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霞 陈 磊
(山东财政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黄河三角洲产业集群发展的S WOT分析及其对策
张红霞 陈 磊
(山东财政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黄河三角洲是目前我国最具开发潜力的大河三角洲之一。S WOT分析表明黄河三角洲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在于土地后备资源多、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工业体系完整等;其劣势在于企业分布过于分散、地方工业产业链条短、高端产品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黄河三角洲发展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家政策支持、区域发展的机会,以及三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环境状况将受到严峻挑战、外部竞争压力较大、开放型经济水平不高等挑战。
黄河三角洲;产业集群;S WOT分析
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相继发展起来之后,我国还有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的黄河入海口沿岸,在环渤海地区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是目前我国最具开发潜力的大河三角洲之一。作为经济区概念的黄河三角洲,山东省在 2008年 3月编制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界定为:包括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与其相毗邻,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潍坊、德州、淄博和烟台的部分地区,共涉及 6个设区市的 19个县 (市、区),总面积 2.65万平方公里,占山东全省面积的 16.9%;人口 985.3万人,占全省人口总量的 10.5%;GDP4755.8亿元,占全省 GDP的 15.3%。2009年 11月国务院已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此为起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产业集群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聚因素支配着当今的世界经济地图,被经济学家形象地称为“经济马赛克”,也有人称为“块状经济”。产业集群,在促进某一特定区域性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特定区域经济和社会形象影响力的提高。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它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1]
S 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就是把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优势 (Strength)、劣势 (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等因素,用系统的思想加以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从而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黄河三角洲地区,是以黄河历史冲积平原和鲁北沿海地区为基础,向周边延伸扩展形成的经济区域。对其发展产业集群进行的 S WOT分析结论为:
1.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转化为产业集聚发展的巨大潜力。目前我省已探明储量的 81种矿产中,该地区有 40多种,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分别约为 50亿吨和 560亿立方米。地下卤水静态储量约 135亿立方米,岩盐储量 5900亿吨,是全国最大的海盐和盐化工基地。化工、风能、地热和海洋等资源集中而丰富,具有转化为产业集聚发展的巨大潜力。[2]
2.不断增加中的的土地资源吸引着生产要素的聚集。该区域是我国东部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多的地区,目前,区内人均土地面积约 4亩,是全省平均水平的 1.6倍;拥有未利用土地 811万亩,约占全省33%,其中国家鼓励开发的盐碱地 271万亩、荒草地148万亩、滩涂 212万亩,其他 180万亩;另有浅海面积近 1500万亩。随着黄河冲击造地的增加,土地后备资源还将逐步增加,具有吸引生产要素集聚,发展高效产业集群的独特优势。[2]
3.区位优势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黄河三角洲北邻京津冀,与天津滨海新区最近距离仅80公里,和辽宁沿海经济带隔海相望,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向西可连接广阔中西部腹地;南靠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处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向北梯次转移的中间地带;东连胶东半岛,向东出海与东北亚各国邻近,具有深化国际国内区域合作、加快开放开发的有利条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4.完整的工业体系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形成了一批竞争能力较强的支柱产业、实力雄厚的骨干企业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知名品牌。原油、原盐、纯碱、溴素等生产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化工、纺织、造纸、机械、食品等行业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一大批大型龙头企业对区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县域经济发展迅速,寿光、莱州、广饶、邹平 4个县(市)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7个县(市、区)进入全省 50强。近年以来,黄河三角洲地区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招商引资和大企业带动战略,落实大投入,运作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地方石油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造纸及林木加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八大主导产业呈现出规模快速扩张,技术层次大幅提升,集群效应日益凸现,经济效益持续提高,市场竞争力全面增强,发展速度显著加快的良好态势,八大主导产业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的主体和实现跨越发展的载体。
