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晴雯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常州,213003)
PICC即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是使输液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置管方法[1],它的优点是留置时间长,保护静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安全。本科有31名老干部长期住院治疗,他们血管弹性差,加之长期接受外周静脉穿刺治疗造成血管闭塞,很难捕捉到外周的可视静脉。本文总结本科2007~2009年对20位PICC置管者的护理体会。
20例患者,其中男 17例,女3例;年龄80~90岁;留置时间2个月~1年零4个月;老年痴呆患者10人,心脑血管病患者6人,肿瘤患者3人,呼吸系统患者1人;其中生活能自理者6人。置管后发生静脉炎3例,感染2例,导管堵塞2例,为不完全堵管。
置管后加强健康教育,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措施,对于生活能自理的患者,耐心地进行相关宣教,告知其睡觉时不要压迫置管侧的手臂,避免一侧手臂做引体向上、提过重的物体;可以淋浴,但尽量避免盆浴和泡澡;平时穿宽松透气的上衣,穿脱衣服要防止把导管带出。对于那些卧床患者要做好家属及陪护人员的宣教工作,尤其是对烦躁患者肢体应予保护性约束。
置管成功后,嘱患者平卧位,置管侧手臂制动1~2 h。由于患者高龄,可能凝血功能相对低下,所以一般都要常规外敷绑带加压包扎,24 h内要观察置管肢体末梢的血运情况。
置管后24 h应换药1次,此后更换1次/周,如在夏天,或出汗多的情况下要增加换药的次数。更换敷贴时须要注意导管周围皮肤消毒,顺时针、逆时针消毒法能够有效地消除毛孔周围的细菌,保持导管周围皮肤的无菌环境,减少细菌污染[2]。肝素帽更换前应先用生理盐水预冲,并用酒精棉球彻底消毒接头。
静脉炎:是PICC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静脉炎与导管置入部位、穿刺困难、导管过粗、穿刺技术不熟练有直接关系。通常在置管后24~72 h以内发生,且女性多于男性[3]。发现静脉炎应指导患者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或在穿刺点上方使用康尔惠透明贴或喜疗妥软膏。穿刺成功后无渗血可以在穿刺侧上臂血管行热敷2 h,同时多做松拳运动来增加血液循环,避免或减轻静脉炎的程度及持续时间。
感染:PICC置管引起的感染可归纳为2大类。外在因素是护士操作不规范,消毒不严格,日常护理不到位;内在因素是患者年龄过大,体质差,糖尿病易感因素,免疫功能低下[4]。换药穿刺时要注意严格无菌操作,导管脱出部分勿再送入血管内。指导患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不要擅自撕下贴膜。贴膜有卷曲、松动,或在贴膜下有汗液时,需及时更换。如发现穿刺点局部有红肿、疼痛,可以涂尤卓软膏,换药1次/d。如患者出现高热,应果断拔管,用无菌剪刀剪下导管前段0.5~1.0 cm做细菌培养,同时做血培养[5]。
导管堵塞:如发生导管堵塞时,检查导管是否被夹闭、打折、脱出及移位和体位原因,是否输入过高浓度液体、药物沉积,患者是否是高凝状态等。要正确掌握封管技术,每次输入高浓度液体及血制品的前后用注射针管冲洗导管,在使用间隙期每7 d冲洗1次。每次输液时观察输液速度,如滴速不畅时,用肝素钠盐水反复冲洗,必要时用尿激酶。预防导管堵塞的关键是正压封管,定时冲管(2d到3d冲管1次)和更换肝素帽(15 d换1次)[6]。
导管固定因人而异,避免在导管任何部位造成死角及导管牵拉。留在体外的导管应呈“S”型或弧型固定,以利于导管受外力牵拉时留有活动余地。
PICC置管是一种操作方便、并发症少、安全可靠的深静脉置管术,因穿刺点在外周,血管表浅直观,穿刺易定位,置管成功率高。但是PICC的应用也需要多方面的规范护理,如选择合适的导管,规范的封管和冲管防止堵管,严格无菌操作,妥善固定预防导管脱出,正确的健康教育和指导,积极预防和正确处理导管堵塞等各种并发症,才可以有效延长导管使用寿命。
[1]刘志敏,刘丽华.PICC置管在恶性肿瘤患者治疗中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2):8.
[2]陈伟芬,程永红,朱华,等.肿瘤患者行颈内静脉置管化疗导管管理方法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5):4.
[3]杨旭女.化疗患者PICC应用中常见并发症的护理[J].现代实用医学,2008,20(6):491.
[4]徐继红.1例老年患者在彩超引导下行PICC穿刺成功的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4):75.
[5]苏丽娟.PICC在临床护理中从静脉炎发展到感染的临床分析及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20):2554.
[6]李兰英译.对从外周静脉置入中央输液导管治疗的评估[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4):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