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珍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零回指特征分析及翻译
郭英珍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零回指是一种无形有义的照应手段,它没有实在的词语形式供我们辨认。汉语的意合特征,使零回指使用成为无标记(unmarked)用法。而英语的形合性则使零回指成为有标记(marked)用法。因此确定这种回指形式在具体语境中的确切含义,准确判断其性质作用,成了正确理解原语、准确翻译的关键。对汉英零回指的类型、零回指的特征、零回指与省略以及零回指翻译应采取的对策进行深入研究,无论是对翻译教学还是对语用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都具有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
零回指;特征分析;空范畴;衔接手段
文中涉及的人或物,若在叙述中又提及,就要用各种回指形式同前文照应。零回指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指称,是没有形式但有意义的一种照应手段[1]16。与其他照应形式不同,零回指在文中没有实形供读者辨认,因此确定零回指在具体语境中与其先行词的关系、判断回指词的性质,就成了正确理解原语、准确翻译应解决的关键问题。陈平指出,在对句子进行分析时,根据语义和语法,如果句中某处出现了与上文中某一指称相同的所指对象,但从语法结构上看,该所指对象没有实形,据此,我们就可断定此处使用了零回指[2]。例如:这个新调来的书记i,Φi面孔白净,Φi温文尔雅(Φ代表零形式,下标i,j,k…用作区分符号,下标同则表明所指相同。)……汉语的零回指使用频率很高,在翻译中,它是我们重要的研究对象。依据笔者的翻译实践,翻译过程中针对零回指的特征进行具体分析,是译文准确表达的关键。本文旨在探讨零回指的类型与特征、零回指与省略以及零回指翻译应采取的对策。
零回指形式隐蔽、使用复杂。侯敏、孙建军从不同视角对零回指进行了分类。他们依据零回指在句中的位置,把零回指分为两种类型:作主语和作宾语。根据他们的实证研究,零回指作主语居多。根据零回指的回指对象,又可分为有生命的(人或动物)和无生命的,其中有生命的零回指占多数。依据零回指的先行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他们将零回指分为先行词作主语,作宾语,或作其他成分,其研究显示先行词作主语者最多[3]。沈家煊指出典型的主语是话题,宾语(尤其是靠近句子左边的宾语)是次话题。若话题的启后性高,就容易用零回指来照应[4]。
根据零回指与先行词在句中所处的相对位置,零回指又可分为“句内零回指”和“句间零回指”。这里的“句”是指话语中有语音停顿,书写中有点号标记的主谓结构。换言之,此处谈论的“句子”是就句法层面而言,不考虑它能否独立表达完整的意义,这与传统语法学中所界定的“句子”不同[5]351。汉语句内零回指通常出现在主题突出结构中。如:这几位学生,咱们今天就不见Φi了吧。该例中零回指与其先行词位于同一句子中,所以说是“句内零回指”。“句间零回指”是指零回指与其先行词处于不同的句子中。根据零回指所在语句与其先行词所在语句之间的距离远近,句间零回指还可进一步划分为“邻近零回指(immediate zero anaphora)”和“长距离零回指(long distance zero anaphora)”。通常含有临近零回指的句子紧挨含有其先行词的句子。长距离零回指语句与含有其先行词的句子之间存在其他语句[6]。例如:“(1)他有个女儿i,(2)Φi在北京工作,(3)Φj已经打电话去了,Φk听说明天就能Φi回来”[7]45。在这个话语片段中,(2)句中的Φi是“邻近零回指”,其先行词在紧邻的(1)句中。(3)句中的Φi是“长距离零回指”,其先行词在距其较远的(1)句中。笔者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分清零回指的类型,准确把握它们在句子中的所指及含义,是译者翻译精准的关键所在。
零回指和省略有时指同一对象,可以互用。廖秋忠认为:汉语句子中主语宾语的缺省,可被看作是“零指代”(即零回指)[8]241。陈平在论及零回指时,说“很多著作中把同类现象称作‘省略’”[2]363。看来零回指与省略确有相同之处,那么它们之间是否有区别呢?请看例句:
(1)河面大小船只泊定后,莫不点了小小的油灯,拉了蓬。各个船上皆在后舱烧了火,Φi用铁鼎煮饭,饭焖熟后,Φi又换锅子熬油,Φi哗的把蔬菜倒进热锅里去。一切齐全了,各人蹲在舱板上三碗五碗把腹中填饱后,天已夜了。(沈从文:《鸭巢围的夜》)
(2)接着,他i继续设想,鸡又生鸡,Φi用鸡卖钱,钱买母牛,母牛繁殖,Φi卖牛得钱,Φi用钱放债,这么一连串的发财计划,当然也不能算是生产计划。(马南邨:《燕山夜话》)
