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中自然观和宗教观的互动

2010-04-11 16:38:37丰国林
关键词:桑提亚哥老人与海

丰国林

(河南师范大学外语部,河南新乡453007)

《老人与海》中自然观和宗教观的互动

丰国林

(河南师范大学外语部,河南新乡453007)

海明威在小说《老人与海》中通过把他的宗教观和自然观有机地结合起来,来阐发他的哲学主题。这篇小说对神话原型中的受难和追寻母题进行借用和改写,和作者的自然观相融合,生动地反映了作者对人类、自然、上帝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的认识。

《老人与海》;海明威;自然观;宗教观;互动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一部杰作。它使海明威在小说的主题、语言风格、叙事方法以及哲学观点方面登上了文学艺术的顶峰。许多评论文章和学者都把海明威看成是反生态主义的作家之一,认为其作品反映了对环境的蔑视和人类中心论的思想。笔者不敢苟同,本文拟从宗教和自然互动这个新的角度探讨这部小说“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冰山的7/8部分”,以及和作者宗教观相融合的自然观的表露。宗教母题的再现给予作品一种崇高的悲壮色彩,表明人在与自然较量中的不可逃脱的命运。暗示人既不是自然的主宰,也不是自然的奴仆,而是自然的朋友、兄弟、亲人,自然和人同是上帝。

一、人与自然主题

《老人与海》一直隐晦地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哲学命题。海明威的一生和大自然有着不解之缘,作品也大都涉及自然的命题。他不惜篇幅和笔墨极力赞美自然的生机活力,雄伟壮丽,尽显自然的崇高美;而这种美和人的崇高美——人的道德和精神力量前呼后应,融为一体。

海明威的自然观渗透着作者的矛盾意识:与自然抗争中人的乐观精神和无法改变的悲剧结局。人类想征服自然,同时又敬重自然。在洪瀚的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但人又是强有力的——人凭借着智慧和意志,改造着自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桑提亚哥的形象最好地阐释了在大自然面前,人的能力、耐力和意志所能发挥的极限。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老渔夫的失败并没有掩盖他在压力下的优雅风度。这正是桑提亚哥捕捉马林鱼的哲学意味。桑提亚哥的刚毅顽强和大马林鱼的坚韧不屈相互衬托。这个年老体衰的渔夫孤独地发挥着人类的精神武器——意志、骄傲和勇气,战胜大自然中的强者,硬汉精神才得到升华。回归自然的倾向一直是美国文学的一大主题。海明威主张回归自然,以反抗文明社会的虚无、颓废和无意义,寻找生命的本真,因此这种回归是积极的、主动的,海明威回归自然的思想代表着现代主义回归自然的倾向[1]。这种倾向在《老人与海》中达到了最高层次:人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老人与海》体现出了作者的深层生态学思想和对人类中心论的反思,标志着海明威自然观的成熟。

大海是大自然的杰作。老人对海的热爱象征人和大海的合二为一。老人把大海看成任性的或仁慈的女性,充满魅力和神秘。大海及海里的一切生物,都是他的兄弟、朋友。尽管他孤身一人,但他并不孤独。老人的大海情结又是矛盾的:老人依赖大海而生存,但同时又不能不冒犯她。老人之所以受到大海的报复是因为他驶入远离海岸的深海去捕获“尊贵”的马林鱼而惹怒了大海。作为上帝的造物,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海洋人类无法生存,正如捕不到鱼老人就不能生存一样。没有人类大海也就失去了灵性,人类也是大海的保护者。

马林鱼是大自然力和美的象征。老人一直称呼他要捕杀的大马林鱼为兄弟,当大马林鱼沉着冷静地拖着老人在海中漂流的时候,老人赞叹它的出色、奇特、高尚和强大的力量,怜悯它作为鱼的命运,忏悔自己作渔夫的选择,并且嘲讽自己作为聪明的人类,对鱼所作的欺骗和诡计。他虽然替这条没有东西吃的鱼伤心,但是他杀死这条鱼的决心绝对没有减弱。老人对待鱼的心态是矛盾的。老人崇尚强者,并且把能够战胜强者作为自己的骄傲和自豪。大鱼和老人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相通的。大马林鱼是另一个桑提亚哥,而桑提亚哥是另一个海明威。他们通过共同的忍耐和高贵的品质证实了对方,唤起了对方身上的崇高和尊严。对渔民来说,捕到这么一条大鱼是一种光荣。大鱼似乎也披上了崇高的光彩,显现出一种不可超越的神性,正如老人一样。

