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黎明
(济南社会科学院,山东济南 250099)
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马黎明
(济南社会科学院,山东济南 250099)
都市农业首先发端于西方发达国家。进入 21世纪后,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开始探讨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形成了许多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系统梳理总结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同时结合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新趋势,进一步探讨了济南发展特色都市农业的目标与思路。
都市农业;国内外经验;济南特色都市农业
都市农业是在城市化过程中诞生出的一种以满足城市居民更高层次需求的新型农业形态。[1]与传统农业相比,都市农业不仅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经济功能和示范功能,而且具有传承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改善生活环境的生态功能,是城乡融合、生产集约、功能多样、高度开放的综合高效农业。发展都市农业是国际性大都市或区域性中心城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济南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观 20世纪中期以后发达国家发展都市农业的主要做法,可对其基本经验做出如下概括:
国际经验表明,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发展都市农业的基本前提。都市农业是在空间及产业组织上与城市密切交融的新型农业形态,不仅在生产、流通以及产业布局等方面必须服从大城市的需要,体现出为市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的功能;而且在产业组织方面也有赖于大都市提供的科技成果和现代化设施;在市场组织方面,更是需要借助大都市的力量才能实现对跨区域市场、乃至国际市场的占有。从欧洲、北美以及亚洲的情况来看,各国的都市农业都是在城市化高度发展、城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城市的规模化和现代化,是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根本前提和必要条件。
从一些发达国家发展都市农业的最新趋势来看,充分利用大城市、特别是国际化大都市发达的市场、信息和交通网络,打造现代化的都市农业流通体系,已成为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大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支撑点。例如,荷兰是闻名全球的花卉之国,其花卉产业之所以能够成为创汇产业,并支撑起了都市农业的大发展,很大程度上与海牙国际鲜花交易市场的形成有关,正是凭借海牙花卉交易中心的形成,才建立起了辐射全球的鲜花交易和流通网络,大大提升了鲜花交易的范围和速度。通过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既可以把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市场紧密联结在一起,快速有效地根据市场需要来进行生产要素配置;又可以通过市场化带动农业产业化,进而推进农业的专业化和基地化。因此,发达国家发展现代都市农业,都很重视利用都市发达的市场、信息和交通网络来推动都市农业市场流通系统的形成。
都市农业是分布在都市周边区域或者大都市经济圈内的农业形态,由于这些地区具有耕地少、劳动力价格高的特点,农业投入也相对较大,因此发达国家发展都市农业,都十分重视引入高新技术,以此来增强产品的科技含量,强化都市农业的整体绩效。从国外发展都市农业的主要形态和类型来看,无论是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还是直接把工业科技用于农业生产的精准农业、数字农业和智能化农业,与现代技术的内在关联性都十分明显,引入高新技术已成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关键。
发达国家发展都市农业一般都高度重视对产业要素的集约化经营。荷兰的都市农业是以园艺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出口创汇型农业,荷兰一方面借助发达的设施农业,对花卉、蔬菜及奶制品等实行集约化经营;另一方面,还通过专业化分区来推动集约化经营,如荷兰北部是以奶牛饲养及奶制品加工为主的畜牧区,西部是以种植牧草为主的农牧混合区,南部则是以蔬菜花卉为主的园艺区,这种分区在推动专业化分工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生产组织的集约化水平,极大地增强了各个专业分区的出口创汇能力。新加坡的主要思路是建设现代集约型农业科技园,同时,结合岛国特点,在空间上又强调通过环市区农业带和沿海观赏渔业带两个“都市农业带”来进行集中布局,以此形成了更加明显的集约化效应。
发展都市农业,必须因地制宜地推动多元化功能目标的实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市农业更多承担的是维持生存和保障食品安全的功能,发达国家则更强调用多元化的功能目标来引导和推动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2]日本主张发展都市农业应实现四个目标:一是建设有“农”的城市,借助都市农业构建城市的“后花园”;二是提升都市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型城市;三是增加农民收入并提高其社会地位;四是加强农村建设,振兴农村。德国更多强调都市农业的“生活社会功能”,强调体验农耕乐趣、提供健康并自给自足的食物、提供休闲娱乐及社交的场所以及自然、绿化、美化的绿色环境等。法国则以突出环保生态功能为主,其显著特征和功能是利用农业作为限制城市的藩篱,防止城市进一步向外扩张;同时利用农业把高速公路、工厂等有污染的地区和居民分隔开来,营造宁静、清洁的生活环境。显然,在发达国家,都市型现代农业正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多元化的功能导向。
