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2010-04-12 18:20
关键词:文化研究

刘 德 龙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山东济南250004)

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各省之间、各市县之间你追我赶比速度,比效益。那么,我们评价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好不好、快不快,主要看什么?是不是应该这样看:昨天,主要看经济指标:看一个地方投了多少资,上了多少项目,打造了多少名牌,创造了多少财税收入;今天,主要看环境生态:看一个地方的城市建设好不好,生态怎么样,社会安定不安定;明天我们看什么呢?应该主要看社会文化:看一个地方对文化重视不重视,文化底蕴深厚不深厚。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文化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甚至起着最终决定作用。近些年,挖掘、研究、弘扬、开发利用地域文化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已经成为各个地区提升当地文化品位,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同时提高当地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区域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措施。

一、充分认识地域文化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任何地域文化的最大特点都是它的地域性。地域文化主要是在地域内自然地理条件下形成的。某个民族、某个人类群体生存地的物产资源、经济状况、历史遭遇、气候情况等决定着当地的文化特点。地域文化受古今行政区划的影响,更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常言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一方百姓创造一方文化。水土因素、自然环境状况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更具决定性。例如江南水乡产生的是“采茶调”、“二泉映月”,到西北高原就是“黄土高坡”、“走西口”。人们往往用一段知名度很高的顺口溜来表述陕西的地域文化: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齐吼秦腔,来一碗燃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秦腔是陕西地域文化的代表性文化符号。但是到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等地,家喻户晓、传唱最多的就是昆曲、越剧、沪剧、黄梅戏。从地方戏产生的源流来说,昆曲、越剧、黄梅戏只能诞生在江南水乡,而秦腔、“花儿”只能发源于陕西、甘肃、青海等地。再比方说在两湖地区流行的是“洪湖水浪打浪”,到西藏、青海就唱“青藏高原”这样的歌曲,而到新疆,代表性的歌曲是“达坂城的姑娘”,腾格尔演唱的“天堂”则只能产生在大草原……因为,这都是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和既有的物质文化条件所决定的。

各个地区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极具亮点、极富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地方的越具有全国性。无论是联合国还是我们国家评审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地域特色非常鲜明的东西。

(一)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来看,地域文化是源流,是载体,是支撑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体多元,一元多体。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体的,一体中又包含多元。这个多元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各地的地域文化。用江河源流来比喻,从上游来说,各地的地域文化是一条条小溪小河,汇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条大江河;往下游看,这条大江河也会分出很多支流,这些支流就是各地的地域文化,而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个必不可少的载体。中华文化传承五千年,主要体现在各地的地域文化上。

(二)对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地域文化是窗口,是名片,是动力,也是目标

人们常说:入乡问俗,入乡随俗。我们要到一个陌生地方去,首先需要了解当地的人文地理情况,否则心中没有底数,去投资恐怕就下不了决心,甚至去开会、去旅游都会犹豫不决。所以说,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窗口,外界要了解一个地方,首先的和主要的方式是通过这个窗口来观察。这就像社交中生人见面互送名片一样,地域文化就是一个地方的名片。地域文化对经济发展还是一个重要动力,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必须跟上来,经济要文化化,文化要经济化。没有经济的文化是贫困的文化,没有文化的经济是愚昧的经济、缺乏品位的经济,也是难以提升的经济。文化品位不提升,经济的质量和水平也很难再上一层楼。同时,地域文化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应有的重要目标。文化建设也好,精神文明建设也好,不仅仅是手段,应该都有它自身的目的性。社会的发展应当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伴随着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地域文化研究的逐步深入,地域文化的经济功能逐步显现。地域文化不仅能为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而且通过与地域经济的相互融合,形成文化经济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成为地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增强经济竞争力的基础因素。随着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生产和消费逐步由物质形态向文化观念形态转移,经济产品的使用价值逐步从实用化向艺术化、审美化方向发展,企业竞争从产品质量的竞争上升为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力的竞争,文化附加值逐步成为经济活动中的决定因素。富有浓郁地域文化气息的经济品牌,以“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形式进行的经济活动,以及注意利用优秀地域文化加强文化建设的企业更容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随着文化生产和创造向商品化、产业化方向转变,以文化资源开发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开始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成为地域经济的重要支柱。许多地域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通过卓有成效的地域文化研究和媒体宣传,使区域内不少鲜为人知的历史名胜、地方风物,重大事件的遗址,名人活动场所等,成为观光名胜和经济发展的先头兵和突破口,取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三)从应对全球化挑战,保持我们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来认识,地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步伐日趋加快的形势下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只有切实保留和延续各地域文化自身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色,才能保障整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坚守阵地,增强生机,不被西方文化蚕食甚至吞并。

