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爱娟
(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河北唐山063700)
新课程背景下一节化学课引发的思考
曹爱娟
(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河北唐山063700)
摘要:新课程、新理念、新氛围。按照新课程理念——为了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要求教师改变“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学校营造新课改氛围,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按照新课程目标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
关键词:新课程;新理念;新氛围
新学期开学不久,我有幸听了一位乡镇中学教师的化学课,讲的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的第二章的第二节——离子反应。首先,教师讲解电解质、电离的定义,然后放映NaCl的溶解和电离过程的课件,接着,举了一些电解质的例子,并用多媒体展示其电离方程式,并从电离的角度总结酸、碱、盐的本质,随后,教师介绍NaCl溶液和CuSO4溶液反应、CuSO4溶液和BaCl2溶液反应的实验,接着放映实验过程的课件,介绍离子反应的定义,同时写出CuSO4溶液和BaCl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紧接着,放映课件Na2SO4溶液和BaCl2溶液反应、Na2CO3溶液和盐酸反应以及NaOH溶液中滴入酚酞再加稀盐酸的实验,并总结离子反应的本质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要求,最后,学生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节课涉及到的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多媒体来完成的,演示实验操作较少,没有学生操作。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传统的“师讲生听”式,学生采用的学习方式是传统的“被动接受”式。
课下经过了解得知,自从教室里安装了多媒体,教师就经常使用多媒体完成实验教学,因为这样操作既能保证成功又节省时间,虽然有些实验适宜学生亲手操作,但由于教师担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生意外,受到伤害,不敢让学生操作。日常教学中不愿采取“探究式”等新型教学方式是因为教师担心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唯恐在限定的教学时间内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影响成绩。我觉得,教师的这些想法和做法,不是个别现象,应该属于普遍现象,尤其是在乡镇中学。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应考虑以下几点。
2009年河北省进入新课改,从高一年级开始使用新教材。新课程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本理念包括:走出单一的知识传授目标取向,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回复学生在知识构建中的主体性。很明显,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舍弃“灌输式”、“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舍弃“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的传统学习方式,教师要注重创设教学情境,尝试“探究式”、“讨论式”等新型教学方法,教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新型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常思考、勤探究、多动手,既注重学习过程也注重学习结果,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教师们应该大胆地舍弃陈旧观念,仔细研究新课程理念,深刻剖析理念内涵,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不要“穿新鞋,走老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很多化学课堂教学涉及实验教学,很多化学知识必须结合实验才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以,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效果高低的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处理实验。无可非议,学校装备多媒体教室是为了让教师们更好地进行教学。多媒体课件能给学生提供鲜活的画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反映出教师制作课件和使用多媒体的能力。但对于化学学科来说,很多实验如果教师设计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形成解释、评价结果、交流发表的探究环节的全部或部分[2],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教会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学习方法,而且经过教师亲手操作或学生亲手操作的实验更能让学生感受实验的真实性,同时体验取得成功的情感,激发寻找失败的好奇心,且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学生更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永记不忘。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每一个实验的特点、步骤以及预测、体验、分析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课堂上尽量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参与探究,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性实验可能需要花费时间,偶尔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可能失败,但并不说明我们白白浪费了时间,代表着教学失败,没有收获,恰恰相反,有时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得到的是看不到的各种能力的发展,意想不到的更大成绩的获取。强调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并不是否认多媒体课件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有些危险性比较大、不易演示操作的实验、不具备实际操作条件的实验、难度较大的实验等还是需要用多媒体课件完成。在放映课件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也会提出很多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不是依靠多媒体达到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条条框框的目的。
应试教育理念已经使师生们习惯了“灌输-接受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再加上注重知识掌握的考试理念,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认为,教学改革顺利进行仅依靠教师理解新课程理念还不够,还应该加大教育行政领导、学校领导的监管力度,营造实施新课改的氛围,达成推进新课程改革进行的共识。领导重视、营造新课改氛围、达成新课改共识是新课改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只有领导重视新课改才能创造新课改环境,促使教师们达成新课改共识,推进新课改的顺利进行。在学校,新课改氛围主要体现在领导督促教师们按照新课程要求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形成每一位教师都有要求进行新课改的意愿,每一节课堂都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知识的新局面。教育行政领导、学校领导、教研员应高度重视教师们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工作,多组织公开课、示范课、交流会,做到常指导、勤监督。启用新课程前,领导们组织的聘请新课程专家、学者对教师们进行的培训工作应遍及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而不是忽略了乡镇学校教师,仅仅要求省骨干教师或市优秀教师参加,应该让每一位教师感受新课程改革的力度,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内涵,强化每一位教师对教学改革的需求。另外,考试制度的改革也是领导层面的事情,也应随着新课程改革加大改革力度,因为考试目的、内容等都影响着教学改革的进行,所以,为了把新课程改革进行全面、彻底,应该达成教育各层面的新课改共识,营造教育各层面的新课改氛围。
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与低是由教师的业务水平、思想素养决定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既有较高的业务水平,还要有较强的思想素养,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塑造人,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高雅的气质影响人。教师以保护学生的心态不安排学生亲手操作实验,不但会扼杀学生动手锻炼的机会,毁灭学生可能对化学实验萌发的兴趣和好奇心,而且会使学生产生误以为实验很危险、很可怕的阴影,还会使学生产生惧怕化学、不敢学化学的思想负担。教师怕学生实验发生意外伤害,怕承担责任,可能是因为教师对化学实验了解不够。适宜学生操作的比较简单的化学实验,由于学生失误导致的身体受伤害,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教师懂得如何处理实验中发生的意外且处理及时,不会造成很大伤害。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要求教师耐心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消除学生顾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为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新一代社会接班人,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化学知识,仔细研究化学实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搞好化学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3-0022-02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0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