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很容易确定:例(1)中的三个Φi,其所指都是“船工”;例(2)中的三个Φi回指的是主语“他”。这些零形式(Φ)在文中没有实在的词语表现,读者是怎样理解它们的呢?笔者认为,这主要是依赖语境(context)。宏观层面的语境由多种因素构成,如上下文语境(linguistic context)、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以及认知语境(cognitive context)等。如果语境中的诸多要素蕴涵了已知信息,就构成了语篇中的零回指。因此零回指与省略不同,零回指必须依赖其先行词才能存在。没有先行词,就没有零回指。而省略范围广泛,语境中蕴涵的已知信息在文中没有相应的词语表示的(即空位),皆可视为省略。因此我们可以说零回指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省略,省略大于零回指。通过分析,我们认为上述例(2)既可称作零回指,亦可看作省略,而例(1)只能是省略不是零回指,因为Φi没有先行项。
有些汉语零回指,超越语言形式,其实际所指必须借助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黄衍提出:“‘一般控制规律’(generalized control rule,简称 GCR)——一个零回指代词和它最接近的名词同标(co-index),即它把最接近的名词看作自己的先行词。”[9]79如:Peter told Jane that John had asked him to p romise(Φ)to lend him the rent.根据 GCR,(Φ)的“同标点”为 him,而 him回指 Peter。
徐赳赳考察了561个汉语零回指,发现符合 GCR的有518个,占91.7%,这解释了为什么大量的汉语零回指没有造成理解困难。而少数特殊零回指则需依靠语境和最佳关联来确定其先行项[10]135。例如:(1)病人i说服医生jΦj明天给他开刀。(2)医生j说服病人iΦj明天给他开刀。这两例中,零回指的对象都与医生同指,即说服的是医生,被说服的是病人。那么,说服的主语和宾语换了位置为何没有影响零回指的所指对象呢?这是因为语境知识(医生给病人看病的认知语境,即认知图式)在起作用[11]122。
英语零回指,属“空范畴”,其外延比零回指大,因为它还包括空宾语。例如:John(i)p romised(x)(Φi)to do it.(约翰答应X他自己要做此事)。徐赳赳认为同英语空范畴相比,“汉语中空语类分布较广,限制较少”[10]136。如果英语某个宾语没有了,那可能是“移位所致”,其先行项在语句的某处必定能找到。英语主语位置的空语类通常存在于不定式中。上述两种情况都是汉语没有的,徐赳赳称之为“自由空语类”[11]123。本文认为,理解零回指的关键,首先是要搞清楚原文零回指的回指对象,其次译文的谁做与原文的谁做一定要保持一致,而采用何种句式结构则可以灵活掌握。例如:(3)他有个女儿i,Φi在北京工作,Φj已经打电话去了,Φk听说明天就能Φi回来。(He has a daughter,w ho works in Beijing.Someone has phoned her and it is said that she w ill be back tomo rrow.)[7]45(4)娃娃i老爱跟着奶奶j,Φj走到哪 ,Φi跟到哪。(The little kid always followed her grandma,w herever she sets foot.)[11]126
何兆熊认为:英语中,代词回指是正常的、无标记形式;汉语中,零回指是正常的、无标记形式[12]。胡壮麟指出,“汉语使用零回指远多于英语”[13]65。由于汉语是意合语言,零回指不受句法限制,零回指使用是汉语常规[14]98。正如侯国金在其《语用标记价值论的微观探索》中指出的:“零回指在英语里多半是有标记用法,在汉语里多半是无标记用法。”[11]124
受思维方式、语言结构及文化差异等因素影响,汉英在零回指使用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翻译时,应根据目的语的行文要求,进行适切转换。
(一)变换译语衔接手段
1.增添译语衔接手段
增添译语衔接手段是根据原文意思,为使译文通顺、指称明确来增加回指词语。例如:老栓i正在专心走路,Φi忽然吃了一惊,Φi远远地看见一条丁字街j,Φj明明白白横着。他便退了几步,Φi寻到一家关着门的铺子,Φi蹩进檐下,Φi靠门立住了。(鲁迅:《药》)译文:Abso rbed in his walking,Old Shuan was startled w hen he saw the cross road lying distinctly ahead of him.He walked back a few steps to stand under the eavesof a shop in frontof its closed doo r.原文中的零回指Φi和Φj,根据英文行文需要,翻译时,增加回指词“he”和“him”,使译文通顺连贯。又如:Her hearti contracted a little w ith shame at that closed door,(Φ)remembering themany nightsof this last summer w hen Rhett had sat there alone.译文:一看到那扇关着的门,她的心便羞愧地抽搐了一下,因为她想起了这个夏天的好多个夜晚,瑞得就一个人坐在里面喝酒。(选自《飘》)译文增加了一个回指词“她”,因为原文省略的回指词并不是前一句的主语“her heart”,而应该是文中蕴涵的“she”。
2.省略译语衔接手段
