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银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个性化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设计理念与实践
——三峡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案例分析
王秀银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制定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的新要求。本文以三峡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为研究案例,运用Krashen和Swain的输入输出理论,结合学生问卷调查,从微观层面探讨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教学模式设计,以及怎样发挥其优势,同时提出在不同课型上如何贯彻新的大纲,真正体现个性化学习。
克拉申; 输入理论;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个性化
个性化大学英语教学大纲(curriculum)的设计。
如何贯彻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在学校层面就是“要制定‘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新教学模式要朝‘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王守仁,2010)。所谓‘个性化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按照2007年修订后的《课程要求》的提法,就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的科学、系统的、指导本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大纲。换句话说,个性化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制定不仅要根据《课程要求》中提出的教学理念、还要与本校办学定位和大学英语教学条件相一致。三峡大学作为“二本”综合类教学研究型高校,其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网络为工具,加强过程管理,注重实际效果,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应该说是符合“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现代教育思想的教改理念。其个性化主要体现在“分级、分模块、大小班结合组织教学活动”,“加大形成性评估”,及引入“网络教学与辅导”等新的教学模式方面。
个性化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设计还应该遵守现代语言教学大纲设计原则。按照Breen(1987)的观点,大纲的理论基础、核心能力、教学内容及教学顺序等四方面是大纲设计的关键。在英语中,教学大纲有curriculum和syllabus之分,前者常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的总和,是教学的总体规划,这一规划中可能还包括具体的课程或课程群。而后者则常指属于具体课程的教学大纲,它的主要成分应为课程的教学内容(王海啸,2004)。本文将根据外语教学理论和三峡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案例的实际,从微观层面探讨基于学校的
作为65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学校之一,三峡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远期目标定位于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个性化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个性化新大纲”)指导下,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加强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为大学生下一阶段的双语教学、考研和就业打下扎实的英语基础。
1.大小班结合分模块教学模式
本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最早从三峡大学2004级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开始。实验周期为2年,即大学英语基础阶段。教学环境为多媒体教室和接入互联网的英语语言教学示范中心,即拥有一千个座位的自主学习中心。教学资源为《新时代交互英语》、《新理念大学英语》和《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以及“新视野大学英语网上教学系统”。辅助教材为多种视听光盘和磁带。在学分制和学生自主选择教师的前提下,该大小班结合分模块教学模式中,大班设计为每班72人,小班设计为36人一班。大班为读写译模块,以讲解课文为主在多媒体教室教学;小班为听说模块,侧重听力、口语训练及课后练习,分别在小型多媒体教室和英语语言教学示范中心上课。
在能力培养和教学内容安排方面,原则上在1-2级小班教学中,听说模块教学内容安排以说为主,听为辅;3-4级教学中,听说模块教学内容安排以听为主,说为辅。听说课间周在语言学习中心和多媒体小教室分别授课。大班上读写译课,原则上在1-2级教学中,读写译模块教学内容安排应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为培养学生的篇章写作能力打基础;3-4级教学中,读写译模块教学内容安排应大力发展学生的篇章写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体教学安排体现“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的原则。大学英语必修阶段课程总学分为16。总学时为512,其中课内讲授学时为256,机上自学学时256学时。课内学时跨度为四个学期,每学期64学时,其中听说32学时(含在语言学习中心网络教学16学时),读写译32学时。提高阶段的5级、6级自选模块课程中各课程均为32学时。提高阶段的选修课一般分综合技能模块、应用技能模块和文化素质模块,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选修英语双学位模块。多模块选修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2.大班教学与Krashen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
