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运源
(中山大学 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 广东 广州 510275)
产业转移又称产业的空间移动, 是以企业为主导的市场经济行为的活动。产业转移源于美国经济学家弗费农的工业生产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刘易斯提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产业转移理论认为, 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状况, 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其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 一种情况是由于资源供给或者产品需求等发生变化后, 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产业转移的另一种情况, 又可以分为国际范围的产业转移和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 前者指的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 后者指的是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1]73-83当然, 再一种情况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产业转移, 或者是一个地区内部的产业转移。可见, 产业转移既是多层次的, 同时又呈现多维空间, 而且产业在本身呈动态性发展的驱动下, 推动整个产业体系的多样性发展。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则从价值链视角分析了产业转移的重要问题。价值链的概念是由波特(1985)在《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他认为价值链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创造价值活动构成, 这些活动分布于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品的各个阶段。随着产业内分工不断地向纵深发展, 生产迂回程度的加强, 产业价值链也在逐步裂变和细化, 初始投入要素与最终消费品之间的生产链条不断延长。在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技术含量不同, 所包含的价值也不同, 产业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可以拆分开来, 价值链的拆分使得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可以在不同的地区或国家进行。后来, 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又进一步强调指出, 国家(政府)必须努力经营像诱因、 努力与竞争等可以提高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政府最适当的角色是推动并挑战产业升级。[2]27-28实际上, 近年来广东省委、 省政府在推动实施“双转移”过程中, 通过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 通过必要的政府行为, 先后制定和落实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积极引导省内及珠三角地区进行产业和劳动力的转移。例如, 2008年5月29日, 广东省委、 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及七个配套文件。实施的目标是按照“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 优势互补、 互利共赢”的方针, 将珠三角传统的低端制造业转移至粤北及东西两翼地区, 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使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同时, 腾出空间, 吸引先进制造业及高端服务业进驻珠三角。无疑, 广东省实施“双转移”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提高区域竞争力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美国的另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则通过建立“二元经”经济模型, 进而分析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刘易斯认为, 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这种现象: 经济是由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组成。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之间的工资差距, 造成了劳动力的流动。现代部门不断将利润转化为资本, 以增强其吸收劳动力的能力, 从而工资水平基本保持不变, 直至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被全部吸收。于是, 现代部门大大扩张, 传统部门只有在剩余劳动被吸收完毕后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 传统部门的就业者的收入才能改善。同时, 刘易斯把经济增长过程与劳动力转移(人口流动)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 认为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是经济基础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刘易斯还把工业化和城市化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认为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与人口的地域迁移是同一个过程。[3]282-283事实上, 上述刘易斯采用边际分析方法, 是从增量变化的动态角度来分析发展中国家剩余劳动力及其成因方面而言, 而且, 就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分析研究的切入点来说, 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人们新的研究思路。但是, 刘易斯的研究模型撇开了生产技术进步的因素, 并假定土地等其他农业生产要素不变(包括工资水平基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建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的, 而现实经济发展的实际中, 在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中, 以往那种典型的传统农业已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也有不少是通过利用先进生产技术加以不同层次的改造, 由此可见, 考虑技术进步及其他要素(包括工资水平变动)的影响作用, 才是符合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发展实际的。其次, 在当今地区经济呈现区域化、 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下, 劳动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分布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就一般情况来说, 劳动力就业多是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这种情况在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尤其明显, 当然, 在市场经济规律作用的推动下, 特别是在资本不断追逐利润的驱动下, 由于工商企业在欠发达地区的建立和发展, 或者政府为着推行特殊的产业政策, 或者企业与政府在市场条件下博弈的结果, 无疑也会带动劳动力向这一地区的转移和流动。第三, 仅有这类劳动力的空间转移也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还有劳动力在地区产业内部或者产业之间转移或流动的问题。