二、当前地域文化研究的主要特点

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多样化绽放,是塑造、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中华主流文化对于地域文化具有导向、凝聚和规范作用,促其融合扩展、认同主流和趋同一体;地域文化则以自身的个性风格与特殊内容,给主流文化传统不断提供丰富的能量与养料。这种双向互动与相辅相成是中华文化及其民族精神多元互补、综合创新的本质体现,也是中华文化及其民族精神薪火相传、永续常新的内驱力所在。深化地域文化研究对于传承文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地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地域文化研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地域文化研究被纳入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轨道,形成了全国性地域文化研究热

从地域文化形成之日起,地域文化研究饱受政治环境、战乱等因素影响,曲折起伏,持续不断。尽管研究大多仅限于典籍的搜集整理层面,但也起到了传承、发展地域文化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思想领域拨乱反正,地域文化研究热从最初的文史研究起步,波及地域文化、人文地理,吸引了众多目光的关注和学术界的积极参与。伴随着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地域文化的挖掘、研究和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各地领导、经济部门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当前地域文化研究最典型的特征,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背景下,立足不同地域文化的个性特质,从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文学、宗教等角度,采用跨学科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地域文化的起源、发展、完善过程,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不同层面发掘、整理有代表性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在传承文明、延续历史的同时,利用文化特有的教化功能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与以往相比,当前地域文化研究在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以及研究的参与面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改进。

(二)当前地域文化研究层面逐步由物质形态的文化延伸至非物质形态的精神文化层面

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首先表现为人类文明历史的物质形态,无论是史前文化还是有文字记载后的文化,最初都是以物质形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地域文化研究的成果大都集中在物质层面。随着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最初的表层文化必然要向深层的精神文化形态延伸扩展。地域文化研究,除了对各时期的地域文化现象逐一考察外,还要对地域性的精神文化特征作理性的认识与探讨。西方兴起文化地理学时,也是先侧重物质文化领域的研究,到上世纪40年代后才逐步扩展到非物质文化领域的精神文化方面,包括语言文化、宗教文化、风俗民情等。我国当代地域文化研究也顺应了这种世界性的趋势,逐步从纯物质形态的考证转向意识形态上的精神文化研究,着重探讨地域文化名人之所以出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深入研究地域特征明显的学术流派的主要思想和成就,全方位探索地方文学、方志、风俗、民间艺术等地域文化现象。这些反思与探索,对深入探讨地域文化的内驱力,阐释地域文化的主要流派,加深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近几年对精神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探讨更是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表明:精神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可分为直接、间接两种。直接作用即精神文化直接为人们的经济行动提供原动力,使人们萌生行动的欲望与决心,并排除影响行动的心理障碍。间接作用则首先以创新精神造成体制创新的先发优势,然后间接带动经济发展。浙江经济后来居上就是精神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经典范例。浙江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敢于向命运挑战;重商传统使其比较容易接受市场经济的新事物,因而能在改革开放的环境里如鱼得水;勇于创新的品格使浙江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中,不断突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条条框框,成为体制创新“多发区”;讲求实效的思维习惯,使浙江人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不重名分,不搞争论,大胆变通,全力发展。对这些“精神变物质”现象的深入研究和生动概括,有力拓展了地域文化研究的层次和领域,明显增强了地域文化研究的时代感和实用性。

(三)当前地域文化研究在地域文化典籍和遗存的搜集、整理、保护、展示及濒危文化的抢救等方面有很大进展

就历史悠久、饱经沧桑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地域文化来说,弥足珍贵的是其特有的“古朴与苍凉”。在历史遗留下的痕迹正越来越快地从地球上消失的今天,谁能卓有远见地将其多保留一点,将在未来赢得人类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已成为广大地域文化研究工作者和社会有识之士的共识。基于此,地域文化典籍和遗存的搜集、整理、保护、展示及濒危文化的抢救工作得到了明显加强。诸如中原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闽文化、赣文化、蜀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岭南文化等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近年来在古籍整理和研究、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研究、通史研究、断代史研究、文化艺术研究、民风民俗研究及地域文化综合性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同时一大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的考古发现,为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有识之士的多方奔走疾呼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地域文化资源的损毁、遗失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各地广泛采取了实物收藏、文字音像记录、保护和培养地方特色文化创造者和传承者等多种形式,保护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对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进行地毯式普查及对濒危文化实施抢救工程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与文化资源开发相配套,博物馆、民俗馆以及各种形式的主题场馆大量兴建,一方面为保护、展示地域文化提供了物质保障;另一方面也成为进行爱故土、爱家乡、爱祖国教育,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向心力的有效载体。