根据汉语表达习惯,有些英语回指词,汉译时应省略。如果照译,则有失精炼。例如:Halliday put his pipe dow n,crossed his hands behind his neck,and turned his face towards the window.译文:哈利德i放下烟斗,Φi两手交叉着放在脖子后面,Φi转过头去看窗子。)又如:They went in to dinner.It was excellent,and the w ine was good.Its influence p resently had its effect on them.They talked not only w ithout acrimony,but even w ith friendliness.译文 :他们 i进入餐室用餐。美酒佳肴,(Φi)顿受感染,(Φi)言谈间不但没有恶言恶语,甚至还充满友好之情。根据汉语的意合特征,上述两例在汉译时,巧妙运用零回指使译文字简意丰,韵味十足。
(二)推理分析
英汉语的语篇衔接手段(discourse cohesive device)在使用中各有所重:英语常用照应和替代,而汉语则常使用重复和省略。英汉互译中,当回指词在语篇中有两个或多个可能的先行项时,回指词的释义则显得特别重要。笔者认为运用推理分析法,可有效消除歧义。如:Now the integrated circuit has reduced by many times the size of the computer of w hich it fo rms a part,thus(Φ)creating a new generation of po rtableminicomputer.这里it是回指integrated circuit还是computer?(Φ)又回指谁呢?搞清这些指代关系,是正确翻译的前提。依据常识,集成电路是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it的回指对象只能是integrated circuit,而非临近的computer。依据背景知识进行推理,(Φ)的回指对象也只能是integrated circuit。综合上述推理分析,该句可译为:现在集成电路i成了计算机的组成部分,Φi使计算机的体积大大缩小,从而Φi产生了新一代袖珍式微型计算机。
零回指在英语里是有标记用法,汉语则是无标记用法。汉语是意合性语言,零回指使用多于英语,汉语零回指不受句法限制,使用属常规。英语是形合性语言,代词回指是正常的、无标记形式。因此,汉英在回指照应的衔接手段上差异很大。本文在分析了零回指的类型与特征、零回指与省略的基础上,探讨了零回指的翻译策略。笔者认为对零回指及其翻译进行深入研究,无论是对翻译教学还是对语用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都有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本文根据作者在武汉“2009年语用学及其应用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交流论文整理。)
[1]尹邦彦.英语零照应的类型与主要特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2).
[2]陈平.汉语零形回指的话语分析[J].中国语文,1987(5).
[3]侯敏,孙建军.汉语中的零形回指及其在汉英机器翻译中的处理对策[J].中文信息学报,2005(1).
[4]沈家煊.二十世纪的话语语言学[G]//刘坚.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743-774.
[5]王德亮.汉语零形回指解析——基于向心理论的研究[J].现代外语,2004(4).
[6]Yeh,Ching-Long;Yi-Jun,Chen.An Empirical Study of Zero Anaphora Resolution in Chinese Based on Centering Model,[DB/OL]2001.H ttp://www.cse.ttu.edu.tw/chingyeh/papers/rocling2001.pdf.
[7]连淑能.英译汉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5.
[8]廖秋忠.现代汉语篇章指同的表达[J].中国语文,1986(2).
[9]黄衍.汉语的空范畴[J].中国语文,1992(5).
[10]徐赳赳.现代汉语篇章回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35-136.[11]侯国金.语用标记价值的微观探索[M].重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121-135.
[12]何兆熊.英语人称代词使用中的语义含糊[J].外国语,1986(4).
[1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145-147.
[14]封宗颖,邵志洪.英汉第三人称代词深层回指对比与翻译[J].外语学刊,2004(5).
H315.9
A
1000-2359(2010)06-0238-03
郭英珍(1963-),女,河南洛阳人,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翻译学及语用学研究。
2009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09SJGLX148)
2010-10-02
[责任编辑 海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