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中考化学

2010-04-11 15:39:59杜建伟
化学教与学 2010年4期
关键词:新教材中考课程标准

杜建伟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莫厘中学江苏苏州215107)

新课程标准下的中考化学

杜建伟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莫厘中学江苏苏州215107)

新课程下的中考试卷是教学的谋虑,认识了试题的特点,联系好化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便有了尝试改变的理念;作为一名化学教育工作者,在新课程的熏陶下影响下更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未雨绸缪,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

新课程标准;科学探究;新教材;中考化学

苏州市中考化学试题,始终以“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课程教材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促进初中毕业生的合理分流”为指导思想,继承和发扬试题改革的成果和经验,试卷起点低,设置梯度合理,难度适中,有较好的区分度。本文仅对苏州市中考化学部分试题的特点作简单的分析,来看待﹑探讨新课程标准下的中考化学的教学模式。

一、试题特点

笔者认为“化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实验题的考查灵活多变”是历年中考化学试题的主要特点。

1.重视新增内容,呼应课程改革

苏州市从2004年秋季使用了初三化学新教材。新教材中增加了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能源、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日常生活中材料的使用和研制以及社会环境的保护(认识了世界三大环境问题)等三大方面,除此新教材还介绍了化学与人体的健康关系,增加了水的净化(知道了自来水的生产)和软水与硬水的的教学,石灰石矿产的利用和有机化学的初步知识。这些内容可增进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促进社会的进步,是当代化学教学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新增内容在2006年约占试卷分值的23%,2007年约占20%,2008年约占21%,并且在其他试题中也隐含着出现部分的新增内容,这些进一步确定了新增内容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大量具体的真实事件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去体会和意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习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增强了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对知识的考查全面

试题有一定的覆盖面,每一章都有试题,且重点知识重点考,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上做文章,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无科学性错误。纵观历年试卷,初中化学中每个主要内容都考到,而且几乎所有的知识点都涉及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在化学学习中的基本要求。如化学符号(包括微粒的名称和化学用语)的书写;再如物质化学式的书写也是平时教学中一再加以强调的,根据书写规律即能正确完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更重要的是认识书写的原理(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掌握配平方法)。但作为初中化学知识结构基础的主干知识点的地位仍很突出。例如:对于纯净物﹑混合物等物质类别的辨别与区分,虽为初中化学的难点,由于平时教学的重视和反复强调也能视为化难为易了;试卷中一直涉及了初中化学三大气体的制取原理,又考查了高于书本的内容:如2006年27(3),“保持原装置和试剂的基础上,如何操作使导管口出现气泡?”实际上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也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即再塞紧一些瓶塞即可,这也是他们能意识到的,但是就是不敢写下来的。每年的中考试题充分考查了学生的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对知识的直接运用的能力,有利于引导化学教学中克服“题海战术”和“大运动量”重复训练的倾向,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切实提高能力,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的方向发展和培养。

3.体现了化学命题的重要方向

每年的试题充分体现了化学命题的重要方向,即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方面的转化,它以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载体,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全面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例如: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关注环境问题,了解引起污染的原因并会设计治理方案;也要求学生关注摄入的食品中所富含的六大营养素(初中生物中也谈到过的,应该说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认识了);而关于微粒结构的判断﹑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这些都是与高中化学衔接比较密切的命题,深化了化学学科本身的内涵,也进一步与高中知识真正地接轨起来,从而真的是认识学习的接轨性和兴趣性的培养。

4.突出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纵观近几年苏州市中考化学试题,不难看出,实验题在试题中的权重越来越明显(几乎占总分值的30%以上,且逐年增加)。它不仅会考查实验的基本操作能力,而且如今更注重实验的应用性、科学性和探究性。例如生活中自行车的防锈就是对铁生锈的运用;常见气体的制备与性质探究的实验中注重实验细节的分析,现象的描述;框表探究试题中需要理解图表,才能运用图表去解释﹑说明和运用,同样探究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必须先去理解﹑对比实验,反思评价现象即能知道答案。这些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这种学习方式的作用。虽教无定法,但教却有思路方法,是可以捕捉的。

