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视角下工业设计的通识教育探究

2010-04-11 14:17
关键词:通识工业传统

张 昆

(华侨大学美术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21)

中国设计视角下工业设计的通识教育探究

张 昆

(华侨大学美术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21)

中国工业设计已从模仿借鉴走到必须确立自身风格的阶段,中国设计这一概念近年开始在设计领域广泛流行,中国设计应借力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已成为业界共识。而饱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的工业设计教育在面对产品市场和人才市场的双重需求下,也应当通过融入通识教育以改变专业教育所带来的重技能轻思想、重实践轻理论的现状。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补充、紧密结合,才能为中国设计的早日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工业设计;中国设计;以人为本;通识教育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人力和原材料成本急速上升、贸易保护及贸易摩擦不断增加等多重不利因素出现,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的中国企业正面临着发展瓶颈。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希望寄托在与制造业密不可分的工业设计上。于是设计界逐渐摒弃早先一味仿效西风的观念,尝试突破传统设计理念,重塑中国设计形象,追求蕴涵中华传统文化的设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设计”一词便开始在设计界风靡流行。而为了适应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高校应在坚持专业教育的同时,实行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体的通识教育,为中国工业设计的成功转型奠定基础。

一、中国设计的内涵

当代中国设计应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内涵。

1.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设计的核心。工业设计是一种文化的产物,是一种物化的状态,而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正是产品气质的外在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设计文化发展的源泉,是中国设计树立个性特征的根基,是设计师的立足点。从“中国红”、“脸谱”、“水墨”这些所谓“中国元素”开始,越来越多的当代设计表露出对“中国元素”的偏好,“中国元素”的设计令人目不暇接,但细加辨别却发现,其中许多设计只是穿上了一个华丽的外衣,而其内涵却显得十分空洞。仅仅依赖中国元素并不能完整体现中国文化,“中国元素”刮起的“中国风”是浮华的,形式主义至上的设计更无法成为拯救中国设计的捷径。中国设计只有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并将其内化为产品的精神诉求,才能在强手林立的竞争中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风格。

2.中国设计关注的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追求对每个个体“人”需求的综合满足。中国设计面向的主体是中国人,其设计应以中国人的利益和角度为基本出发点,以追求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实现中国人的存在、延续和发展为最高目标。产品与消费者的关系,不是物与人的互动,而是设计师与消费者的沟通,只有充满人文关怀的产品才会让消费者对设计师的设计产生共鸣。

3.中国设计的方向是整合设计。中国设计要摆脱单一造型或包装设计为导向的设计专业模式,既要将理性的科学技术原理和感性的艺术创作情感融于一体,又要将技术美与艺术美创造性地相结合。在设计内容上,需要提供以设计整合为核心的“设计链”整体服务,将开发设计与生产、物流、销售、服务、回收等环节有机结合;在设计方法上,要注重整合设计资源,将软硬件、非物质因素等有效因素灵活应用到产品中。

二、中国工业设计的通识教育模式探讨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译为普通教育、通才教育),源于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思想,成型于美国,现盛行于欧美等地。通识教育是一种体现人文关怀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关怀“人的成长”的教育,它不仅关注学生成为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还关注“人”的理性、智慧和道德的和谐发展。通识教育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包含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体系,培养学生既拥有通识古今中外各个学科的文化底蕴,又能掌握突出的本学科、本专业知识和技能。

通识教育是当今工业设计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中国设计的需要。从工业设计教育到中国设计,最终体现的是教育对生命个体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与关爱。通识教育的融入,将是对工业设计专业教育体系的有效补充和完善。它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将学生培养为一个卓有远见、情操高尚的人;有助于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反思,促进学生将其内化为中国风格的设计思想;有助于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视野,提高整合设计能力。

(一)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创新通识教育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启动的素质教育体系为通识教育的融入奠定了基础,但是现有的素质教育课程中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不突出,教学方式也大多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参与素质教育活动时,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和功利性。因此,首先应确立传统文化在通识教育的核心地位,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继承。其次是要系统地纳入社会学、哲学、材料学、信息学等其他学科,打破校园内学科之间的壁垒,完善通识教育体系,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机整合。在课程设置时,要大胆创新通识教育体系,避免大、空、全的“一锅粥”,根据工业设计师发展的宏观要求,按权重分类型分层次设立,而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现成模式。

(二)采取灵活自主的课程计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工业设计学生的专业需求和其个性特点,需要对课程的选择和教授采用更灵活的方式。如果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那么通识教育势必如一潭死水,丧失活力。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采取分类必修型的课程计划,学生可以自由到相关学院学习所选择的课程,这样就有利于学生自我规划学习计划。同时,传统的注入式教育也很难获得学生的认可,工业设计的学生重视思辨和实践,采用案例讲解、分组讨论分析等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会更受学生们的欢迎。

(三)整合专业教学资源,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

工业设计本是综合性边缘学科,其产生与发展都是建立在各门学科的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不能以相互孤立的模式存在,两者应相辅相成、互相融通。在通识教育中,专业教学内容也应予以整合,并在专业教学中予以渗透教育。导师一直是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者和领路人。要通过各类学术交流、专题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导师的通识教育水平,使其言传身教在专业教学中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工作室也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结合的载体。工作室的建立不仅能促使教学与科研、企业等相结合,还可让通识教育的隐性作用在专业实践中得以显性体现。

(四)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做到通识教育与职业发展相统一

学生入学之初,即应通过职业规划,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大学教育和工业设计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职业发展目标和计划。就业择业,是摆在学生眼前的现实问题,如果脱离学生的现实利益去谈通识教育,其教育目的是几乎不可能真正实现的。当有了正确的职业规划后,学生将会积极接受通识教育,并努力学以致用。如果通识教育融入学生的长期甚至终身职业发展之后,其产生的积极作用将是不可小觑的。

总之,中国设计是中国企业在面对激烈市场竞争时的一次清醒认识和抉择,是中国工业设计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性回归和传承;通识教育是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对传统教育的一次反思和改良,是中国教育对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视与重建。工业设计教育是中国设计的因,设计是教育之果。融入通识教育的工业设计教育,必将为中国的工业设计培养更多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并重的设计人才,而在此新教育模式下培养的设计人才也必将能担当起中国设计的重任,并在世界设计之林中创造出属于中国特色的设计文明。

[1]柳冠中.作为方法论的工业设计——再论“使用方式说”[J].装饰,1995(1).

[2]肖洋.民族传统是设计的根基——中国传统文化与“北京2008年申奥标志”[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学术经纬,2005(2).

[3]高振平.中国设计教育批判[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1).

[4]童慧明.膨胀与退化——中国设计教育的当代危机[J].装饰,2008(1).

[5]刘剑梅.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冲突与结合[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

J50-05

A

1000-2359(2010)06-0250-02

华侨大学校级课题资助项目(08hsk22)

2010-05-20

猜你喜欢
通识工业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老传统当传承
工业人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