二、宗教主题

神话-原型批评(简称原型批评或神话批评)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所创,着重考察文学作品中的宗教、仪式、巫术、神话和心理等因素,研究文学叙事中的神话思维和人类集体无意识,探索文学现象与古代神话、仪式以及原型之间的密切联系[2]。神话是文学的结构因素,文学是“移位”的神话,神的诞生、历险、胜利、受难、死亡乃至复活,包含了文学的一切故事。它以人物、情节、场景、意象、主题等多种形态,在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作品中通过象征、象征群的方式反复呈现[3]。表面故事里的重要事件、人物描写和对白,与故事下面的神话或模式在细节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关联,使作品呈现出具有特殊的反讽、寓意性的双重对应结构。作者在小说中写了类似圣经中的人和事,并不是让书中人物简单地模仿基督,而是为了说明:现代人可以把基督教的精神与自己的经历结合起来,从而创造一种新的“人类的宗教”[4]。作品主题具有多重指涉性,充满宗教色彩和寓意,成为探讨整个人类命运的寓言。

(一)受难原型

圣经中各种形象的暗示充实和丰富了作品的内容。老人的名字桑提亚哥在西班牙语中指宗教倡导者和殉难者;老人被称为“最好的渔夫”,与多次称为“渔夫”的耶稣不谋而合。海明威对圣经的引用不是只注重字面意义,还挖掘更高深的内在隐喻。在圣经中,“手”往往与“力量”相关联。在《老人与海》中,手的意象反复出现。手就是老人全部力量、意志和尊严的体现。老人害怕力量的丧失,呼唤它的复原,老人吃生鱼似乎并不是为了享受美食,而是为了能让自己更有耐力,来完成这桩大事。这些受难、忍受痛苦的细节暗示老人的人神合一的双重身份。

桑提亚哥所处的环境类似于耶稣教义所宣扬的人类要忍受苦难的生活环境。老人在捕鱼的过程中吃着难以下咽的生鱼,还要忍受黑夜、寒冷、孤独和身体的疼痛,这是一个磨砺人性的过程。在故事末尾,老人睡在他的茅棚里,双臂伸展,形成十字架姿态。其苦行僧般的痛苦和坚韧不拔简直就是基督受难的再现,体现了一个接受生命和死亡意义的英雄。基督通过受难而升天,灵魂得以升华,老人则希望自己也能通过艰苦的捕鱼而找回人的尊严。基督拯救人类经受苦难,老人为了尊严经受痛苦。作为肉体人身,基督并不情愿受难,但作为上帝之子,他心甘情愿被钉在十字架上。老人同样情愿忍受痛苦与死亡。宗教信仰在人们遭遇困境时给人以精神上的支持和动力,老人与大鱼相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自强意识构成了一种悲剧美,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崇高。

(二)追寻原型

尤利西斯的故事是西方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追寻原型。这一男人离家的母题逐渐演变为对灵魂归宿和对真理与人生真谛的探求以及迷茫无助的现代人对精神家园的寻求。老人到大海深处去寻找新的生存价值,他的追寻之旅充分展示了现代人在寻找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艰辛和痛苦。与荣归故里的尤利西斯不同,老人回家时带回的仅仅是大鱼的骨架——失败的象征,但老人却以精神的胜利完成了自我价值追寻之旅,给神话注入了悲剧的内涵以及对失败意义的颠覆。

《老人与海》的叙述模式,从互文性角度也体现了摩西出埃及的神话原型。人们对现实不满,本能的反映就是离家踏上追寻之旅,去寻找新的机会和自由。人们总是在不停的尝试和改变中给自己定位,以求得最终的心理平衡。摩西并非生来伟大,在上帝神诏之前不过是个牧羊人,当他把埃及人的命运和自己的使命纳入同一价值体系时,漂泊的过程变得富有意义。《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在捕鱼的过程中仿佛和上帝融为一体,具有上帝的意志和决心,产生拯救自己命运、挽回自我尊严的强烈愿望。当他开始重新思索生命的意义与自身的价值时,他又重获新生。

