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昌福
( 大同市文化艺术学校,山西 大同 037004)
20世纪工业和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福利以及由此造成的新问题,全面否定传统给人类文化发展带来的可能性和由此产生的严重危机;各种哲学和美学思潮活跃了人们的思维又带来极大的混乱。在“革命”的旗号下美术创作空前活跃,同时也丧失恒定的判断标准,现代派绘画在西方成为主流。
西方现代派绘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初至1945年二战结束;第二阶段是1945年之后至今。前一阶段现代派绘画占主流地位,兼有其他传统的、学院的流派。第二阶段从五十年代起,出现了一种与现代派绘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艺术思潮和流派,人们将其称为后现代主义。现代派绘画的主要标志是:半抽象绘画和抽象绘画以及如雕塑、实物造型对绘画的渗透、异化。在这一时期内,绘画领域出现了野兽派、立体派、表现派、未来派、达达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等大约二十多个流派,并且随着时间的延续,越发花样翻新,此起彼伏,层出不穷。其影响之广几乎遍及整个西方国家。这一特点在以前西方绘画的历程中是从来没有过的。
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社会工业的迅猛发展,机器时代的到来,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也给人们的观察和思维方式带来了变革。人们对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也有了质的变化,从19世纪下半期开始,除出现独立于官方沙龙的展览外,还出现了艺术经济人和私人赞助者,出现了私人画廊。艺术品开始走向市场。这不能不对美术创作产生影响。19世纪末即已开始流行的“绘画不作自然的奴仆”,“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绘画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是现代派绘画体系的理论基础。法国艺术从后印象主义开始,已明显地追求语言的抽象性、表现性和象征性。此外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尤其是东方艺术品涌入欧洲,也给欧洲艺术家们以许多启发。对学院派只注重技术的精湛而使艺术表现力贫乏的不满,导致艺术家回归原始,以恢复艺术的活力。20世纪初欧洲各国艺术家纷纷从民间艺术、中世纪艺术、希腊前古典艺术、日本和中国艺术、非洲的部落艺术、南太平洋和美洲的土著艺术、伊斯兰艺术、史前社会的艺术,以至儿童稚拙的艺术中汲收养料。他们对文艺复兴以来艺术大师作品的关注,也从精心完成的鸿篇巨制转向未完成的草稿、小稿,追求一种未完成的“残缺”美。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现代哲学思想和心理学对现代绘画的产生、发展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重视个人人格,尊重个人创造性和主体性格的“主体论”得到更大的张扬;“进化论”、“量子力学”、“相对论”的出现使人类的认识以“加速度”方式延伸,人们的心态出现巨大的波动和不平衡。这一切为现代派绘画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其中主要以尼采、柏格森和弗洛伊德等人的学说影响最大。尼采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他创立了“权力意志论”和“超人”哲学,主张艺术亦是权力意志的表现形式,艺术家即是高度扩张自我、表现自我的人。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思想的核心是强调人的直觉和非理性,认为理性往往受功利的影响,艺术家应该用超越理智的直觉来进行艺术创作,在其过程中“这是什么?这有何用?这是好是坏?如何去创作?……”等理念的障碍应该统统抛掉,他认为艺术自身就是目的,艺术应该打动人心,感动别人,这样的艺术是艺术家情感和心灵的表达;因此他不应有不变的稳定的形式。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对立的部分,他认为艺术创作是潜意识冲动的升华,是自我与现实矛盾不可解脱的一种缓冲,认为“艺术家就如一个患有神经质病的人一样,从一个他所不满意的现实中退缩下来,钻进他自己想像力造成的世界中……。他的创作及艺术作品,正和梦一样,是下意识里的愿望获得一种假想的满足,……”是“个人的白日梦”,潜意识和幻想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原动力。
可以说,现代派绘画是对过去绘画的一种根本否定,这一否定的最重要特征是出现了新的绘画观念,力求切断与客观的一切联系,过去的、旧的美的标准已经不再为现代派绘画所采用,形、线、色的种种表现已不再是为了画得更“象”,为了画得“和真的一样”,而是为了表现画家“主观的意念”或“理性的意念”,也就是表达自我意识。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表达自我意识也不是现代派绘画的终结,它进而表达潜意识、无更改的梦境,最终达到自我的发展的基本路径。需要指出的是,在现代派绘画发展的历程中,也有对纯客观写实手法“回归”的追求,如“超级写实主义”(又称“照相现实主义”)作品中带有自然主义倾向的细节刻画,其真实程度超过了过去的任何“真实”,美国画家克洛斯在1969年画的油画肖像《法兰克像》中的人物,连脸部的毛发都清晰可见。
现代派绘画对于“过去”的切断不只限于切断“过去”对“真实”的追求,甚至还涉及到切断“过去”绘画的本身。现代派画家打破了以往绘画中所必须遵循的一些规律和法规,如他们力求看一个人的侧而时,能同时看到两只眼睛,毕加索画的《镜前的少女》就是很好的例证;而法国画家迪尚在1912年画的《走下楼梯的裸体者》,则把物体运动的时间过程“画”在了画面之上,完成了“四维”(长、宽、深度与时间)的表现。
现代派绘画对“过去”的切断还表现在对“过去”文化艺术传统的“反抗”上。过去被人们推崇为典范的作品,现代派画家可以随心所欲地加以亵渎。1919年迪尚在买来的《蒙娜丽莎》印刷品上给人物加上了向上翘的胡子和山羊须,并题上了“L、H、O、O、Q”的字样,大意是“下面有火”,表现出一种烦躁不安的情绪。他对蒙娜丽莎的性别表示怀疑,而得出的结论是:“她不是女扮男装,她是一个真正的男人。”1965年,迪尚又把一幅不再带有他的“加工”的《蒙娜丽莎》印刷品展示在人们面前,只是将题目改为《L、H、O、O、Q的翘胡子和山羊须剃掉了》。很明显,这一过程已不是纯粹的绘画,而是含有一种“行动”的意味了。
以上的几个例证只是“九牛一毛”,试图把现代派画家的种种异想天开之举全部罗列出来是根本不可能的,希望以上的几个例证能够起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作用。
现代派绘画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征,那就是作品的“完成”是由观众进行的。以《走下楼梯的裸体者》为例,它对具体的人物已做了某种抽象,如果把它与一位摄影家的同名作品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是具象的,人体外表的每一部分及其运动都很清楚;前者不仅在运动上更富于节奏和动感,而且给观众留下了更大的想象余地,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来最后“完成”这幅作品。
如果把现代派画家们的追求加以总括划分的话,那么他们大体上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这种追求的:一是形式上的变革——否定传统的写实表现,或单一方面地强调写实绘画中的某种因素;二是主观意念的表现,也就是画家充分地“为所欲为”,或是情感的宣泄,或是更改的传达;第三是利用绘画“符号”,如线、形、色等。使其变得含有某种“意味”。
总之,西方现代派绘画不同于现实主义绘画的是,现代派绘画在对待社会、人、自然和自我的关系上失去了平衡,关系是扭曲的。他们采用的语言是荒诞、寓意和抽象的。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能感觉到这些艺术家表现了现代人们(包括艺术家们自己)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中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当然,也正是现代派绘画美术作品的这些特征,使他们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因为他们是西方现代社会和人们精神生活重要方面的写照。
参考文献:
[1]里德.现代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2]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