大小班结合的分模块教学模式及教学课时安排,不仅尝试了计算机网络进入外语教学领域,更是krashen输入假设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次实践。外语核心能力常指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按照语言习得的分类:“听”、“读”属于语言输入(input),而“说”、“写”属于语言输出(output)。外语学习就是要培养学习者创造性地、有目的的外语输出能力,而“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功能”(Rod Ellis:1994)。在输入的量和输入的方式方面,Krashen(1985)认为:外语习得只有通过大量的、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才能完成。具体地讲输入语应稍微高于学生现有外语水平。他强调学习者通过大量接触实际的语言材料,经过内化吸收,变成自己的语言知识和能力,并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输出。因此,语言环境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新教学模式中的大班教学肩负着提供高效的、高质量的、足够的和可理解的输入语。利用网络和自主学习中心教学的小班也能提供大信息量的、真实的外语输入。新的教学模式改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到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自主学习方向发展。
3.小班课堂教学与Swain的强制性输出(pushed output)
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缺少足够的输出训练,导致学生学习了十余年英语仍然是“哑巴”。应试教育强调语法结构的分析,也忽视学生口语的操练。而大小班结合的新教学模式强调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大学英语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对学生外语的口头、笔头复用能力的培养上来。按照新教学大纲设计,小班课堂教学主要解决语言输出训练。Swain认为语言输出过程中,“只有强制性的输出(pushed output)才能有助于语言习得”(Swain:1985)。学习者需要一些能使用语言素材的有意义的机会,来完整地掌握语法能力。小班课教学,学生人数限制在36人左右,有利于开展一些“强制性”的输出活动。所谓强制性的活动,是指一些情景会话、模仿、背诵等。此时,小班课教师的职责是组织与督导。小班课教学要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训练。以学生为中心的必然结果就是更加强调个性化学习。
1.网络教学与个性化学习
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徐锦芬,2007)。个性化学习理论认为:每个正常的孩子都是天生的成功者,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与优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包括自主管理和自我训练。Nunan(1996)也认为:“教学时间、内容、方法,及评价方式等主要决定由学习者作出。这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与其他课程最重要的区别。”新大纲在如何利用网络教学帮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和自我训练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该项教学大纲规定:网络教学与辅导是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网络教学分为课内教学与课外监管两种形式。无论是听说课程教学还是读写译课程教学都必须与网络学习监管与辅导紧密结合。听说课程和读写译课程教师每周都须在网络上布置学生的网络学习内容,(包括指定内容和自选内容,原则上为教材内容的1-2倍),督促、检查、批改、记录并反馈学生的网络自学情况,根据教学需要上传各种教学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课外监控教学活动。网络资源为部分课堂教学吃不饱的学生提供了选择,能满足其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在母语包围之中学习外语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外语的语言环境和条件,提供大量的合适的外语学习语料,补充讲解必要的外语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为保证教学效果,大班教学要求学生使用网络和自主学习资源预习课文。在七十多人的大班,要求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保证“立体式”语言输入。为此,选用了教育部推荐立体式大学外语教材。该教材除了提供传统的书面读写教材外,还同步提供光盘(CD-ROM)与网络课程(Online Course),这样课堂教学内容大大拓宽,通过自主学习中心和多媒体教室的因特网延伸,连接到多元化的信息系统。把传统的第一课堂与课后学生能上网“自主学习”结合起来。实现由教师现场指导的实时同步学习,转变到在教学计划指导下的非实时自学。同时,多媒体英语教学能使课堂生动形象。实践证明,大班课堂教学信息量大量增加,较好地保证了“输入假设”中提倡的高效、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
2.个性化的形成性评估
“形成性评估特别有利于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有效监控,在实施计算机和课堂的教学模式中尤为重要”(《课程要求》,2007)。依照评价学生的英语综合实用能力和注重学习过程的原则,三峡大学新大纲加强大学英语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的比重,注重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测定,分级别分模块组织考试,全面检验和评估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形成性评估占学期总评成绩的50%,而终结性评估占学期总评成绩50%。这样任课教师对学生总成绩的评定的发言权大大加强,有利于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有效监控。
3.个性化的指导策略
