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雪昭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基础部,辽宁沈阳 110122)
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丁雪昭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基础部,辽宁沈阳 110122)
分析了传统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具体策略,既:以情激趣,引导学生创造性阅读;巧设问题,引发学生的比较思维;大胆质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加强比较,培养学生思维纵向发展;利用辩证法,加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教育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的[1]。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但是在现行语文教学中,课文教学唯教参是从,作文教学大搞新八股,考试答案坚持唯一标准,这样的教学,不仅搞得学生语文能力低下,而且造就了一大批“唯书、唯上、唯标准”的考试机器,使学生丧失了自己的个性,根本谈不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摆在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传统教育只强调聚合思维(也称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要求学生的思维内容、思维成果都要集中、统一到传统观念或原有概念上来[2]。其优点是有利于学科知识的传授,有利于对前人知识与经验的掌握,其弊端则是容易造成学生对书本、对教师、对权威的迷信,不敢提出半点怀疑。所以只讲聚合思维,只能使人们的认识永远停留在前人的水平上,不可能产生新的理论、新的思想。人们普遍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读读背背、抄抄写写根本不需要创新。现行的考试制度也束缚了老师的手脚,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归纳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但是,多年来,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却往往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著名语文教育学家于漪老师说:“只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用解剖刀对文章肢解,留在学生脑海的只能是鸡零狗碎的符号。”而这样做的后果是“把学生的思维捆绑住了,把活生生的学生变成为‘机器人’,把学生的个性、灵气都给打掉了。”[3]
以往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为了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只能是考什么教什么。教学内容繁多、任务繁重,教师只能肢解教材,将知识“剁碎”,使用填鸭式灌注,加固的办法就是茫茫题海和无穷无尽的模拟考试。这样,使教学过程像一个“赶鸭子、填鸭子、烤鸭子、最后变成板鸭子”的过程,失去了应有的活力,更谈不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由于以应试为唯一目的,传统教育长久以来形成了以书本为中心的倾向。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编选好的教材、课本,造成知识面狭窄、视野封闭等弊端,而且,课程内容陈旧,脱离社会实际。有些散文,因其公式化、概念化,被认为是比较好学的。但模式化却是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的最大障碍[4]。有人提出:这些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新八股,以单调的叙事方式和单调的思维模式,日复一日地危害着刚刚拿起笔的孩子们鲜活的心灵。
裴斯泰罗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方法是为目的服务的,教学方法的设计对实现教学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的作用。无论采取何种方法,目的只是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在认识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下,努力探索本学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5]。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基础。作品的价值是要在读者创造性阅读中去实现的。
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其中对所呈现的事物或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独立思考,自己提问,分析、解决问题,发表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不断有所发现,读出悟出新意。
创设情境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名人点评入手、从标题入手、从情节入手、从某一人物入手、从某一写作技巧入手、从小说结尾入手。魏书生老师擅长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作者换位,或与作品中的人物换位,于漪老师擅长用优美入时的语言感染学生,或朗读、或分析、或引导学生背诵与课文有关的诗文,拓展文意。
教刘鹗《明湖居听书》时,让学生把作者描摹王小玉声音的有关词、句、段划出来,感受作者所创设的情景,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用了什么方法让读者有了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要求学生用这个方法描写一段音乐。
教学中,利用教材中的某些知识点,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搭建一条有梯度、有力度的“思考纽带”,这个纽带就是循序渐进的问题。以此引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进行思考,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包身工》这篇文章,是作者60年前写的报告文学。如果单纯的分析课文让学生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从而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会让学生有被说教的感觉。因为包身工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太远了,何况现在学生的生活条件优越,对过去又了解甚少,所以无法理解。为了加深学生对包身工及罪恶的包身工制度产生原因的认识,巧设问题,引发学生自主思考。首先,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文中提到包身工居住的工房“七尺阔,十二尺深”要住十六、十七个被称作“猪猡”的包身工。在这里设计问题,让学生和自己的环境相比较。其次,由表及里,认识本质。包身工一天工作十二小时,没有休息日,没有娱乐,连起码的尊严都没有。在这里提出问题,让学生和自己的生活相比较,学生就会自然想了解包身工的历史背景,那么当时的社会制度就会成为焦点。这样,文章的主题就会凸现出来。
学生的个性差异决定了感受文学形象的差异性,教学中尊重学生不同寻常的提问和想法,不过分追求所谓“共识”,有时,学生的“误读”,即“旁逸斜出”的结论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如《项链》一文,一般认为它“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但有的学生认为,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为偿还朋友的“假”项链而历尽十年艰辛与困苦,这不说明了她身上具有现代人所崇尚的“勤劳”与“诚信”的美德吗?学生不可能有专家一样的创见,但提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则是可以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需要。
在语文课文里可供比较的内容比比皆是,通过不同体裁间作品的横向比较,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准确性;通过同一体裁不同作品间的比较,变零散为有序,强调知识的延伸,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纵向的深入。
游记的写法可能有多样。姚鼐的《登泰山记》一是以考证性的游踪交代背景,以特写式的景色描写为前景;二是注意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的兼顾。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善于巧用不利因素,登山逢雨令人扫兴,但作者抓住了沿途的登是有雨却无淋漓之苦。朱自清的《威尼斯》撇开行踪,隐去自我,几乎成了介绍威尼斯自然风景和文化风光的说明文,为什么?经过了解写作背景,认为可能因为朱自清觉得对国内读者来说,自己怎么游、观并不重要。了解这些游记散文对不同侧面的突出,形成对游记的认识。
唯物辩证法是使人类思维具有全面性、深刻性和洞察力的根本保证,在整个思维过程中只有运用唯物辩证观点作指导,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创造性突破。
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文,作者运用大量事实证明“义”高于一切,“舍生取义”,从而宣传封建礼教。教学中在分析此文时我们引导学生利用辩证思维得出:孟子所主张的“义”高于一切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依据,今天我们就应摒弃其封建糟粕,主张“正义”高于一切。所以辩证思维的结果使问题的正与误、是与非清晰地显示出来,有助于学生判断事物,不断地创新。
总而言之,在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培养学生多种有用的思维方法,并通过一定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多向性、条理性、灵活性、独到性、层次性、全面性、彻底性、发展性、综合性,不断探索事物的规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再忽视思维能力培养,必将造成21世纪语文教育的重大失误。只要我们做语文教学的有心人,不懈努力,就能使语文教学真正发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功能,培养出一大批敢想、敢说、敢做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新世纪的接班人。
[1]袁振国.理解文科教育[J].教育参考,1999(3):47-49.
[2]董安乐.学会阅读事理说明文[J].中学教与学,1999(2):27-30.
[3]于漪.站在大写的人字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97.
[4]杜草.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30.
[5]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0(6):42-45.
Cultivation of Creative Thinking in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DING Xue-zhao
(Department of Basic Courses,Liaoning Economy and Management Cadre College,Shenyang 110122,China)
The traditional existing drawbacks of Chinese teaching are analyzed.The specific strategi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creative thinking in Chinese teaching are put forward:stimulating interest by affection to guide students to read in creativity;ask questions skillfully to arise students to think comparatively;challenging boldly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think independently;strengthening comparison to cultivate students develop vertically;utilizing dialectics to strengthen students’logical mind.
Chinese teaching;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cultivation
G 632.0
A
1008-3863(2010)01-0098-03
2009-08-10
丁雪昭(1969-),女,天津人,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刘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