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和谐价值探析

2010-04-12 18:20王荣敏刘书正褚宏祥
关键词:淄博淄博市文化遗产

王荣敏,刘书正,褚宏祥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淄博2551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淄博作为国家级历史名城,是齐文化的发祥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孕育了一大批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淄博的孟姜女传说、聊斋俚曲、五音戏和蹴鞠四项名列其中。[1]在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淄博市有十二项榜上有名。[2]在淄博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17项列入了保护范围。[3]党的十七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淄博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和谐价值,整理、挖掘、保护这些民族瑰宝,可以推动人们对民族的价值观念、精神情感的认同,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一、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口头或无形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即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的。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在巴黎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五个方面: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是“活”的文化。“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4]

淄博市是齐文化发祥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一批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技能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淄博就有四项:孟姜女传说、聊斋俚曲、五音戏和蹴鞠。在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淄博有孟姜女传说、炉姑传说、聊斋俚曲、五音戏、鹧鸪戏、蹴鞠、周村烧饼等十二项。在淄博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孟姜女传说、炉姑传说、聊斋俚曲、磁村花鼓、商家大鼓、五音戏、淄博花灯、博山琉璃等十七项。2006年,淄博市共普查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300多项。除此之外,淄博市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待人们去发现、挖掘。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不记载了淄博丰富的历史人文风貌,品味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如同品味淄博一段段尘封的历史。

在淄博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含有丰富的民族道德伦理资源,这是古代先民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优秀文化的积淀和价值观念、精神信仰、伦理道德精华的凝结,这是“促进个体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平衡机制,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平衡运行提供基本的秩序保证,是协调个体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基本方式和手段”。[5]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价值,即通过挖掘、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丰富的优秀文化资源,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鼓励人们追求向善的美德,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凝聚民心、讲究道德、弘扬正气的作用,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二、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的社会和谐价值

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和谐价值。从这些民间传说、音乐舞蹈、戏剧杂技中,我们能寻找到优秀民族精神的踪迹,也能体味到这些民族精神对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的重要意义。

(一)热爱生活、生生不息的人生态度

民间文化中到处洋溢着对生活的乐观和执着,洋溢着“生生不息”的意识,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一点,在淄博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的五音戏,是劳动群众在耕作播种、收割打晒之际,一边劳动一边哼唱的戏曲,其剧目生活气息强烈,地方特色浓郁。内容多为表现当地百姓的生活及情感,多以家庭伦理道德和当地妇女的生活状态为主要题材,并大量运用民间谚语、比喻等,十分亲切风趣,乡土气息甚浓。除此之外,磁村花鼓、周村芯子、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传说、高柴女传说、颜文姜传说、炉神姑传说等这些优美的传说故事,都是植根于平民百姓之沃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人民群众在艰难的生活环境中、在困难挫折面前对理想的追求、对生命的礼赞、对社会安宁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个民族失去了精神支柱就像人的身体没有了灵魂一样。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使得他们“无论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中,无论遇到多少艰难困苦,都乐观进取,由此创造了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2]今天的人们,在咀嚼、品味聊斋俚曲、蹴鞠、五音戏、鹧鸪戏、磁村花鼓、商家大鼓、淄博花灯等寻常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享受群众艺术魅力的同时,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它告诉现代人要有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人生态度;要乐观坦荡,享受生命,不畏艰难,执着进取。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离不开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继承、发扬这种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人生态度,我们就可以笑傲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更好地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

(二)孝敬父母、注重人伦的传统美德

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十分重视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道德义务。“孝”是民族传统中最重要的伦理道德,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古人认为“忠臣必出孝悌之家”。汉文帝刘恒身体力行,其母薄太后常病,“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三年,奉养无怠。汤药,非口亲尝拂进,仁孝闻天下”。并且颁布“孝廉法”,作为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之一。

