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战成
(江苏省沛县中学 江苏 沛县 221600)
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取得辉煌文明的同时,也面临全球人口、健康、粮食、能源、资源、环境等的威胁。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能使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我们知道,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生态环境内进行的,人类目前面临的人口、资源、能源、粮食、环境五大问题也都是由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使之失衡造成的。为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培养每一个公民的环保意识,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资源、能源、环境正是化学学科研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贯穿于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与能源、资源、信息和生命紧密相连。我们应从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科技进步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但也会因而引发各种公害以及破坏自然环境的问题。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将环保意识、责任意识深深地植根于学生心田,无疑是我们新时代化学教师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要充分利用这块阵地,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20世纪70年代初便始见端倪,但作为被普遍接受的概念是由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来的,其基本定义为 “既满足于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基础的发展”。江泽民总书记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座谈会上发表的这段话,对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精辟的概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早源于环境保护,现在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指导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依靠公众及社会团体,包括工人、农民、妇女、青少年、科技界和教育界的支持和参与。”全民参与可持续发展事业的必要前提是足够的思想认识以及必备的相关知识和能力,而这显然都不能离开地理教育,因为地理教育的根本目的正是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并授以人们正确处理人与环境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从认识的角度指出了破坏环境的两个根本原因:一是不认识或违背了自然规律,遭到自然界的报复,二是现有的生产方式都只限于取得最近最直接的利益,忽视了较长远积累起来的自然和社会的作用。不幸的是上述主观因素至今仍在肆虐,且愈演愈烈:毁林毁草、破坏农田、滥采矿山等现象屡禁不止;跨流域污染,多种环境灾难导致的恶性事件频繁发生……这些无一不表明对全民加强环境保护教育的紧迫性。
“地球上每年有600万公顷土地沙漠化”、“有1100万公顷森林消失”、“4500万吨废水倾入江河”、“中国3/4的大中城市缺水”、“河北省一个村饮用污染水,3年内54人患癌症死亡”……出现在我们沛县中学学生环保研究性报告中的这些数字,让人触目惊心,强烈地震憾着大家的心!
长期以来,人类由于对自然规律认识不足,以及社会对自然的需求超过了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能力等原因 ,导致20世纪发生了国际著名的十大公害事件以及酿成了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十大环境问题。十大公害事件是: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多诺拉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水俣病事件、四日事件、米糠油事件、“痛痛病”事件、博帕尔毒气事件、切尔诺贝利核污染事件。在这十大公害事件中,共计死亡11222人 ,受伤中毒30多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亿美元。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是:土壤沙漠化日益严重 、森林遭到严重砍伐、野生动植物大量灭绝、世界人口急剧增长、淡水资源日趋减少、渔业资源锐减、河水严重污染、有毒化学药品越境转移、地球温度明显上升、酸雨现象正在发展。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让学生明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造成生态系统严重失衡,殃及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是不可取的。只有正确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立足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地球有“水的行星”之称,地球表面有3/4被水覆盖着,但绝大多数是海水,人类生产、生活用的淡水只占总水储量的2.53%,而人类容易利用的淡水只占总水量的0.3%。由于人口增加、工业发展、水体污染等,目前全世界60%的地区面临供水不足,世界上有1/5的人口面临“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而人可五日缺食,不可一日缺水。
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居世界第80位以外,而且东西分布很不均匀。在有关部门调查的522条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0多个城市已经受到了供水不足或严重不足的威胁。
矿物资源是非再生资源,有一点少一点,据十年前德国《世界报》一篇题为“地球上的矿产资源能用多久?”的文章报导,在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消费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预计重要矿产可能的使用年限为:煤约100年、石油约50年、天然气不过十几年,铁约60年、铜约50年、银约40年、石棉约30年……由于矿物资源形成的特点决定了在世界上分布不均匀,再由于滥采、滥用,许多国家经济发展受到矿产资源短缺的制约。
我国矿藏总量虽然很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占有量的一半,加上贫矿多,富矿少,伴生矿多,分选冶炼困难,分布不均等,使我国矿产资源形势十分严峻。目前有6种支柱性矿物资源探明储量不足或是地质工作程度不够,据地质专家估计我国在21世纪将有45种主要矿产中约1/4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科技发展需求。
3.化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向自然界的获取有增无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已向人们发出了痛苦的呐喊,这就要求我们在化学教学中,联系我国的国情,结合化学教材,使同学们对自然资源产生危机感,树立忧患意识,肩负珍惜资源、保护资源的神圣使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一方面要节约现有资源,如节约水资源、使用酒精汽油节约石油资源、回收利用可再利用的金属、塑料、橡胶等等资源,另一方面要开发、寻找新型能源,如开采海底“可燃冰”,开发利用太阳能、氢能、风能、地热、海洋能、核能等等。
人类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既不损害环境质量,又能保证环境供给愈来愈多的资源,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实现人类的良性发展。
