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郑州 450052)
脊髓损伤(SCI)是常见的严重创伤,近年基础研究发现,改变局部环境,损伤的神经轴突可有再生能力并可恢复部分脊髓功能。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相对于其他干细胞具有比较原始、扩增能力强、采集简单、体内移植反应弱等优点,因此探索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SCI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临床资料:2008年 6月~2009年 12月我科收治 SCI患者 30例,其中男 27例、女 3例,年龄 17~ 46(34.3±7.5)岁,病程 1.5~18个月。按照 ASIA残损分级诊断,不完全 SCI 23例,完全 SCI 7例。
方法:①干细胞制备:我院健康自然分娩产妇志愿捐献脐血,检测乙肝七项、HCV、HIV等其他相关传染指标均阴性,严格无菌条件下培养、分离、纯化、扩增出神经干细胞,并用生理盐水将其浓缩为 2 ml细胞混悬液。实验所用脐血由深圳市北科细胞工程研究所提供技术支持。②干细胞移植:患者住院治疗,常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每次治疗前由患者签署干细胞治疗知情同意及伦理同意书。局麻定位于 L3~L5椎间隙,常规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后,有清亮脑脊液流出,接测压管测压并记录,留取脑脊液标本送检。然后用注射器向蛛网膜下腔推注干细胞混悬液 2m l,术后去枕平卧 6 h。每 7 d移植 1次,连续移植 4次。③康复训练:在干细胞移植治疗期间,让患者在康复理疗科进行正规系统的康复训练,主要是锻炼四肢肌力和借助步行器行走训练。④疗效评定: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采用门诊随访的方式。随访时间:治疗后 1、3、6、12个月。采用美国 SCI学会制定的 ASIA评分标准,进行术前和术后随访评定对比。
结果:移植后 1个月,30例患者脊髓功能均有改善,肌张力增高较术前减轻;3~12个月,23例患者的AISA评分有增高的趋势,感觉平面降低 2~4个平面,双肢肌力明显上升,大小便失禁情况改善明显;随访 1.5 a,患者的功能有继续改善趋势。3例(10%)患者术后发热、头痛,1例头晕、1例呕吐,予抗炎及降温等对症处理后,均可在48 h内完全缓解。
讨论:目前应用的临床干细胞主要来源于患者自体的骨髓干细胞或外周血干细胞,但由于其来源与患者病情的限制,很难获得足够数量的干细胞。而脐血干细胞有多向分化潜能,并参与神经损伤修复。有研究显示,间充质干细胞不容易引起宿主的免疫排斥。胎儿的免疫系统较为原始,移植后引发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机会很少见。大量动物实验表明,干细胞治疗SCI的机制可能有以下几方面:①干细胞能向损伤处迁移,并向神经细胞表型分化。②对受体自身的神经干细胞以及处于休眠状态或者受损神经细胞起到激活作用。③能够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李志营等报道了 78例完全性SCI患者应用细胞悬浮液立体定位注射法及腰穿细胞悬液注射法进行干细胞移植,效果较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本实验在治疗中也得到同样的结果,运动功能及膀胱自主排尿功能均得到明显的改善。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干细胞移植后,集中到受损部位并分化成神经细胞,呈现神经元特征,可能是通过细胞替代弥补受损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本研究发现干细胞移植治疗对患者脊髓有修复、再生和神经功能恢复的能力,临床表现为损伤平面平均下降 4~5个节段,感觉平面下降、肌张力下降、肌力上升,尤其脊髓排尿排便功能明显改善,且呈继续改善趋势。而且,据长期观察,干细胞对脊髓水平损伤、病变引起的肌张力升高和下降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总之,本实验显示脐带血干细胞移植对 SCI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有帮助作用,但因病例数尚少,随访期也短,尚需进一步观察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