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液化引流治疗高血压性小脑出血

2010-04-13 06:08叶连国吕京波
实用医药杂志 2010年10期
关键词:脑室引流术脑血管病

叶连国,吕京波,李 辉

小脑出血占高血压性脑出血的10%以上,积极救治小脑出血患者对于降低脑出血的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自2008-01~2009-10应用软通道微创介入颅脑出血清除技术,治疗高血压性小脑出血20例。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 一般资料 20例小脑出血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为60~82岁,平均66.7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患者18例。1.1.2 术前意识状态[1]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轻型13~14分 5例,中等 9~12分6例,重型 3~8分9例,平均8.9分。

1.1.3 头部CT扫描 依据血肿分型[2],小脑局限型11例,小脑脑室型9例;血肿量以多田公式计算:10~20 ml的少量出血 10例,21~30 ml中等量出血 5例,31~50 ml大量出血4例,≥51 ml特大量出血1例。

1.1.4 手术指征 在没有凝血功能障碍的前提下,血肿直径≥2.5 cm或出血量≥10 ml并发脑室系统积血铸型、梗阻性脑积水。

1.2 方法

1.2.1 手术时机 本组患者从发病至手术时间3 h至7 d。超早期≤6 h 3例,急性期7~24 h 10例,早期25~72 h 6例,延期≥3 d 1例。

1.2.2 手术方法 采用局部浸润麻醉。①根据头部CT断层解剖,在CT平面导向下,有利于准确定位,依据血肿的形状选择穿刺点与穿刺方向是为了既要彻底清除血肿,又要减小创伤;②对于呈球形或类球形的小脑出血,经最大血肿CT层面的圆心,自耳后枕部入路,手术操作时,要避开颅内静脉窦,引流导管在钝圆形钢针的导引下沿预定的介入入路,达血肿的远端(离血肿壁1.0 cm);③对出血破入脑室致使脑脊液循环不畅的患者,先行脑室外引流术;④特制的颅脑外引流器为盲端带2个侧孔、直径3~5 mm、带刻度、长20 cm的优质硅胶材料制成,特制颅脑外引流器,可以防止引流液的逆流,并能部分调节血肿腔内的压力;⑤沿穿刺点、穿刺方向将引流管置入血肿腔的远端,离血肿壁1.0 cm,通过受压脑组织的“膨胀”,复位过程中挤压经尿激酶液化的血肿,使陈旧性出血沿引流管的侧孔排出颅外,达到血肿清除与脑组织复位同步进行,避免了传统开颅手术、小骨窗显微外科手术做一次性血肿清除,颅内压骤减而造成气颅;⑥经三通阀注入尿激酶,2万U~5万U溶于生理盐水2~3 ml,液化血凝块,1~2次/d,关闭2 h后开放引流,引流器放置高出患者头部0~10 cm的位置。行CT检查,连续观察血肿的变化。若血肿基本消失,可拔除引流管。

2 结果

本组患者血肿清除率达80%以上的时间为24 h至4 d,引流管、引流器放置3~6 d。手术前、中、后均未给患者输血。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评价标准[3]:患者出院16例,其中痊愈14例,显著进步1例,进步1例,病死4例,病死率为20%。

对16例患者随访6~12个月,以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估患者神经功能,ADL110例,ADL22例,ADL32例,ADL41例,ADL51例。

典型病例:女,77岁,发病8 h后手术,浅昏迷,GCS评分8分,自耳后枕部入路行微创液化引流术,术后3 dCT显示,血肿清除,意识逐步恢复,住院15 d出院。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止血,而是清除血肿,解除脑组织受压,减轻继发性脑损害。在清除血肿的过程中,应以对脑组织造成最小创伤为前提。因此,近年来微创或微侵袭治疗脑出血成为重要方法。开颅手术无论多么“微创”对患者的脑组织和机体都是一种比较大的创伤,这种创伤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其消除血肿比较彻底的优势[4]。但是,如何避免、预防手术本身的风险和并发症,进一步提高疗效,值得探讨。

3.1 手术时机的选择 ①意识在Ⅰ、Ⅱ、Ⅲ、Ⅳa级,生命体征尚稳定的患者,多在发病后7~72 h进行手术治疗;对于意识在Ⅳb级、V级、脑疝或生命体征不稳定者,应立即行微创清除术;②对于起病凶险、脑疝明显的患者,在控制血压和止血的同时,应即刻手术、及时降低颅内压,以解除脑疝。微创液化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最大优点,是操作简便、创伤微小,但由于在非直视血肿下进行手术,不能有效地止血是其局限性。急性期7~24 h或早期24~72 h血块多已凝固,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脑水肿亦不太严重,此时进行手术,再出血概率小,效果好。一般认为脑出血3 d后,血肿周围脑组织受压、脑水肿亦重,全身并发症多,但此期进行手术仍具有意义。

3.2 手术适应证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为了挽救生命,但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幸存者的生活质量。本组患者的随访结果显示,正常及基本生活自理者(ADL1+ADL2)达75%,恢复良好者(ADL1+ADL2+ADL3)达87.5%。由于微创液化引流术的创伤性更小、清除血肿及时、彻底,在没有凝血功能障碍的前提下,可适当放宽适应证。只要患者或家属同意,术者有把握手术的能力,偏瘫的肢体肌力≤Ⅱ级,就可以实施手术。至于患者年龄大、病情危重,可不列为手术的禁忌证。

3.3 控制风险的措施 脑内持续出血或再出血导致血肿再扩大,是患者发病早期病情恶化主要原因,也是各种手术治疗的主要风险。微创手术过程中,适度镇静、维持相对的高颅压、低血压,有利于止血、预防血肿再扩大,并有利于血肿清除。

3.4 促进受压脑组织复位与血肿清除的辅助性治疗 术前、术后停用或减量应用甘露醇、甘油果糖、味塞米等脱水利尿药物;在心功能允许的条件下,适度输注等渗盐水及低渗葡萄糖溶液,增加血容量及脑组织的血流量,以此促进脑脊液的分泌及受压脑组织的复位,加快液化后血肿的清除。

[1]郭玉璞,王文志,李允德.中国脑血管病治疗专家文集.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232-234.

[2]隋邦森.脑血管疾病-CT、MRI、DSA与临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97-199.

[3]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4):382-383.

[4]杜建新,凌锋,谌燕飞,等.小骨窗开颅术和钻孔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疗效的对比研究.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4,1(3):292-294.

猜你喜欢
脑室引流术脑血管病
裂隙脑室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颅脑超声在诊断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
维护服在胆囊穿刺引流术后患者管道维护中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研究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早期同期颅骨修补及脑室分流对颅骨缺损并脑积水的治疗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