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 效 整 合

2010-04-11 12:29:53刘学明
化学教与学 2010年3期
关键词:手段课件多媒体

刘学明

(连云港市新海高级中学 江苏 连云港 222006)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 “一间教室、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本教材,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正在得到改变,代之而来的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各科教学。教师把多媒体手段引入课堂,使抽象的化为形象,静态的变为动态,使“黑白”世界变得有声有色。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更让学生爱学、乐学,实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的新理念。

无庸质疑,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一、直观形象设计,有助于突破难点

多媒体技术为课堂上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为课堂教学创造了更富有表现力,真实感更强的课堂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难懂的知识,如果知识简单、枯燥的讲述,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而运用多媒体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难点内容的突破。比如化学中的分子、原子、电子、电子云、电子轨道等,学生常常理解比较困难。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把看不见、抽象的微观世界以形象的宏观的形式表现出来,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选修三《物质结构》的教学中,分子中的σ键和π键的形成过程,如果只用语言描述或模型是不能很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接受。通过用三维动画来演示电子云头对头重叠形成σ键和p轨道电子云肩并肩形成π键的过程,特别是演示在一个分子中两个键同时存在的形成过程效果显著,学生课后反馈结果非常满意。

二、情境教学,有助于丰富感知

兴趣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对教学而言,多媒体技术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所描绘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或动画,具有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的特殊作用,达到创设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教学气氛,从而能迅速地引起学习者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在的学生往往注重课本上的知识,生活阅历浅,表象知识贫乏,对社会、环境、以及科学的发展的日新月异没有感性认识。在化学教学中,通过搜集网上图片和跟教学内容有关的素材,极大地丰富了课堂的内容,这种情形之下,多媒体技术则能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的视觉画面,丰富学生感知,拓宽生活见闻,实现“情境教学”。

如:在讲述酸雨的形成及危害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展示化工厂、发电厂的工作流程,如何产生SO2等有害气体的原理;展示历史文物古迹、森林、农作物等遭受酸雨危害的图片资料,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避免了课堂上的空白的说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建构知识网络显精彩

教师通过课前的精心准备,经过选择和裁剪,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加工、编辑、变换、查询、检索、制图制表、文字处理等各种手段,加大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突破课堂的时空限制。同时,对于知识的学习,适时使用多媒体课件,化静为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把“散装”的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完善认知结构。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对“多媒体”的认识不足,许多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有着过高或过低的评价,产生了对多媒体课件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种种不正确的认识,影响了多媒体教学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推广。

目前有的课堂,完全抛弃了粉笔和黑板,不管课程内容如何,一律采用无板书的多媒体课件设计,盲目地、不加分析地用多媒体教学代替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弄得学生眼花缭乱,成为“电灌”课。一些重点的知识点在学生的眼里只是过眼云烟,下课后即无任何印象,其效果可想而知。还有一些教师做的课件画面纷呈,但教学效果欠佳,他们刻意追求媒体的现代化,却忽略了实际功能,过多的花哨,刻意的求新与求奇,冲淡了学生知识的理解与能力的提高。有的静态呈现只相当于小黑板的功能,却也要劳神费思地制成课件,有的凭借学生的想象便可以理解的东西,却也要借助画面还原成直观。这种刻意的追求,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一些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实验教学的功能是任何手段替代不了的,实验对学生思维、操作、分析、观察能力的锻炼及学生情绪、意志、毅力等品质的形成也是其他手段无法实现的。因此,不能因多媒体教学的开展而削弱实验教学。

教学手段应服务于教学目标,传统手段能有效解决的,就没必要制成课件;简洁的课件能讲明的,就没必要复杂化。

为了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关注以下问题:

一、从实际出发,避免追求表面,处处滥用

多媒体计算机虽然具有多媒体、超媒体的功能,但在教学过程中它仅仅是一种媒体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教师不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而是从如何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出发来设计教学,陷入了一种为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而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误区。整个教学仿佛是为了向学生展示一下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结果起不到很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围绕教学目的,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来恰当的选择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求达到最优效果。

笔者觉得应做到:适宜、适量。⑴适宜。即用得合适、恰如其分,该用则用,不该用则宁舍勿用。要考虑学科的特点、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合理的使用,扬其长,避其短,这样才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⑵适量。即用之有度,用之有节。并不是越多越好,越长越好,而要量上适中,有张有弛。不能搞满堂“课件展示会”。需要学生独立的思考、阅读、讨论就可以理解消化的,完全没有必要用多媒体表现。

二、紧扣教材重点,避免随意呈现,喧宾夺主

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把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音响、色彩、动态画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为积极活跃,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但在许多课堂实践中,有些课件却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教学目标。如:某些历史题材的影片剪辑,人物讲话录音、图片文字资料等。适当地引用是必要的,但如果引用过多就会冲淡教学主题。在不失时机发挥媒体作用的同时,还需考虑展示媒体的最佳时机,以最佳的方式呈现,从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切不可随意呈现,喧宾夺主。

三、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在运用多媒体这种先进教学手段讲课时,应保证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要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教学中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进度及其表现形式,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变被动的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为达此目的,教师应避免始终坐在显示器前讲授,教室内闭着灯,窗户挂上窗帘,学生看不见教师的表情和动作,看不清教材,写不了笔记,只能像看电影那样,看着屏幕听课的现象。这种现象阻碍了师生间沟通交流,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学习方法仍然是被动接受与死记硬背,其教学效果还不如一般的传统方法讲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重点将是学生怎样学习,而不是教师怎样教授。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向导、学习资源的开发者。教师不能“见物不见人”,而必须目中有人,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能有效地引导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自主性地“学”。这一全新的方法观将会广泛运用于我们新课程的教学之中。为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创造很好的条件。

[1] 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 [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手段课件多媒体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28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中国汽车界(2016年1期)2016-07-18 11:13:36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河南电力(2016年5期)2016-02-06 02:11:40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
语文知识(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2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取与舍
逻辑接续及其表达手段
外语学刊(2011年1期)2011-01-22 03:3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