(四)当前在地域文化的研究力量、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方面还有许多不足

在研究力量方面,主要表现为“三个缺乏”:社科联系统、社科院系统、地方志系统、院校系统及民间力量等地域文化研究机构布局分散且有不同程度的重叠,缺乏统筹考虑和统一调度;学术队伍建设乏力,缺乏专业研究人员特别是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地域文化研究受重视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缺乏合理的资金投入和社会力量支持。

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够”:一是整合性研究不够。不少地方的研究工作处于相对封闭、孤立的状态,缺乏长远眼光和整体规划,急功近利思想浓厚。不少地方热衷于争历史名人、争文化源头,热衷于区分地域文化间的“我早你晚”、“我主你次”,“人人都说家乡好”,孤芳自赏甚至相互贬低,地域文化间的互动、交融研究明显滞后。二是比较研究不够。缺乏地域文化之间、同一地域文化的不同学术流派之间、同一学术流派的不同观点之间的横向和纵向、整体和个体的比较研究,不利于在更广阔的空间和更长的时间跨度内准确认识和把握地域文化的本质和内涵。三是科学扬弃不够。有两种倾向必须引起注意。第一种倾向,不是在肯定地域文化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充满“温情与敬意”地研究地域文化,而是采取孤立、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的方式,过分夸大地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把传统地域文化看成“封建社会的保护神”,心存疑虑和戒心,这必然导致历史虚无主义。另一种倾向则更为普遍。在近些年思想政治氛围相对宽松,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多元化发展的环境中,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继承出现了单纯功利性利用等偏差,甚至严重存在不加分析批判地兼收并蓄的倾向,很少考虑传统文化糟粕的腐蚀和危害作用,致使鱼目混珠、泥沙俱下。

研究力量和研究方法上的问题和不足直接导致研究成果的“三多三少”:低水平的重复性研究成果多,高质量的精品力作少;资料整理型和粗浅评述型的成果多,有一定思想深度且形成体系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少;就文化研究文化,就资料考证资料的成果多,从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角度研究地域文化,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研究成果少。深化地域文化研究仍然任重道远。

三、研究、开发、利用地域文化,应当破除狭隘僵化的观念,坚持科学理性的方法和经世致用的原则

(一)地域文化的研究必须互补互促,互相借鉴

各个地方在进行地域文化挖掘研究和开发利用中,比较研究应成为自觉选择。地域文化之间必须互相学习借鉴、互相促进、互相弥补,而不应当去争“我早你晚”、“我主流你支流”、“我核心你边缘”。不否认有些地域文化确实发源早一些,内涵深一些,影响大一些。但是不能用某一处或某几处地域文化来取代各地的地域文化,而且想取代也无法完全取代。各自赞美家乡无可厚非,不说自己的家乡好,怎么宣传这个地方的优势?怎么招商引资?怎么吸引游客?怎么推动当地的发展?但是在赞美自己家乡好的同时,也不要否认别人的家乡好。既要美己之美,还要美人之美。不管地域文化发源早、晚,最后是否成为传统文化主流,实际上地域文化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都各有它的优势、缺憾。我们在研究、开发地域文化时,应该取长补短,正确对待其他地域文化。

(二)研究地域文化不能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也不能搞小循环、圈内循环,更不能孤芳自赏、抱残守缺

研究地域文化应该为现实服务,为当地以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论述中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社会科学要“以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主攻方向”。研究地域文化当然也要遵循这个指导思想,坚持古为今用,为现实社会生活服务,以推动本地乃至全国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发展为出发点。如果离开了这一条,就不可能受到党政领导重视,不可能得到社会各界支持。如果只是圈内循环,光是孤芳自赏,甚至抱残守缺,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地域文化研究就很难出经世致用的成果。

(三)必须坚持科学对待、正确区分地域文化的方针原则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应该说是个老生常谈的命题。五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就讲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对这些中华文化遗产,我们要认真研究,正确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这尽管是“老生常谈”,但是直到今天仍然有重申的必要。尤其对于传统文化、对于地域文化,都应该坚持以这样的原则来对待。近几年在某些地方的地域文化研究和宣传中,自觉不自觉地把地域文化中所有东西不分精华与糟粕,不管先进与落后,一股脑地全盘继承。对于这种倾向,必须认真、切实、及时地纠正。在挖掘研究、宣传利用地域文化过程中,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继承。要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猜你喜欢
文化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谁远谁近?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