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凤梅 孙丽珍 李文菊 河北省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中医科(衡水 053000)
脂肪肝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代谢障碍,致使肝细胞内脂肪蓄积过多的一种病理状态和临床现象,其发生率有日渐增高的趋势。脂肪肝已成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重要前期病变之一,如能及时诊治可使其逆转[1],因此,早期诊治对阻止脂肪肝进展和改善预后十分重要,然而脂肪肝的危害至今尚未引起公众的高度重视。近几年,我们采用中药降脂疏肝汤治疗脂肪肝 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全部患者按文献[2]诊断标准均为门诊病历,其中男性 25例,女性 5例;年龄最大者 65岁,最小者 27岁,平均年龄 45岁;病程半年至 1年 9例,1~3年 15例,3年以上 6例。临床症状:轻者可无症状,部分患者有恶心,乏力,肝区偶有疼痛,上腹压迫感或胀满感。所有患者均经肝脏 B超检查诊断为脂肪肝。
治疗方法 降脂疏肝汤药物组成为:绞股蓝 30g,白术、泽泻、丹参、赤芍、枳壳、郁金、柴胡各 10g,桑寄生、山楂、葛根、炒麦芽各 15g。兼有湿热者加茵陈 10g,决明子、虎杖各 15g,便干者加何首乌 15g,大黄 3g,伴肝阴虚者加枸杞子、女贞子各 15g,脾虚者加白术 10g,薏苡仁 15g,下肢浮肿者加茯苓皮 15g。水煎分早晚 2次温服,连服 30d为 1疗程。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消失,B超肝脏回声均匀,大小正常,轮廓清晰未见脂肪浸润;显效:症状明显好转或无症状,B超肝脏回声、大小基本正常,部分脂肪浸润或无浸润;无效:症状及 B超检查均无明显变化。
治疗结果 痊愈 20例,占 66.67%,显效 8例,占26.67%,无效 2例,占 6.67%总有效率 93.33%。
典型病例 周某,男,55岁,患者胁胀 4年,近来感觉头晕乏力,胁痛,胁胀,嗜睡,下肢浮肿,伴纳差,腹胀,恶寒,舌淡,苔白,脉弦。患者素有烟酒嗜好,来院就诊后查血脂较高,血粘度增高,B超检查为脂肪肝,辨证为肝郁脾虚,痰瘀交阻,治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法。药用绞股蓝 30g,白术、泽泻、丹参、赤芍、枳壳、郁金、柴胡各 10g,寄生、葛根、山楂、枸杞子、炒麦芽、决明子、黄芪、女贞子、太子参各 15g,10剂,药后症状减轻,胁痛,嗜睡,腹胀消失,仍头晕胁胀,伴恶心,嗳气,舌暗,苔白,脉沉弦,加强健脾理气之力,上方去黄芪、女贞子、太子参,加百合、山药各 15g,香附 10g,10剂,药后症状减轻,再去百合加砂仁、炒薏苡仁各 15g,10剂,服药后患者症状较以前明显减轻,B超检查脂肪肝程度较前减轻,嘱患者守方继服 1个月后,患者做 B超检查脂肪肝基本消失,但患者时觉小腹胀,大小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加强健脾理气之力,药用绞股蓝30g,白术、香附、枳壳、木香、砂仁、柴胡、葛根各 10g,山药、百合、炒麦芽、枸杞子各 15g,连服 1个月后,患者症状消失,B超检查脂肪肝消失。嘱患者戒烟酒,饮食清淡,积极适度锻炼,随访两年,脂肪肝未复发。
体 会 脂肪肝在古代医集中未见明确记载,据其临床表现和体征来看可归属于中医的“胁痛”、“积聚”、“痞证”与“痰瘀”的范畴[3],该病发生机理以气滞血瘀为本,以肝胆湿热为标,以饮食不节、情绪不佳、肝失疏泄为诱因;以气滞于内,肝络阻塞,脾失健运,气、血、痰、瘀互结与胁下为基本病机。本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以 35~ 55岁最多见,临床引起脂肪肝的常见原因有过量饮酒、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药物及其他原因不明的因素等。降脂疏肝汤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为法。方中绞股蓝补气益阴,清肺化痰,对脂肪肝阴伤尤为适宜,同时现代研究证明绞股蓝能降低血清中总胆固醇、中性脂肪、磷脂质、过氧化脂质,从而减轻肝脏脂肪堆积;白术、泽泻健脾利水、渗湿,从而解除因脾失健运,湿热内郁而致疏泄不利的下肢水肿,同时泽泻又可使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降低,有抗脂肪肝的作用;柴胡性开散而疏泄,为疏肝解郁之要药;郁金行气解郁、活血破瘀,入气分解无形之气郁,入血分破有形之血瘀,为肝郁不解、气血郁滞之主药;枳壳理气宽中,消胀除痞治气滞痰郁;炒麦芽疏肝消食;赤芍、丹参、葛根活血化瘀,尤赤芍味酸入肝、缓急止痛,柔养刚脏,兼顾化原,行血中之滞;桑寄生补养肝肾养血,以调补肝肾阴虚之不足;山楂破气散瘀,降血脂。诸药合用[4],共奏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之力,在脂肪肝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1] 李彩霞,武占莲.补肝肾活血消脂方法治疗脂肪 36例 [J].陕西中医,2005,26(9):950.
[2] 叶维法,钟振义.当代肝胆疾病治疗学 [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19.
[3] 张伯萸.中医内科学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87-191.
[4] 高学敏.中药学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