三、自然观和宗教观的互动

桑提亚哥的海上打渔之旅充满了生命和死亡的隐喻,既讴歌了生命的顽强,也见证了死亡的崇高,即展示了自然的魅力,又彰显了自然的狂野,宗教的形象、精神渗透在对老人和自然的描述中。老人和大海、大马林鱼都闪耀着神性的光环,超越了人的世俗性和动物单纯的兽性。海明威用人性和神性、兽性和神性的相互渗透来表达他的英雄主义情结和对顽强生命力的赞美,用对神的虔诚表达对人和自然的意志力的推崇和对崇高精神的敬意,从深层关系上揭示了这种人与神的关系恰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投射。神在冥冥之中维护着人和自然的平衡,协调着二者的关系。神让老人体会到了征服自然的快感,也让他品尝到了被自然征服的苦涩。老人与海在“孤独搏斗中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和谐之美。”[5]神以正义与公正为准绳衡量人的行为,如果人的行为不合尺度,神则要假自然之手降灾于人。《奥德赛》和《老人与海》中,海神对奥德修斯和老人的报复构成磨难重重的根源,与其说奥德修斯和老人“征服”了自然,不如说他们被自然不断地“捉弄”,因为出海被认为“违反人性”。

小说中的老人到大海深处去寻找新的生存价值所体现的回归自然的主题和神话中的追寻原型不谋而合,体现了荷马史诗的乐观进取、不屈不挠、以“征服”为特色的海洋文明精神。人回归自然,把自己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接受着自然的熏陶和启示,承受着自然对人类的最原始的种种挑战和考验,磨砺自己的意志,仿佛通过和自然的较量和对话达到神谕的境界。神话英雄尤利西斯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成功而返。而老人则是一个“失败的成功者”或“成功的失败者”。他的成功在于战胜了自我,证明了自我价值,体现了做人的尊严,自己成为自己的上帝;他的失败在于人类强烈的自尊心,从而忽视了自然的威力,使自然受到伤害而受到上帝的惩罚。夏娃外出十八个月之后回来时只剩下一条腿,而老人归来时也是劳而无获,且身心受伤,疲惫不堪。这种具有后现代色彩的“互文反讽”寓意深刻,表明人类不能仅仅凭借个人的力量对抗大自然,自然是人类的朋友,有着崇高美好的一面,是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的一面镜子,破坏自然的行为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在海明威的许多小说中,凡是曾经离家外出的人都无法逃脱身心俱焚的命运。在《老人与海》中,作者抒发了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思想的宗教观和自然观,更重“神”“人”“自然”合一。世界就是上帝,人就是上帝,自然就是上帝。在上帝里产生人,在人里产生上帝,——不但上帝在人里,而且人就是上帝的形象,在人身上展现着神性的发展[3]。

结语

《老人与海》充满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它既反映了作者的自然观,又体现了作者的宗教观,而且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人与大海的合二为一,人与大鱼的合二为一,表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宗教原型的再现通过受难原型、追寻原型表明人类伟大、崇高和复杂的一面,赋予作品一种悲剧美,暗示主人公悲剧的命运;自然的描述反衬出人类的渺小和无助、自然的高贵和神圣不可侵犯的禀性。人类从上帝那里得到启示,从自然那里得到物质,人类在对自然做出出格的事儿时,会受到上帝的冥冥中的惩罚。上帝、人类、自然在相互的影响和制约中,保持着平衡。这也正是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

[1]周山,谢东华.论海明威的生态伦理观[J].求索,2009(5).

[2]杜志卿,张燕.《秀拉》:一种神话原型的解读[J].当代外国文学,2004(2).

[3]张白春.别尔嘉耶夫论新基督教意识[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0(6).

[4]Cheney,Patrick.Hemingway and Christian Epic:The Bible in For Whom the Bell Tolls[J].Papers o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2002(21).

[5]杨理桃.老人与海:孤独博斗中的和谐[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I106.4

A

1000-2359(2010)03-0197-03

2010-03-11

猜你喜欢
桑提亚哥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节选)
推荐书目《老人与海》
都市人(2022年8期)2022-05-30 07:11:32
探析《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人物形象
浅析《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精神
《老人与海》给我带来的快乐
百岁象龟拯救物种生下800只后代欲“告老还乡”
环境与生活(2020年1期)2020-03-04 10:19:34
追求梦想,捍卫尊严——读《老人与海》有感
永不言败
《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解读
掏鸟蛋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