“孝”的道德观念处处体现在淄博市源远流长的民间传说故事中。高柴女传说中,18岁的高柴女,为了找回父亲的遗体,要饭乞食到东海边,用要饭勺想瓢舀尽东海的海水,三天三夜,诚心、孝心感动了神仙和东海龙王,在他们的帮助下,最后找到了父亲的遗体,但自己却操劳过度而死。颜文姜的传说中,文姜女面对婆婆的百般刁难,依然悉心尽孝,孝名传天下,被称为颜神奶奶。炉神姑的传说中,李娥姑娘为救父亲和乡亲,毫不犹豫地纵身跳入熊熊的火炉中,被后人尊称为“炉神”。[3]虽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传说故事中有些“孝”的行为,难免带有封建的历史局限性。但是,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孝敬父母,作为具有鲜明民族性的伦理精华,都有着现实的意义闪耀着人性光辉。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年幼的时候,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抚育;也有年老的时候,需要儿女的赡养和扶助。物质的极大丰富,财富的成倍增长,并不能代替父母和子女间的人伦真情。而现在有的人恰恰丢掉了这一点,良知泯灭,据报道,有一位育有四子一女的82岁的老太太,因得不到子女丝毫的善待,为求得生存,与不孝子女对簿公堂,仅隔一夜,老人满含辛酸、绝望地死去了。

淄博“非遗”传说中浸透的浓浓的“孝”的人伦道德思想,它对保障老年人的生存病养的合法权益、维护家庭和睦和社会安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我们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在社会养老保障水平还比较低,挖掘、继承这一美德,有利于解决目前的养老问题,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更重要的是,孝敬父母,强调要推己及人。在淄博“非遗”这些美丽的传说中,敬老爱老之心不仅仅表现在家庭内部,而且伸到了乡邻、社会。炉神姑的传说中,李娥姑娘不仅仅为了救父亲,也是为了救乡亲,才毫不犹豫地纵身跳入熊熊的火炉中,这使人想起了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名言。一个和谐的社会,人不但要孝敬、供养自己的父母,而且能关心和爱护全社会的老人,形成全社会尊老、敬老的淳厚民风,让每位老人安度晚年,老有所养。如果我们社会的每一位公民,都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关怀、相互友善、和谐共处的关系,必然会推动整个社会风气的改观,能够切实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

(三)爱情忠贞、患难与共的美好品质

作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孟姜女哭长城”,在淄博市可以说家喻户晓。它说的是孟姜的丈夫杞梁被强征去修长城,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杞梁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牛郎织女传说中,牛郎与织女结合又离散,只能七夕在天上相会一次,但患难与共,痴心不改。孟姜女、织女的形象体现了古代中国妇女忠贞、善良、勇敢、执著的优良品质,历代为人们敬佩和传颂。她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现代的人们也很有启发意义。

现代人面对爱情,衡量的标准开始发生变化。由于名缰利锁、物欲横流,使得不少人现实而势利,注重的是金钱、地位、别墅、名车等物质欲望的满足,“爱情公正”、“包二奶”、“一夜情”、“婚外恋”、“速婚”、“闪婚”、“闪离”等一系列的有关爱情的“现代词汇”,昭示着不少现代人对相濡以沫、至死不渝的爱情的背叛和迷失。[4]在人的一生中,爱情是家庭的基础,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社会的和谐是以家庭的和谐为基础的。有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家庭离婚率不到5%,而现在竟达到20%,全国每年有40多万个家庭解体。有人甚至上午结婚下午离婚,婚变率之高令婚姻登记部门的工作人员为之咋舌。[5]结婚是人生大事,可如今的不少年轻人,却将结婚离婚当成过家家一般随心所欲。说结就结,说离就离,不仅使夫妻关系紧张,也殃及子女。离异现象增多不仅影响到家庭生活和家庭结构,而且影响到社会稳定,由此带来诸多社会问题。所以,社会再发达,观念再更新,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夫妻间患难与共、忠诚专一、互敬互爱的美好品质,对于净化人们的心灵,维护家庭和谐,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刚正不阿、威武不屈的道德人格