发展都市农业必须尽快完成法规政策的配套建设。首先是法律制度要健全。德国有“市民农园法”,法国有“家庭农园法”,日本有“生产绿地法”,这些法律从各国的实际出发,对都市农业存在的意义、应该体现的功能等作了规定,成为保障都市农业实现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其次是要尽快建立起对都市农业的政策支持。都市农业很容易因为城市和工业的盲目扩张而受到破坏,必须制定政策保护农业用地。在这方面,日本的做法是直接把都市农业列入城市规划,使其作为城市的“公共财产”来加以保护;同时,采取措施对都市农业给予保护和扶持,如对初次从事都市农业的人们提供无息贷款,资助其学习和参加培训等。这些政策措施,都较好的起到了维护和推动都市农业发展的目的。
我国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探索和实践,在汲取国外经验的同时,形成了一些自身的规律和特征:
总体而言,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各地发展都市农业都很重视经济功能和经济效益的实现,强调把保证农民增收和企业获得合理利润作为一个基本发展目标;另一方面,随着都市农业发展基础的不断改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正越来越多地把一些非经济因素列入发展都市农业的目标体系,实现都市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有很大差别,因此,在发展都市农业方面,一些城市也更加注重突出自身的禀赋优势。这种以突出区域禀赋条件和比较优势为宗旨的发展思路,已成为我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基本走势和特征。
近年来,随着都市农业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在发达省份和城市,按照现代产业的构架要求推动都市农业产业组织水平的提升,已成为一项重要战略和新的产业目标。这里对产业组织形态的提升,既包括运用现代技术和设施手段武装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提升都市农业的经营品质和效率;也包括对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加以拓展,即着眼于产业融合,推动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总之,这些措施对于提升都市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发展都市农业是一项涉及领域宽、牵扯部门多的系统工作,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复杂而艰巨。我国在这一过程中,立足本国实际,发挥自身优势,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上进行系统安排和部署,强调纵向要一致,横向要协调;同时,通过联席会议制度等相关组织机制建设,推动各级、各部门的协调与通力合作,为推动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基础。
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建立大都市现代农业体系,是我国许多城市发展都市农业的共同经验。从一些主要城市的情况来看,尽管各地选择都市农业的产业方向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是按照圈层式空间结构来布局的。其中,北京主要是按照五个发展圈来部署都市农业的发展,即以景观农业和会展农业为主的城市农业发展圈,以精品农业和休闲农业为主的近郊农业发展圈,以规模化的产品农业和加工农业为主的远郊平原农业发展圈,以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主的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圈,以与外埠基地横向联系为主的合作农业发展圈;上海市立足于建设国际化生态大都市的需要,强调按照“三圈六区”来发展都市农业,即首先划分出城市内、中、外三个圈层;在此基础上,建设都市内部空隙地农业区、近郊农业区、卫星城农业区、滨海农业区、海岛农业区和黄埔江上游农业区,不同的圈区具有各自的结构功能;天津则提出发展“一圈两带”的沿海都市型农业,即环城经济圈与综合经济带、滨海经济带。这些圈层式布局结构,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开阔而有序的空间,既有助于大都市现代农业体系的建设,也有助于体系内的互动与平衡,是符合我国具体实际的产业体系构架。
从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的最新趋势看,现代都市农业已经演变成为一种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发展的新型农业形态,产业融合构成了现代都市农业的显著特征。这不仅赋予了都市农业更多的经济社会功能,同时也对都市农业发展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借鉴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充分考虑自身基础与条件,促进济南都市农业发展必须处理解决好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进入 21世纪以后,济南市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进入了城乡经济加快融合、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型发展的新阶段。但是,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相比,济南都市农业功能仍然相对单一。目前,济南市传统作物播种面积占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的 75%,设施农业面积 120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 22%,而能够提供生态、休闲、娱乐、体验等功能的都市农业面积只有 20万亩左右,仅占设施农业面积的 16.7%,大部分农业园区还处在主要发挥生产功能的阶段,休闲观光、体验教育功能还没有得到很好开发。如果都市农业不能更好地适应城市居民的多样性生活需求,发展都市农业也就失去了本质意义,因此,加快济南特色都市农业发展,必须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济南都市农业的功能性目标。