除了教学手段的差异外,大小班任课教师的指导策略应有明显区别。大班课重点解决以课文为中心的(Text-based)语言输入问题。教师适当将网络资源引入课堂作为补充和调剂,营造一种立体的输入氛围,帮助学生最大限量的积累语言材料和引导学生用英语思维,从篇章结构入手,提高输入效率和质量。为了解决大班多媒体教学中师生交流机会少的不利因素,小班课这种以任务为主导(Task-based)的教学,应侧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操练大班课上的句型、词汇。注意情感教学和个别化学习的指导。此时,小班教师是各项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组织者。在教学内容处理方面,小班课教学是大班教学内容的延伸和强化。
大小班课堂上的输入和输出不能绝对地分开。实践证明,小班课上也有输入,大班课上同样需要输出。为了避免大小班教学脱节,必须强调集体备课,同时研究教学对象,这样可以克服教师教学中的主观性、随意性和经验性。
1.学生问卷调查
经过三年的教改实践,在二年级下学期,三峡大学组织了大范围的问卷调查和师生座谈。在全体2007级学生中共收到有效问卷2057份。问卷调查分为分级教学、大小班教学和学习方法调查3部分共38题,绝大部分为多项选择。关于分级教学和大小班教学,百分之七十的学生赞同或认可。多数学生支持这项教学改革,是因为学生在适合自己英语水平的级别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有充分的时间训练听说读写等综合技能。通过课堂表现来评估学生的输出能力,口语表达的积极性得到较大提高。目前的实践结果比较令人满意,学生参加CET-4的成绩及优秀率也大幅度的提高。学生们认为,新模式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其中包括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以及对学习顺序、学习方式、甚至学习时间的选择。这就为个性化的学习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和形成性评估改革实践方面,经过几个周期的实践,目前明确表示喜欢的学生约占三分之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受调查的学生认为,与传统的课型比较,由于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授课更有条理,也更系统。在小班课上教师与学生易沟通,气氛活跃,能训练听力和口语。基本上体现了Krashen输入假说和输出假说中语言习得模式。对比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目前实行的大班多媒体读写教学+小班听说教学+自主学习中心自主学习+第二课堂(外语村)活动,绝大部分的学生更喜欢后者。
2.新教学模式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学生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是大小班教学内容的衔接不够好。内容上没有对大班教学起到延伸和强化作用。经分析认为,首先是新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观念上的冲突。部分小班课教师仅停留在小班模式、大班方法的基础上。或者说,在处理输入和输出的关系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明确,确保在能力培养方面做到输入与输出平衡。
在三级和四级的教学过程中,能力培养与四级考试等应试教学有一定的矛盾。学生课内参加口语训练的积极性受到较大影响。主要原因是目前口语未能纳入四级考试的内容。如果学校以追求考试高通过率为教学目标,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将削弱新大纲所应有的主导地位。建议切实改革考试制度,加大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察,即听、说、读、写、译全面考察。
此外,新的教学模式还未很好解决“通用英语”与学生专业英语的衔接问题,而专业英语恰恰是“个性化”学习的重要内容。要解决这一问题,有待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探索。
第二语言习得中关于输入和输出的理论对大小班结合的个性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在两个周期的教改实践中,师生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实践这种理论。在缺少英语交际环境的情况下,大班教学中高强度、大量的外语输入和小班课中“强制性”外语输出能较好解决学习者在课堂教学中的综合能力培养。至于输入和输出的关系,以及学习者对输入语言知识的内化过程,或许在部分师生还存有争论,主要反映在大小班教学内容的衔接和小班课的功能定位方面。但是从学生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方面来看,教学效果是非常显著的。经过实践证明,新大纲的设计以现代应用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理论为基础,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我训练得到具体体现。当然,这一教学模式仍需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
[1] Breen M P.Contemporary Paradigms in Syllabus Design[J].Language Teaching,1987(20).
[2] 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3] Krashen S 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4] Nunun D.Learner strategy training in the classroom:an action research[J].TESOL Journal 6.1996.
[5] Swain M.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M].in Gass and Madden(eds),1985.
[6] 王守仁.全面、准确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外语,2010(2).
[7]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7.
[8] 徐锦芬.大学外语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9] 王海啸.个性化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设计中的需求与条件分[J].中国外语,2004(1).
H 319.2
A
1672-6219(2010)增刊-0192-03
2010-10-11
王秀银(1963-),男,湖北松滋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美国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