1.企业分布过于分散,浪费资源。以石油化工为例,东营市境内的 50家石化企业分布在东营市的三县两区,在这五个县区中,每个地方都有一家规模较大的企业,从全市来看,企业的布局分散,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不利于原料和配套设施的综合利用,不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2.地方工业产业链条短、层次低、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从石化、造纸、机械制造、纺织等产业来看,以上产业均初具规模,但总体来说仍呈现产业链短、优势不突出、技术创新差等缺点。譬如化工产业表现为链条短,产品结构单一,基本都是碱、氯、酸为主的初段产品,产品附加值不高;橡胶轮胎产业其主要技术主要依靠引进及消化吸收,自主开发能力尚显薄弱;纺织产业经济总量少,产业层次偏低,纺织业主要集中在上游,初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技术创新能力弱。
3.高端产品少,低端产品结构雷同度高。象胜动集团燃气发电机、胜利高原钢质连续式抽油杆、科瑞超深井钻机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比例少,虽然该区装备制造业产品体系较为完善,但以传统产品居多,产品的同质同构问题突出。
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对产业集群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的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慢;商贸流通、休闲娱乐等消费型服务业企业竞争力不强,经营档次低,不能实行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也不尽合理,发达地区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而黄河三角洲地区仍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一些基础性第三产业和新兴第三产业仍然发育不足。
1.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国内合作交流不断加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发展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
2.国家政策支持。2009年 11月 23日,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使地处天津滨海新区引发的产业北移的中间地带的黄河三角洲地区面临着主动接受辐射、扩大交流合作、集聚生产要素、吸引各方投资、加快开放开发的战略机遇。
3.相邻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黄河三角洲开发被山东省政府赋予两项使命:对外承接天津滨海新区开发机遇,服务环渤海,面向东北亚;对内依托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济南城市圈,支撑山东省可持续发展。黄河三角洲是对接天津滨海新区,融入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随着国际产业升级转移加速,国内经济由南往北、由东往西递延,山东半岛城市群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天津全国北方经济中心地位确立、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步伐加快,作为环渤海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山东省对接京津冀发展的门户地区,黄河三角洲地区与天津滨海新区陆上最近距离 80公里,海上最近距离 110公里,处于华东华南向华北产业转移扩展的中间地带,面临着主动接受辐射、扩大交流合作、集聚生产要素、吸引各方投资、加快开放开发的战略机遇。
1.生态环境将受到严峻挑战。该地区海岸防护设施不完备,现有防潮堤标准低,风暴潮威胁较大,海岸蚀退明显。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林木覆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环境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治理与土地恢复整理的难度较大,地质、地震构造背景复杂,面临着潜在的安全问题。
2.三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很重。工业发展的整体素质不够高,传统产业的比重仍然较大,能源原材料和高耗能等重化工比重偏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先进制造业较少;农业仍是弱势产业,基础不够稳固、竞争力不强;尤其是服务业发展不快、比重较低、层次不高。
3.开放型经济水平不高。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偏小,2006年全区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仅占全省的 6.5%和 4.7%,外贸依存度仅为 16%,比全省低近 20个百分点。[2]
4.外部竞争压力较大。从环渤海地区的发展态势看,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辽宁沿海经济带都在加快发展。如果不积极应对,快速跟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都将被抽离,面临边缘化的威胁。
以生态农业作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将其打造成为生态农业基地。黄河三角洲处于海陆生态环境过渡带,其内部各种生态系统交错分布,十分复杂,且成陆时间较晚,发育不稳定,不合理的耕作农垦和滥牧极易破坏植被,形成逆向演替,引起盐渍化和沙化,而且一经破坏很难恢复。只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才能促进区域农业系统的长久高效和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集约发展。
1.高科技集约型现代农业模式
一是把农业发展定位在高科技上,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优良品种,建立技术高度密集的农业生产体系;把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引入农业,采取工厂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彻底改变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二是通过精准化技术、大规模开发、网络化营销等方式,从事黄河三角洲饲草业、畜牧业和草食动物加工业,水土保持、城市绿化和观光农业等产业的现代化、高效益综合开发。
