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梅 刘慧 林小华邹富梅 文星颜晓明 黄永铭
(1江西省永新县人民医院 永新343400;2江西省井冈山市计划生育服务站 井冈山343500)
恢复和保持腰椎的生理弯曲以及腰椎的稳定性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的基础。基于腰曲的解剖生理,我们设计出腰曲垫并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临床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7年5月~2009年4月在本院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臭氧介入髓核消融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腰曲垫应用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8~80岁,平均42.6岁,术后应用腰曲垫;对照组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26~75岁,平均39.1岁,术后不应用腰曲垫。
1.2 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医学会1986年桂林会议《腰椎间盘突出症分型及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且皆为L4-5单盘突出。
1.3 排除标准 腰椎间盘突出所致的腰椎管狭窄或神经根管狭窄;突出的椎间盘钙化;严重的马尾神经综合征;伴有严重的骨质疏松及脊柱结核、肿瘤、糖尿病、椎体滑脱者。
1.4 应用方法
1.4.1 腰曲垫规格 根据中国成年人平均身高及腰曲标准,设计腰曲垫:底(与腰曲弦线平行)长30cm,底宽32cm,中嵴中央高2cm,自中嵴中央高点垂直的底点至上宽边的垂直距离18cm,自中嵴中央高点垂直的底点至下宽边的垂直距离12cm,双底长边缘上嵴线按普通中国人腰宽边缘弧度呈弧形抬高,整垫侧视呈一中凹边高的长方体。其材质为海绵或棉绒。
1.4.2 腰曲垫应用 腰曲垫应用组30例在术后第2天开始应用,患者仰卧硬板床时将腰曲垫置于腰下,上宽边不超过T7棘突,下宽边不超过S3棘突,以中嵴中央高点正对L3棘突为准。晚上睡觉时使用,开始每晚垫半小时,逐渐增加时间,以舒适为度,共应用6个月。两组病例6个月内禁止负重、卧席梦思床、弯腰、直腿抬高等动作,可予腰背肌功能训练。
2.1 疗效标准 采用MacNab腰腿痛手术评价标准。显效:恢复工作能力,偶有腰痛或腿痛。有效:工作能力基本恢复,间歇性轻度腰痛或放射痛。无效:无工作能力,疼痛无改善,神经根损伤体征阳性。
2.2 应用效果 腰曲垫应用组30例,显效13例,有效1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7%。对照组30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7%。腰曲垫应用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其中,腰曲垫应用组3个月内总有效22例,总有效率73%;对照组3个月总有效12例,总有效率40%,显示腰曲垫应用组疗程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由T7~S3所组成的前凸脊椎生理弯曲即腰曲,在维护正常机体腰部脊柱各组织结构的稳定性与功能性方面有重要意义。矢状面观,人体腰曲弦线全长约31cm,上点为T7椎体后缘中点,下点为S3骶椎后缘中点,前凸尽点为L3椎体后缘中点,至腰曲弦线距离为2cm。据此解剖生理标准设计的腰曲垫应用于腰椎间盘介入术后患者,通过30例的应用观察,我们认为该腰曲垫对于腰椎间盘介入术后腰椎的稳定性以及提高疗效、缩短病程是有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