被誉为我国明清俗曲“活化石”的聊斋俚曲,是淄博市入选文化部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戏曲。俚曲所表现的内容,大部分是写农家百姓日常生活,而且是人们所关心的生活热点问题,表现出强烈的刚正不阿、威武不屈的精神。在《聊斋俚曲》中,蒲松龄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猛烈抨击贪官污吏。在《磨难曲》里,作者对县官以及府院的高级官吏贪污受贿、玩忽职守、无视法律、草菅人命的丑恶行径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寄寓了作者嫉仇如敌的思想。在《寒森曲》中,作者通过商家与赵家的一场官司,真实地再现了封建社会“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社会弊端,充分显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封建官僚的丑恶灵魂。在《增补幸云曲》中,蒲松龄借明朝武宗帝的风流韵事,以影射当朝皇帝的腐朽统治。《禳妒咒》则揭露了科举制的种种弊端,反映了作者对官场黑暗的愤激情绪。《穷汉词》通过一个穷汉的血泪控诉,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歌颂了人民的奋起抗争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非常可贵的道德精神,那就是主张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需要的情况下,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形象和爱国爱民、无私奉献、舍生取义的“君子”形象作为一切有进取心的人们心目中的理想道德人格。以此“用来克服人性的弱点,规范人的行为,培养人的道德意识”。[6]39刚正不阿就是我们民族高尚的精神境界和理想的道德人格中最悠久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呼唤和赞颂这种人格,人们祈求刚正之士匡扶正义、为民请命。直到现代,刚正不阿、威武不屈的人格精神仍然具有永久的魅力,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准,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五次全会上要求纪检监察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要“公正无私、刚正不阿、不徇私情、敢于碰硬”。对干部而言,敢于坚持真理,刚正不阿,严肃执纪,不徇私情,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具备刚正不阿、威武不屈的道德人格,也有利于社会正气的树立,促进社会风尚的好转。

(五)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合作意识

蹴鞠,作为世界足球的起源,依托包容、开放、兼容并蓄为本质特征的齐文化而诞生的。蹴鞠在比赛中特别讲究整体性,要求参加队员思想统一,行动一致,攻则全动,守则全防,形成整体的攻守,才能赢得比赛的主动权并取得良好的比赛成绩。商家大鼓乐队每组都有几十人参与,在组织形式、乐器配备比重、音量平衡调剂等方面都讲究互相配合,队伍动作要求协调一致,顾全大局。即便是演奏需要人数较少的五音戏,也需要五人之间步调一致、配合默契。

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竞争与合作是相互伴随、相互统一的。竞争离不开合作,竞争获得胜利,通常总是某一群体内部或多个群体之间通力合作的结果。在鼓励竞争、提倡竞争、保护竞争的同时,也要提倡合作、提倡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美德。团结协作、顾全大局意识已成为现代社会成员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之一。我们常说的“团队精神”,首先要求每一个成员有协作意识、大局意识,这也成为一个球队、一个企业、一个团体制胜的重要法宝之一。现代社会,每个人的思想与活动,都有相对的独立性,又都与全局相关联,如果一个人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不肯与他人合作,势必会影响团队的战斗力和整体形象。团结就是力量,大家目标一致、以事业为重,工作为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紧密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和谐发展的大好局面。

社会各项事业科学发展,追求经济文化的有序和谐,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上为我们民族和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也是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宝贵思想资源,淄博市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了丰富的和谐价值,我们要高度重视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容易打动人、感染人的特点,在努力保护的前提下,使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更现实的作用。

[1]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J].吉林政报,2006,(12).

[2] 王海鹰.山东公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EB/OL].http://www.zjol.com.cn.2006-11-27.

[3] 霍晓蕙.淄博公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N].齐鲁晚报,2006-06-28.

[4] 刘姝.关注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J].阵地与熔炉,2007,(1).

[5] 韩基灿.浅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特点及其意义[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6] 邵龙宝,立晓菲.儒家伦理与公民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淄博淄博市文化遗产
《欢庆》
淄博市大力推进交互式在线教学系统应用
千年瓷都演绎淄博陶瓷之美
与文化遗产相遇
山东省淄博市鹏翼美术教育作品展示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文雅清虚 淄博文石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关于淄博窑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