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创新精神

2010-04-11 12:29:53朱宜松
化学教与学 2010年3期
关键词:新课程精神改革

朱宜松

(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江苏南京211800)

浅议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创新精神

朱宜松

(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江苏南京211800)

摘要: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的创新精神,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教师的思维方式、渴望挑战现实世界的欲望及顽强的意志力决定教师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课程改革;创新精神

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根本转变,转变教师的角色,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自身要具有一些创新精神,试想:如果教师没有创新精神,如何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现象:有的老师缺乏创新精神,在教学活动中只会照本宣科,所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是几十年前“老掉牙”的那一套,因而学生上课时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而有的老师具有创新精神,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课生动有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非常高涨。由此可见,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是十分重要的。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个体行为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创新精神在教师劳动中的作用和从价值显得日益突出,日趋重要。

从表面上看,一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重复着相同的方法、相同的步骤和相同的教育内容,但深入研究每位卓有成效的教师的劳动后可发现,这些教师的劳动之所以卓有成效,关键在于他们对这些貌似相同的学生能根据其不同的特征创造性地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任何教师要想在自己的劳动中创造奇迹,唯一可依靠的是自己的创新精神。那么决定教师创新精神的因素有哪些?

一、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超前性思维是直接决定个人创新精神的首要因素。教师只有善于通过系统的分析和综合、广泛的想象和假设,在严密的思维推理的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切合实际的想法,只有善于在自己的头脑中勾画和展望未来的情景,才能制订出有价值的、能使可能性转变为现实的、切实有效的教育方案。

教师的思维方式是教育教学这一特定的社会实践方式在教师主体中的内化,教育的发展变革决定着教师思维方式的变革。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表现在课程、教学和学校文化层面的改革趋势日益加强,传统的教师思维方式逐渐渐暴露出抽象、二元对立等问题,已不能和社会实践的发展相适应,这就要求教师思维方式也作出转变和提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转变和提升思维方式,必须注重教学过程、注重创造、注重学生个性等。

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思维,但教师的思维方式必须具有独特性,因为教师是在给学生示范一种思维的方式。独特的思维方式是教师职业最具创造力的体现:它是在把握某一领域和专业水平知识的基础上,融思维的逻辑性、原理的通识性、问题的惊异性与想象的诗意性为一体的心理活动(包括人格特征的活动)的展示过程。

二、渴望挑战现实世界的欲望

由创造性思维和超前性思维产生的不仅仅是一种想象、一种展望,要想使想象和展望成为现实,必须付之行动,而渴望挑战现实世界的欲望则是推动教师把上述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最终培养出能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的直接动力。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不断创新,树立全新意识,掌握最先进的教学方法。在这次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将面临新的挑战。

挑战之一:对新教材的接受与认可。新课程强调学科间的配合,这对所有的教师而言都是一个新的挑战。有的教师总是觉得新教材的体系不够完整,知识量不够大,因此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往往又回到熟悉的旧知识体系中,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

为此,教师应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认真研读新教材,加大集体备课的力度。集体备课时,教师可各显其能,相互启发,激活思维,把新课改的精神自觉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

挑战之二:教师观念的转变。新课程改革,最明显的变化是教师教育观念的变化。教学由单一知识传授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学生由被动的学习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求知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从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由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平等的朋友;学科逐渐走进生活世界等等。教师要学会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利用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挑战之三: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性趣。

教师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积极迎接挑战,努力学习新课程,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观念,学会创新,与新课程改革步伐一致,新课程改革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三、顽强的意志力

只有通过意志努力,把上述想象和展望转变为现实,教师的创新精神才是真正意义的。因此意志力也是决定创新精神的重要因素。

教育是一项极其复杂、艰巨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化的工作,它要教师具有坚定的教育意志。教育意志的坚定性表现为:一方面在意志行动过程中,善于排解各种主客观诱因的干扰,坚持既定的教育方向,决不轻易改弦更张;另一方面是坚毅地从事已经实施的教育行为,不管遇到何种困难、挫折,都能用坚强的毅力加以克服困难,而不中途放弃,相信自己的教育目标终能实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教育就需要持之以恒,坚定不移的意志了。

教育意志的自觉性,坚定性、自制力在教育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个性修养,多和学生接触,不断的磨炼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意志力坚强的好教师。

创新是教师的首要必备素质,教师必须具有通过创造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创新精神和激活学生创造性的能力。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教师的创新精神是实施创造教育、素质教育的首要保证,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骆伯巍.教师的基本条件及其心理健康水平[J].教育探索,2000(2)

[2]董毅,邬旭东.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反思[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263-265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3-0029-02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03.012

猜你喜欢
新课程精神改革
虎虎生威见精神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拿出精神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西藏科技(2015年1期)2015-09-26 12: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