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晓玲
(兴化市第一中学 江苏 兴化 225700)
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在20世纪末期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和文明观,是人类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不断转变思维方式和寻求自身发展道路的最终选择。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又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 “自然—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运行轨迹与和谐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巨大压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所以在今天的化学教学中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把环境问题与化学教学结合起来,把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作为一个教研重点。
化学老师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是否能落实到实处,取得成效的关键。化学老师必须更新观念重新认识化学,要实现从化学到绿色化学观念的转变,要掌握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有环境忧患意识,要去探究化学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如何更好的结合,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对待化学反应,用发展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学生最熟悉的应该为环境意识。因此,可以从环境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全球多种环境问题,其中有很多可用化学知识来分析说明,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让学生了解、关注这些热点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例如:在《必修一》中可以结合二氧化硫介绍酸雨,结合二氧化氮、一氧化氮谈城市的环境问题;在《必修二》中结合高分子材料介绍“白色污染”等。还可以结合课本知识谈谈气候变化,臭氧空洞,淡水资源枯竭,主要能源危机,水土流失,物种的灭绝等。让学生从这些知识中进一步了解化学日益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状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
要让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化学,了解当今社会对化学的新要求。化学工业快速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连串的灾难性问题。在教学中引入“绿色化学”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与社会,自然和发展的美好愿望,绿色化学不仅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美,更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起到宣传和榜样的作用,强化学生的科技意识和诚实意识,从而影响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在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的学习过程中,例如可以结合磷元素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但含磷化合物进入水体,过量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污染,而水体污染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通过这样的讲解,让学生辩证地认识到它们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让学生用批判性思维来考虑这些物质的使用会给世界带来哪些影响,让学生用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来分析这些物质,从而培养它们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切身问题入手,抓住时机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针对许多学生家里都进行过装修的现实情况,可以开展“室内装修会遇到哪些环境污染问题”的调查活动。自己跑市场了解家居装修的材料,然后到图书馆查找文献,上网找资料,撰写调查报告。通过调查,学生还提出了许多减少室内空气污染的办法。这次的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为了让学生自己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它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我们还利用实验教学来培养它们的这种意识,实验需要使用各种试剂,会排放出相当数量的成分复杂的废物、废水、废渣。所以,在做实验之前,让学生做充分的预习,让他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实验时,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操作的设计,发挥其聪明才智,怎样才能让污染物的排放量降到最低,怎样设计出的实验才最符合绿色化学的理论,评价其他同学设计出的实验方案的优点和缺点。在实验中利用渗透的方式,结合知识点,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化学教育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引入多样化、多元化,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多样化教学是指如:展示照片,新闻,案例,辩论赛,小组竞赛等设置模拟环境教学。这种积极的以行动为基础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探究的热情,同时获得的知识能被学生牢记和运用。
当学生置身于熟悉的、丰富的学习情景时它们的理解就更为深刻。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应该多从学生的身边的化学问题入手,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学习情景,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更好地对他们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把可持续发展和化学知识结合,从生活中的小例子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例如,尽量不使用塑料等。在平时的生活中,让学生注意树立环保意识,多运用“绿色化学”理念。把这些知识渗透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在化学教学中,把可持续发展意识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关系,让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品德。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两者的关系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