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六栓
(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论红色资源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契合
杨六栓
(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内在的生命之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前沿阵地,要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载体和新途径。红色资源作为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载体,其内容契合与途径探究是先决要件。红色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内在的联系和相同的价值取向,其内涵在本质上是相互契合的,在实践中,我们要通过行之有效的途径,发挥红色资源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适时性和实效性。
红色资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契合;途径探究
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前沿阵地,要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载体和新途径,发挥红色资源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适时性和实效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真正发挥其引领、整合、规范等积极效能。
作为大学生成长摇篮的高校必须充分挖掘和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和育人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其内化为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外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一)从抽象理论向内心感悟的转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内化为大学生的信仰追求,关键是要在核心价值体系和学生心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适合大学生年龄、思想状况、感悟能力的形式,使他们易于接受,把外在的理论内化为他们能理解、愿接受的意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坚定的政治信仰、无私的奉献精神、革命的英雄主义等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支柱的精神载体和以革命遗址、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为物质载体的红色资源,它们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物质的存在,更在于精神的感召,每一处红色资源遗迹都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前进道路上的奋斗精神和光辉业绩,每一段红色经典故事都铭记着一段历史,昭示着一种精神。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听革命故事、唱红色歌曲等实践途径,让大学生真切地感受那份厚重的历史感,把书本中的概括抽象的理论知识与活生生的实践场景相结合,将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结合,把对历史的深度反思和对现实的回应相结合,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主题、目标、力量源泉和基础的认识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形态向心灵感悟的转化。
(二)从价值观念向实践行为的转化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更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忠实践行者和热情参与者,实现从价值评判向实践行为的转化。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的过程,其关键是要用实际行动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的积极的价值引领作用,从而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最大程度上、最大可能地融入生活、进入社会,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要实现此目标,就必须在大学生心中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之心、敬重之情。红色资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新载体,能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悟革命前辈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体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升华自身的爱国情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从群体意识转化为群体行为,为大家所自觉遵守和奉行,从而实现由内在的价值评判转化为人们外在的自觉行为。
(三)从规范约束向榜样示范的转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现从规范约束向典型示范、榜样带动的转化非常重要。正如约翰·洛克所说,“没有什么事情像榜样这样温和而又深刻地打在人们的心里”[1]。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道德榜样的民族,红色资源作为革命先辈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记录历史的珍贵史料和超越时空感知史实的客观载体,内容丰富、直观生动、感染力强,“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个革命事件、每一种革命精神,都以不容置疑的证据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热爱祖国、依靠群众、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思想道德境界”[2],具有从多个方面冲击、强化人们价值认同、理念接受和行为效仿的功能,易于为大学生所接受,也容易在学生的心里烙下深深的印痕,促使学生不断进行价值观念的矫正,增强价值认同,养成良好习惯,逐步形成行为规范。
在新的形势下,把红色资源中的精神特质加以开发、提炼,科学地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去,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教育资源和方法论问题,“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和发展了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这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是我们治党治国的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丢不得,丢了要吃大亏”[3]。
(一)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80多年来,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领导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时期邓小平领导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二者之间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相继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是要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特别注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武装师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对坚定信仰和共同理想的坚持
在当代中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过程中,我们仍然面临各种严峻的困难和挑战,更加需要我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发扬奋斗精神不懈怠。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能够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和目标。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我们要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一主题和目标,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他们认识、理解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发展的成就,树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以及献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他们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中。
(三)共同的力量源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既深深扎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又符合时代潮流,是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思想基础,两者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源泉。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用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来激励大学生的斗志,增强他们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使他们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创新热情,不断增强他们的进取精神、开拓勇气和创新能力。
(四)共同的基础——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和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培育出来的新型道德规范。当代大学生由于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最后定型,因此在道德判断和实践行为方面往往存在着许多矛盾,甚至有出现道德失范的情况,这就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引导他们在坚持正确立场、保持纯洁本色的基础上,自觉抵制错误和腐朽观念的侵蚀,为弘扬正气、促进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三、路径探究:高校运用红色资源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过程要件
红色资源作为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载体,拓展和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高校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的科学发展提供了价值引领和方向指引,因此,高校不但要成为深入学习和牢固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行者,还要探索行之有效的途径,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
第一,把红色资源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课程理论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应创造性地对红色资源的内涵进行归纳、总结、提炼,探索和构建适时性的教育内容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以红色道路——红色文化——红色精神为主线的集物态、事件、人物、精神为一体的红色资源载体中,制定切实可行的融入课堂教学的方案,并结合“形式与政策”、“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重点安排红色资源教育的专题内容;还可以组织人员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资源辅导读物,帮助学生了解家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奋斗的历史,并从中吸取精神的力量。
第二,建设以红色资源为载体的高校德育教育基地。大学生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不仅需要理论上的陶冶,更需要实践中的体验。因此,高校要发挥红色资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作用,必须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的独特教育作用,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的内容,利用活鲜的榜样人物、生动真实的红色史实、震撼人心的红色事件等资源,使抽象理论和价值观念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外化为实际行动。
第三,把红色资源融入大学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有效载体,高校应当坚持用先进文化和红色文化引领和充实高校文化建设,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应将红色资源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可以以红色资源所承载的红色文化为主题,组织报告会、培训班、主题团会,举办征文活动、知识竞赛等;可以组织“红色社团”,引导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探索,关注时政热点,倡导先进文化,探讨党的理论、国家发展和社会现状,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可以利用重大纪念日、节假日在高校开辟红色文化讲坛、红色歌会、红色演讲、红色论坛等,从而使红色文化在大学校园中处处可见、可感、可学,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第四,将红色资源纳入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红色资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中的运用重点在于实践,优势也在于实践。在节假日(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调研红色革命史实、体验红军生活、重走红色革命道路等活动,实践活动结束后可组织征文、演讲、读书报告等比赛,实现认识上的飞跃,让学生在体验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革命老区新变化的同时,更加深刻理解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联系,促进大学生熏陶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升华思想境界。
第五,加强红色文化研究基地建设。为更好地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加强红色资源、红色文化的研究。现在许多高校都认识到这一重要性,纷纷成立了红色文化研究基地。红色文化研究基地在形成学科建设及科学研究特色的同时,可以有力地推动当地红色资源的开发,并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品位的提高。
[1]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84.
[2]李康平.红色资源开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道德与文明,2008(1).
[3]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92.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责任编辑 许 昌]
G641
A
1000-2359(2010)03-0249-03
杨六栓(1968-),河南西平人,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