2.“上农下渔”荒碱地开发模式
即挖池为塘发展渔业,筑台成田种植粮棉、林果、瓜菜、饲草,临塘种稻或发展畜牧业,这是一种融蓄水、淡水养殖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一体的立体生态农业开发模式。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早、涝、碱三大难题,而且取得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实现了富民、富村、富财政的三大目标。这一模式被誉为黄河三角洲上的“桑基渔塘”。[3]
3.生态经济林业模式
通过高起点规划、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大面积种植冬枣、蚕桑等生态经济林,推广林粮、林经间作,在大幅度提高区域林木覆盖、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为农民致富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4.生态草地畜牧模式
通过引进国外最优畜禽品种大面积改良本地畜禽,实行草畜结合、农牧结合,变种植普通作物为种植饲草饲料作物、变传统放牧为“围栏轮牧 +舍饲精养”、变畜肥直接还田为用粪生产沼气后气肥还田发展养殖业,实现草食畜牧系统良性循环和增值高效,使黄河口呈现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风光。[3]
5.生态渔业模式
从海洋到陆地依次发展海水、滩涂和淡水养殖业,形成分层次、立体化的发展格局,并分别创造浅海贝类护养、滩涂生态调控绿色养虾、盐碱地渗水养虾等模式,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港口不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同时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设施。港口经济前向和后向的产业联系强度大,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具有强烈的辐射带动作用,这是一条被许多沿海港口城市的发展所证明的历史规律。东营港是黄河三角洲十分重要的优势资源,依托港口的扩建和附属加工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可以综合带动运输、仓储、加工、贸易、金融、信息服务等行业,有利于区域性现代物流业中心的形成,也有利于黄河三角洲腹地范围的扩大和地方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港口及其附属加工业基地将是黄河三角洲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为“黄三角”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黄河三角洲的产业主要是以石油资源为基础,胜利油田是中国东部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是中国的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地跨山东省日市 28个县 (区),主体部位在东营市境内的黄河入海口两侧,油田 80%的储量和85%的产量都在东营市。近年来东营市利用自身优势,采取“强化上下游、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的思路,加强石油化工、盐化工和精细化工的产业结合,逐渐形成以成品油、沥青、石油助剂、润滑油、烧碱、氯气为核心产品的,以基础石化原料——精细化工——合成材料为主线的化学工业产业群。[4]该产业群的发展主要依托利华益集团、垦利石化、正和集团、华星集团、海科公司、石大科技、富海石化、中海石化等龙头企业。今后黄河三角洲应按照国家规划和全区域产业聚集发展的战略要求,着力发展生态化工产业,建设现代化工产业聚集区。
装备制造业技术含量高、关联度大、产品链长、带动力强,是提高区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胜利油田在东营几十年的发展,东营市已经逐步形成了集石油装备研发、制造、服务及内外贸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产品涵盖物探、钻井、测井、油气开发、井下作业、石油化工、石油设备等各个领域。
在零部件方面,东营市广饶县推进产业集聚、产业整合和产业升级,形成了广饶独特的子午胎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目前全县已形成了以轮胎生产为中心,集钢丝帘线、轮胎模具、轮胎胶囊、车轮、刹车片、刹车盘等为一体的上下关联、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形成了广饶独特的子午胎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被命名为山东省首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继 2003年初黄河三角洲造纸林基地项目首期8000公顷植树面积完成后,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东营利用黄河入海口淤积土地发展速生林,并就地建设有规模效益、环保型的纸浆厂。多年来东营市造纸企业坚持走林浆纸一体化道路,实现以纸养林、以林促纸、林纸结合,已经初步形成了林木 -纸浆 -造纸为一体的造纸产业集群。近几年来,以华泰集团为主导的造纸业不断突破传统产业的束缚,着力改造造纸行业高耗费、重污染、高排放的沉疴痼疾,走出了一条高效绿色生态的发展之路。
纺织服装业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传统支柱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棉花生产、收购、加工等原料供应环节;化学纤维加工等上游产业;棉毛纺织、印染、坯布、各类面料等中游产业;服饰、巾被、床上用品等下游家纺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以魏桥创业集团 (世界上最大的棉纺织企业)、亚光纺织(亚洲最大的毛巾生产企业)、华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最大的梭织印染企业)、天信纺织、利津雅美、三阳纺织、宏远纺织、昊龙集团等龙头企业为主的纺织 -染色 -成衣为一体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且“魏桥”、“亚光”、“东方”、“鸾凤”、“愉悦”等一系列中国知名品牌,产品远销美国、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根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要求,黄河三角洲地区将会重点发展高技术、高性能、差别化、绿色环保纤维和再生纤维,开发生产仿麻、仿丝、仿真等新型功能材料。采用先进工艺和设备,提高印染后整理水平,加快向产品系列化、高档化、艺术化的精深加工转变,促进棉纺、化纤、织布、印染、家纺、服装配套发展,形成整体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的一大特点在与它的中心城市是资源型城市,一旦资源枯竭就会失去城市发展的动力。新的历史条件下,黄河三角洲地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突破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必须整合各种资源优势,引进先进地区的合适实用技术和理论经验,变资源开发为智源开发,还可以利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机会,把发达地区的一些产业直接转移过来,相应的进行产业升级。[5]