二﹑对今后教学的启示和建议

新课程的实施已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一名化学教育工作者,在新课程的熏陶下更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未雨绸缪,以下仅是本人面对新教材下教学的启示。

1.立足基础,回归课本

每年中考评价指要中明确规定了各章知识的权重,也在评价要点中注明各部分知识点的认知情况。中考试卷每年都有一定量的习题来自或源于课本,对课本例题或习题的类比﹑改造﹑延伸和拓展。为此回归课本,更应体现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把最重要的基本功练好,同时应注重知识的准确理解﹑熟练掌握和规范应用。理清化学知识脉络,抓住知识主干,充分重视主体知识的支撑作用。同时在第一轮复习时要以课本知识为主线索,以考试评价中覆盖的知识点作为重点,扎扎实实地把各部分知识点弄懂、弄清,为第二轮复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引导学生掌握方法﹑技巧

要研究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体现的思想和思维方法,运用于解决新的问题。“激情是生命的亮点,更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在教学中要增强师生互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激情,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应因势利导,克服盲目性﹑主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由“会”到“活”,并由“活”到“用”。设计方法帮助学生记忆知识:如化合反应的“合二为一”,分解反应的“一分为二”;电解水与电源负极相连产生的气体,通过“负氢(谐音父亲)”来帮助记忆,两气体的体积比关系由水化学式中的两原子个数比来确定;元素的化合价不仅教学生用规律来记忆,同时也介绍由离子符号的推导方法和思路,当然有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稳定结构的可深入;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更是要利用好书写的原则、步骤。同时通过分析,不断地发现规律,归纳简化,做到每堂小结,每节﹑每章的知识梳理。另外,通过精选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与此对错误率高的习题精选后讲评,纠正差错,以求落实,从而起巩固加深的作用。

3.加强实验操作训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实验操作考试试题在中考中的体现是苏州化学试卷的独特亮点。我们都知道化学学科首先是一门实验科学,作为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能力,(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培养学生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能力,(4)也应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应适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去探索新知识或解决疑难问题,许多理论知识的学习都可用实验探究法。如将二氧化碳通入滴有紫色石蕊的水中,发现紫色石蕊变成了红色,学生马上会提出疑问“到底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的呢”?是否是跟试管中的水或跟通人的二氧化碳气体有关呢?除此是否还存在其他的原因呢?通过在两支分别装有紫色石蕊试纸的试管中加入水和直接通入二氧化碳,发现两试管中均未出现变红的现象即能知道水或二氧化碳均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由此使紫色石蕊变红的肯定是两者反应生成的碳酸的缘故,通过探究也达到证明了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同时对高温煅烧石灰石产物的探究,学生也会设计类似的思路;学习了淀粉和葡萄糖的鉴定,学生会去解决淀粉水解成葡萄糖的转化率,从而达到了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让教师也真的体会了,学生的知识不是“灌”的,确实通过教师的引导,通过自己的思考“悟”的,是通过活动“生产”的。

4.在复习教学中的完善

针对课标要求,参照新教材,中考复习中不仅要巩固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并因势利导拓宽知识面,既要体现知识的拓宽,又要体现思维的拓宽,要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做文章,使知识在头脑中清晰化﹑条理化﹑更是网络化,促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个显著的提高,力争考出理想的成绩。

总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历年的苏州市中考化学试题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的能力,有利于推进化学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有着正确的导向作用,势必会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这也将会推动社会的文明化进程迈出巨大的一步。

1008-0546(2010)04-0058-02

G632.474

B

10319/j.issn.1008-0546.2010.04.022

猜你喜欢
新教材中考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辽宁教育(2022年19期)2022-11-18 07:21:44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地理教育(2022年10期)2022-09-29 09:23:56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教书育人(2020年11期)2020-11-26 06:00:34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