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慧 涂其忠 吴玲娟
(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抚州344000)
小儿唇腭裂手术过去我们常采用氯胺酮全麻插管方法,常常难以控制麻醉深度和时间,难以及时清醒拔管,且同时易出现并发症。七氟醚的血/气分配系数较低仅0.63,故其诱导、苏醒过程迅速,另外七氟醚无刺激性气味,小儿无拒吸、呛咳现象[1]。现将本院采用国产七氟醚吸入麻醉在小儿唇腭裂手术中的应用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60例择期手术患儿,男39例,女21例,ASAⅠ级,年龄6个月~10岁,体重7~25kg,其中唇裂28例,腭裂23例,唇腭裂9例。随机分为七氟醚(国药准字H20070172,产品批号09060331)组(A组)和氯胺酮组(B组)。两组年龄、体重、手术种类、手术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麻醉方法 术前各项常规检查及心、肺、肝、肾功能正常。术前患儿禁食禁水4~8h,开放静脉,给予阿托品0.01mg/kg、地西泮0.25mg/kg、地塞米松2~5mg 静注。监测 SPO2、ECG、BP、PCO2。面罩去氮吸入纯氧3min,静注依托咪酯0.3mg/kg、芬太尼3μg/kg、维库溴铵0.1mg/kg,患儿入睡下颌松弛时,经口腔插入合适导管,导管深度合适后接麻醉机。A组吸入2%~3%七氟醚,氧流量2~4L/min,维持麻醉深度,小剂量维库溴铵控制呼吸,术毕即刻停吸七氟醚,自主呼吸恢复患儿清醒后拔除气管导管,送监护室监护。B组诱导插管同A组,术中氯胺酮控制麻醉深度,术中麻醉浅时,静脉追加1mg/kg,同时小剂量维库溴铵控制呼吸,术毕前15min停用麻醉药,待患儿呼吸良好,完全清醒,有定向力,SPO2>95%拔除气管导管,送监护室监护。
1.3 观察指标 入室后采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测BP、HR、SPO2、PCO2,PCO2控制在 50mmHg 以下,SPO2为95%~100%,记录围术期MAP、HR数值,观察患儿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术后烦躁、呕吐、喉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气管插管后B组患儿MAP高于A组(P<0.05),HR B组亦快于A组(P<0.05)。见表1。术中两组患儿 SPO2维持在 97%以上,PCO2维持在35~45mmHg;术后苏醒时间B组患儿为(52.0±22.0)min,明显长于 A 组的(17.0±4.0)min(P<0.01);B组术后恶心、呕吐3例,烦躁2例,A组未见明显恶心、呕吐的发生。
表1 两组患儿MAP、HR比较 (±S)
表1 两组患儿MAP、HR比较 (±S)
指标 组别 n 气管挂管后 接管后A 组 30 90±15 80±13 MAP(mmHg)B组 30 105±13 93±10 A 组 30 115±25 110±15 HR(次 /min) B 组 30 155±18 123±11
以前小儿唇腭裂手术常应用氯胺酮分离麻醉,因其简便,镇痛完善,对呼吸抑制轻微,成为此类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法。但氯胺酮分离麻醉随着时间的延长,用药量不断的增加,常出现分泌物增加、呼吸道不畅、循环兴奋、苏醒延迟,术后恶心、呕吐时有发生。七氟醚血/气分配系数小,约为0.63,对呼吸道刺激小,是既适合全麻诱导又适合全麻维持的吸入麻醉药,临床上苏醒快,刺激小,对器官具有保护作用[2],用于小儿麻醉有其突出的优点。有资料显示七氟醚能明显延长肌松药的作用时间,有时间依赖及剂量依赖趋势[3]。为此我们在小儿唇腭裂手术中使用较小剂量的肌松药物,达到较好的肌松作用,使术后能较快恢复呼吸尽早拔管。术前我们常使用阿托品减少呼吸道分泌物,给予地塞米松预防围术期喉头水肿和喉痉挛。
综上所述,七氟醚吸入麻醉在小儿唇腭裂手术中的应用较传统的氯胺酮麻醉具有诱导平稳、术中平稳、清醒快而完全、拔管顺利、术后病人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呼吸道分泌物较少等优点,是小儿唇腭裂手术一种安全可行的全麻方法。
[1]徐坚,连庆泉,陈水玲,等.七氟醚用于小儿非住院手术麻醉的可行性[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0,20(4):248-249
[2]孙艳红,崔涌,王俊科.七氟醚对在体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2):125-127
[3]徐光红,张健.七氟醚对罗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4(3):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