大力发展专业化工业园区,把专业化工业园区建设与产业集群培育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工业园区成为产业集群的核心区域和动力极。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的要求,该区域将形成“四点”“、四区”“、一带”的布局框架。“四点”是指东营、滨州、潍坊港和莱州港区;“四区”是指东营、滨州、潍坊北部、莱州四大临港产业区;“一带”是指以四个港口为支撑,以四大临港产业区为核心,以经济技术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为节点,形成环渤海南岸经济集聚带。在产业发展上,坚持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的同时,着力做大、做强具有比较优势的畜牧业和海洋水产业,推进特色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在高产、优质、高效上实现新突破。以经济开发区和临港工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基础的石油化工、盐化工、海洋化工、机械装备制造等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增强配套能力,形成产业集群。
1.化学工业项目应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膨胀规模,纵向延伸生产链,推行热电联产→电解原盐→氯碱产品→氯碱产品深加工→高附加值的甲烷氯化物、环氧丙烷、苯胺、有机硅,热电联产的粉煤灰、炉渣→新型建材产品循环经济链条,
2.机械制造业。鼓励橡胶轮胎企业加强对内、对外合资合作,引进战略合作伙伴,膨胀子午胎生产规模。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积极培育知名品牌,提高现有产品档次和质量。
3.造纸产业。按照“以纸养林、以林促纸、林纸结合”的发展思路,走林纸一体化道路,通过采取自营林、定金林、订单林等多种造林方式大力建设造纸速生原料林生产基地和芦苇原料基地,积极扩大废纸回收利用,拉长产业链条,在产业集聚区实现多元化经营。
4.纺织服装业。按照优纺增织的原则,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信息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加花色品种,提升产品档次。按照原料、高档面料、装饰用纺织品、服装加工四个环节,拉长产业链,大力发展服装加工业,形成终端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产业集群的发展,关键要在特定区域内形成一条由龙头企业、知名品牌做“火车头”,对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该是那些技术含量较大,技术要素密集的产业,能够带动本地区技术进步,能够扩大规模生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且关联效应要强。该区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企业。鼓励企业建立综合品牌,引导企业开展企业形象和品牌标识的策划与宣传活动。
发挥政策导向,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有目的的推介和引进,适当放宽一些优惠政策,引导工业项目的配套产品形成产业群、产业链。政府工作的重点要放在强化产业链建立、创造企业间竞争与合作的环境与氛围等方面上来,加强经济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中的各类中介机构,特别是技术信用管理的中介服务机构。注重对行业中介组织的规范、引导和管理工作,提高行业中介组织的整体素质。逐步建立政府、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企业之间的新型关系,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的服务、协调和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企业与政府间的有效沟通和良性互动,保障黄河三角洲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不仅取决于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而更更要取决于当地的社会资源尤其是以知识、信息、技术、形象、观念等为内容的人文资源的状况。黄河三角洲地区要依托其所在地的各大高校,大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经理人、管理和技术人才,努力形成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依托各类技术学院,大力培养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和技术水平的技术工人队伍,以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操作,形成产业结构调整的坚实支撑;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流动发方面的体制机制,推进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在再配置过程中强化人力资本的基础性作用,为创新性人才施展聪明才智提供广阔舞台。
[1][美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通知(鲁政发〔2009〕46号)[R].2009.
[3]孙庆荣.黄河三角洲区域发展模式构建[D].上海: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6.
[4]吕芙瑶.我国石油资源型城市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9).
[5]王伟莉.“后石油时代”黄河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F127
A
1008-2670(2010)06-0038-05
2010-11-05
本文系山东省软科学计划项目《产业集群与城市化互动促进山东省城市化进程》(项目编号:2009RKB3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张红霞,女,山东胶州人,山东财政学院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陈磊,女,山东利津人,山东财政学院经济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
(责任编辑:赵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