20世纪以来,随着生产的增长和物资消耗的增加,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日益加剧,工业生产中CO2的大量排放引发的温室效应使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水上涨;大量使用氟利昂等致冷剂导致高空中的臭氧层出现空洞,紫外线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安全。联合国环境署公布的有关资料表明,世界环境恶化的速度在急剧加快,全球半数以上城市的空气污染超过了可以容忍的程度,为了共同解决环境问题,1972年6月在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上,100多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向世界发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感叹,标志着人类环境意识的警醒。我国是世界上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大气、水体、工业固体废弃物与城市垃圾污染等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生产排放的大量SO2、氮的氧化物会形成硫酸型酸雨、硝酸型酸雨。我国大气污染属典型煤烟型污染,科学检测表明1994年烟尘排放量1414万吨,SO2排放量1825万吨,分别比1985年增长6.9%和38.7%,大量SO2排放的后果是形成硫酸型酸雨,引起土壤酸化,我国酸雨面积1994年已达250万km2,比 1985年扩大了100万km2, 2000年SO2的排放量已突破2000万吨。
近年来我国废水排放量不断扩大,大约平均每年有1亿多吨,其中有多种污染的工业废水占2/3,大部分未经处理,使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工业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更为突出,再加上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这些污染的水流入河流、水源,水质污染缩小了可用水资源,更加剧了水资源不足的矛盾。
随着人口经济的增长和城市化建设的加快,近十几年来,我国固体废物不断增长,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污染十分突出,据国家环境状况公报,1995年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达2227万吨,废物的综合利用率约为30%~40%,历年工业固体废物累计堆存量66.41亿吨,全国有30多个城市堆存量超过1000万吨,总占地面积5.5万m2。
城市生活垃圾一般人均日产0.85kg,而且增长很快,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平均不到5%,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渣和城市生活垃圾堆存于城郊等地,成为严重的二次污染源,严重影响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如不严格控制,人们将会面临垃圾的灾难。
现行高中化学新课程整个教材体系都渗透着化学环境保护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采用多种形式,积极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联系国情、乡情,讲清教材中的环境保护知识,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潜移默化地逐步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帮助学生确立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观念,破坏环境就是毁灭自己,环境问题是人类生存的大问题,绝非与自己无关,认识到当今的环境问题既有地域性的一面,又不局限于国境之内,一个国家发生核泄露事件,周围邻国也要遭殃;一个海域的油轮倾覆,其他海域也会受到影响,至于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更不分地域和国界。因此保护环境要有全球观念,要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活动,执行国际有关环境保护的正确决议。此外还要把握各种时机,开展各种形式的环境教育,如通过植树节、爱鸟日、世界无烟日、世界卫生日等节日,有意识地开展相应的环境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面对着家园遭到破坏,环境受到污染的现状,每一个有良知的人再也不能“坐视不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积极行动起来,宣传环保、保护家园,已成为我校学子的自觉行动。同学们充分利用节假日及课余时间,深入厂矿、走村串户,大力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增强人们对环保的认识。学校统一要求,各班制订了“环保公约”,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自觉地做一个环保卫士。做到节约每一滴水,爱惜每一粒粮,节约每一度电,少用塑料袋,少用空调,爱护花木,多骑自行车。对环保有利的事,大家就去做。各班定期互查,进行评比反思。我校各班还根据环保研究性课题的分工,组成多个环保小分队。如:“沛县沿河水质调查小组”、“微山湖水质监测小组”、“沛县城区烟尘排放监察队”、“生活垃圾分类放置宣传队”,分头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谏言。学生们结合社会实践活动,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环境保护考察,如对学校或家乡附近的河流的秀丽风姿早已消失,河床淤积,水面上漂浮各种废弃物,疯狂生长的藻类堵塞河道,并不时发出阵阵恶臭,同学们对此定有感触,鼓励他们献计献策,提出具体对策供有关部门参考,这类考察可以反面典型来教育学生,同样也能起到积极的环境教育作用。同学们认为虽然我们是中学生,位低言轻,但我们从自己的良知出发,对人民负责,一定要敢于谏言。同学们还积极投稿,对环保问题提出诸多好建议,如发展绿色能源,建设生态农业,发展节能产品,减少废气排放。这些建议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经各方面努力,现在沛县环保成绩突出,县城内碧水常流,绿荫如盖,各项事业和谐发展,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江苏省文明城市”,我们沛县中学也被评为“省卫生先进单位”、“市园林式学校”。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一项造福后代的工程,环保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具有长期性、持久性、紧迫性和人文性等特征,只要我们常抓不懈,就一定可以抓出成效。我们相信只要提高环保意识,尊天敬德,珍惜资源,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就会有强大的后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指日可待。环保专家廖海义先生在为“地球日”写的歌词中写道:“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地球母亲把我们扶养,我们吸吮着母亲的乳汁,却常常把母亲遗忘,但今天我们已经觉醒,地球母亲不再悲伤。只要每个人从现在做起,就有拯救地球的力量……”我们唱着这首歌,积极投入环保大行动,我们的地球母亲——那在太空飞船中可见的“蓝色的、易碎的、晶莹的玻璃球”就会在自己儿女们的呵护下,缓缓地、有力地、安详地在宇宙中转动,周而复始,春夏秋冬,直至永恒。我们人与大自然就会达成天人和谐,一片安宁!
可持续发展战略为21世纪化学科学和化学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也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机地渗透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使这一思想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只要我们锐意改革、奋斗不止,我们就一定能迎来化学科学与化学教育的光辉前景。我们相信,人类只要高瞻远瞩,立足长远,充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地球的明天一定更加绚丽多彩。
[1]奥利略·贝切伊.世界的未来——关于未来问题的一百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