有资料显示, 与其他国家相比,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存量巨大, 且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少, 因此, 一般来说我国的劳动力是呈“双梯度交叉转移模式”流动的, 也就是劳动力的差异性梯度和地区性梯度交叉进行转移。具体来讲, 浅层次转移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农业产业内部的转移, 它是指种植业的剩余劳动力向畜牧业、 渔业、 林业等方面的转移。二是产业之间的转移, 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乡镇企业和农村二、 三产业的转移。通过农业组织的创新和技术进步,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拓宽农业内部的就业渠道, 提高农民的边际收益, 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内部转化, 为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地域、 职业转移创造条件。[4-5]就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情况而言,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 无论是在产业内部还是在产业之间, 或是在就业培训及素质等方面, 都为劳动力的跨地区、 跨产业等的流动, 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条件。
在2007年底举行的省委十届二次全会上,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作题为《继续解放思想, 坚持改革开放, 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的重要报告, 吹响了广东以新一轮思想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的号角。正是在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上, 省委、 省政府站在树立世界眼光、 转变发展模式、 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的战略高度, 鲜明地提出了“双转移”发展战略, 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快建立区域协调发展互动机制, 实现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 粤北山区转移, 东西两翼、 粤北山区劳动力向当地二、 三产业和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转移的双向转移, 探索出一条实现共同富裕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新路。
此后, 汪洋书记在全省人口计生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以及在清远、 东莞调研时也反复强调, 不把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 减少常住人口等问题摆正位置, 拿出举措, 认真解决, 广东就永远无法在人均GDP、 城乡居民收入的人均水平上成为全国的排头兵。黄华华省长也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 推进“双转移”是关系广东发展的重大问题, 也是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一个重要成果, 是破解广东发展难题的有效办法。
推进“双转移”发展战略的提出, 迅速引起了各有关主体的强烈反响: 珠三角各地充分认识到产业转移是推进产业升级、 以世界眼光谋划自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今天不主动调整产业结构, 明天就会被产业结构所调整”; 欠发达地区将推动“双转移”看作是实现跨越发展、 科学发展的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思想解放带来的认识深化必须转化为战略决策。因此, 当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一转入讨论调研为主的第二阶段, 黄华华省长就指示, 要按汪洋书记要求, 对解放思想学习讨论过程中已取得共识的问题, 可先着手研究出台相关政策。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调研、 讨论和修改, 2008年5月29日, 广东省委、 省政府做出了《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 此后一系列的配套文件应运而生。广东省委、 省政府部署“双转移”发展战略, 要求用5年时间投入500亿元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 促进资源要素和产业的跨行政区域流动, 在市场经济机制下构建珠三角与东西两翼前店后厂关系, 形成全省区域互动发展新格局。事实上, 无论是产业转移, 还是劳动力转移, 尽管其过程千差万别, 然而, 归根到底其结果是区域经济主体之间利益的获取和格局的调整问题。广东省新时期“双转移”战略的实施, 对于新时期广东全面构建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据资料显示, 广东通过一年多来实施“双转移”的实践, 经济社会初步发生了变化, 显示出令人鼓舞的可喜成效:
2008年, 粤东西北地区GDP分别增长13%、 10.2%、 12.6%, 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通过产业转移园这一重要载体, 一大批新的产业集群正在广东相对欠发达地区集结、 聚合。如, 茂名的石化下游产业, 云浮的石材加工业, 电白的水产品加工和香精香料产业, 惠东的服装制鞋业, 廉江的小家电等, 甚至在粤赣边界的山区和平县, 也出现了40多家钟表企业集结的可喜现象, 来自香港澳门和新加坡等地的职业经理人也已经开始活跃在这些地区, 参加工商企业等的经营管理活动。
经济发展的科学性、 可持续性增强。2008年珠三角各市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值比重已经出现了明显下降, 其中深圳、 佛山、 珠海、 东莞降幅均超过两个百分点。广东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则显示, 珠三角地区仅规模以上皮鞋企业工业产值、 陶瓷企业工业总值占全省比重分别较2003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
2008年, 广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99.8元, 同比增长13.8%, 全省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的年务工收入达到1300多亿元, 非农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总额达到73%, 比较2007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2008年广东省各地共组织培训劳动力58.5万人, 转移就业106.4万人, 同比分别增长51.6%和18.2%。2009年前四个月, 广东省培训农村劳动力16.1万人, 转移就业39.6万人, 其中, 相对欠发达的东西北地区组织培训13.9万人和35.1万人, 分别占广东全省总量的86.1%和88.6%。这种大规模的转移和培训, 为提高农民收入, 增加农村发展后劲提供了支持和促进作用。据广东省劳动保障厅的数据显示, “双转移”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 提高了就业质量, 培训转移后的工资水平比未受训的农民大约提高20%至30%。
