在人际交往中总会受到别人的评价和议论,要放平心态,不要太过于敏感,不管别人是肯定你还是否定你,都应将其视为一种动力,当作是对自己的促进。其次,要主动参加人际交往,给自己更多的锻炼的机会,在交往中锻炼自己的胆量,使拘谨变得自然,从而最终会走出羞怯、走出封闭。最后,掌握更多的语言技巧,语言是人际沟通的载体,正确地运用语言艺术会使人际交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掌握语言技巧和沟通技巧,才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交往能力。
如前所述,网络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信息传输的快速性和自由平等性。这些特点使得一些大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而不可自拔,造成一些大学生网络成瘾,不仅荒废了学业,也使身心俱损。最常见的就是性格孤僻,由于长期沉迷网络,很少与人交往,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不愿意或无法与人交往,只能通过网络进行发泄。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性格越来越孤僻。网络交往就像一把“双刃剑”,在为大学生的交往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因此,大学生要通过自我调节的方式消除网络交往中的消极影响。
要发挥网络交往的积极作用就要认清网络交往的两面性,处理好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关系。要认识到,一方面,网络交往可以扩大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可以满足人际交往的需求。另一方面,如果长期沉迷于网络交往就会造成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的能力下降,导致感情失调并出现孤僻、抑郁等性格缺陷。因此,大学生要有节制地上网,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沉迷网络的危害,充分利用网络扩大人际交往范围的同时,也不要忽视现实交往,不要将网络当做人际交往的唯一渠道。要以现实交往为主,网络交往只是为现实交往服务的,可以将网上的朋友放到现实中进行交往,建立网上和网下两种沟通渠道,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大学生应主动和努力学习有关网络心理健康的知识,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总之,通过上述的方式对人际交往进行自我调适,就能使大学生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人际关系协调才能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邢莹,吴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3]乐国安.当前中国人际关系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4]朱军.试论大学毕业生的自我调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3).
[5]桂世权.大学新生人际交往不适的原因与调适[J].教育与职业,2006,(6).
[6]周时梁.大学生人际关系及其心理障碍调适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6,(12).
[7]黄乾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J].教书人,2007,(5).
[8]李文霞.大学生极端行为自我调适与应对方法探讨[J].教育探索,2008,(2).
[9]雷环.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大学生的适应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08,(3).
[10]王春喜.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其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