济南是山东省省会城市和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都市农业拥有明显的区位、市场、科技和基础设施优势。济南都市农业发展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秉赋条件,紧密围绕农业的基础性、融合性和创意性,大力开发生产、生态、生活、示范等多种功能,向都市农业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目标设定上,要通过发展品牌高效农业,强化农业生产功能;通过发展循环农业,提升生态和环境保护功能;通过发展观光农业,拓展休闲娱乐和生活体验功能;通过发展科技农业,提升研发、示范和科技推广功能。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市场,促成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现代农业物流商贸等多功能目标的实现。
合理的空间布局是促进都市农业集约化发展和完善都市农业多元功能的重要手段,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的先进城市无不重视对都市农业的空间布局进行合理规划。目前,济南还没有形成特色明显、功能合理的区域化布局,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高,设施农业产业带、特色精品产业带、都市农业圈尚未形成,极大地影响了都市农业功能的拓展。
立足于独特的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济南应加快构筑起合理的都市农业空间布局。(1)构筑环城都市农业圈。以绕城高速为界,重点发展创意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会展农业等高端高质高效农业,深度开发和拓展农业功能,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延展市民生活空间。(2)打造南部山区生态观光农业带。南部山区为济南泉水源头,生态环境优良,自然景观丰富,今后应有效整合农业资源、自然景观和山区文化,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和完善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建设一批各具特色、颇具规模的农业生态园区和生态休闲旅游景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3)构筑中部平原特色精品农业带。在东起章丘西至平阴的广阔平原地带,以培育特色农业为方向,以打造品牌为手段,围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现代畜牧业,构建特色精品农业聚集区。(4)构筑黄河以北设施高效农业带。济南黄河以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已初步形成了菜椒、番茄、黄瓜、西瓜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今后应重点实施设施化工程,培育优质农产品品牌集群,构筑起设施化、集约化的蔬菜优势产业带,将其打造成为北上京津、南供省城的优势瓜菜产品集散地。要通过“一圈三带”都市农业空间布局,尽快构筑起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济南都市农业发展新框架。
从兼顾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两个目标、着力提升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以及丰富都市农业形态的角度出发,济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明确都市农业的发展重点:(1)促进农牧产品深加工和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在奶牛养殖、特色农产品加工等领域,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和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等措施,提高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科技化水平,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引导农牧产品生产向高附加值环节发展。(2)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运用农业科技切实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3)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山坡荒地、废弃河滩、城郊结合部等土地资源,建设现代都市农业园区、自然保护区和绿化带,适度发展生态农业、花卉农业、观光农业。同时,大力发展“猪、沼、果”等生态循环农业。(4)树立大农产品观念,加强农作物科学研究,利用城市现代科学技术条件,积极探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新途径,以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5)建设各具特色的农业休闲观光园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要积极借鉴成都三圣花乡、海南槟榔村等发展农业休闲观光园区的先进经验,充分利用济南南部山区生态资源、历城万亩荷花、张而村观光采摘圈、济西湿地等生态农业资源,在现有基础上进行规模开发和业态升级,大力发展多种形态、多种模式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总之,都市农业是在城市化水平高度发达、适应城市居民多样性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都市农业既要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消费需求,又要为城市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同时还是城市居民旅游观光、休闲体验的独特形式和重要场所。只有紧紧把握住都市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充分拓展都市农业功能,济南都市农业发展才能进入转型升级和效益提升的新阶段。
[1]方志权,吴方卫.城市化进程与都市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郭焕成.都市农业发展的背景、模式与趋势 [EB/ OL].www.zkscape.com/plus/list.ph,2007-7-15.
F303
A
1008-2670(2010)06-0049-04
2010-10-28
马黎明,男,山东莱阳人,济南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责任编辑:时明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