截至2009年一季度, 广东已有省级产业转移园32个, 投入开发资金236.5亿元, 已开发面积达到13.11万亩。“14个欠发达地市至少每个地方都有了一个省级产业转移园。”2008年广东省29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实现的工业总产值达到302.66亿元, 实现利税27.72亿元, 对各地经济的促进和带动作用明显。例如, 在粤东北, 河源市与中山市、 深圳市及下辖福田区、 南山区合作, 在面积达139.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成了四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区。这四个转移园区已初步形成了电子电器、 矿产冶金、 模具制造、 新型建材、 光学眼镜等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6]广东省委、 省政府实施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一年多来, 成效逐步显现。2008年, 省产业转移园入园项目达到973个, 已动工建设的项目611个, 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302.66亿元, 利税27.72亿元, 分别是2007年的4.67倍和5.33倍。2009年一季度, 实现的工业总产值达到208.21亿元, 利税17.27亿元。2008年全省培训农村劳动力58.5万人, 新增转移就业106.4万人, 同比分别增长51.6%、 18.2%。2009年1至4月, 累计新增本省劳动力就业人数达到37.7万人, 比重同比上升6.3%; 东西北地区新增的就业人数达到20.8万人, 同比上升5.1%。[7]截止2009年底, 广东全省已完成五批示范产业转移园评选认定, 已认定的33个产业转移工业园入园项目近2000个。全年产业转移工业园实现工业总产值924.4亿元、 创税48.2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9.3%和21.7%; 组织培训农村劳动力82.4万人, 转移就业128.5万人, 分别增长40.9%和20.8%。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指出: 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 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 加大对中、 西部地区的支持。东部地区的发展是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 要在率先发展中带动和帮助中、 西部地区发展。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 按照优化开发、 重点开发、 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 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 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估指标, 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珠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 环渤海地区, 要继续发挥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继续发挥经济特区、 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 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条件的区域, 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 通过统筹规划, 形成若干用地少、 就业多、 要素聚集能力强、 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人口分散、 资源条件较差的区域, 重点发展现有城市、 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由此可见, 国家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新城市群等区域政策的决策, 实际上是为我国在“十一五”时期乃至今后更长时期,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全新的发展战略目标。
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迈入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以后, 我国的区域经济如何科学定位, 如何在国家的整个发展格局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无疑是区域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一份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的报告, 对我国新形势下的区域划分提出了设想, 初步描绘了我国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重新定位的趋势。这就是把我国整体区域划分为东部、 中部、 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3月5日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 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 开工建设一批重点工程, 支持重点地区优先开发。”要“落实并完善相关的政策,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着力提升国际竞争力。”而在 2009年3月5日, 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强调指出: 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 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中部地区崛起、 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在应对外部冲击中闯出发展新路。”要“抓紧研究制定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政策。制定和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大力扶持革命老区、 民族地区、 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2008年底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 “要充分发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 服务和带动功能, 促进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 形成梯度发展、 分工合理的多层次产业群和优势互补、 互利共赢的产业协作体系”。要“强化农村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其转移就业能力, 把珠江三角洲地区打造为全国农村劳动者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区。”黄华华省长在广东省第十一届人大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 要“实施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战略, 促进区域协调与合作发展”。要“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制定实施广东主体功能区规划, 按照各主体功能区定位, 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有效运用省财政扶持资金, 突出建设好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 加快完善各项基础配套设施, 鼓励珠三角企业加快向东西北地区转移。”在全面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程中, 梅州市委、 市政府根据本身的实际, 提出了“推动绿色崛起,[注]“绿色崛起”, 主要指以生态保护为前提, 以经济崛起为核心, 以文化建设为支撑, 以社会建设为基础, 以政治建设为保障, 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和最合理的资源消耗, 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推动梅州在青山绿水中异军突起跨越发展、 具有梅州特色的科学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的发展战略。2008年6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等省委、 省政府的主要领导对梅州勇闯山区科学发展新路给予充分肯定和积极支持, 肯定了梅州“推动绿色崛起, 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构想, 要求梅州“勇敢地担负起全省山区市探索科学发展道路的历史重任”。认为梅州结合山区实际, 推动绿色崛起是对科学发展模式的积极探索, 并明确要求梅州“要坚持以经济的崛起为核心, 实现人均水平的崛起, 尤其是人均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崛起。”
在2008年底召开的广东省中小企业工作会议上, 广东省省长黄华华指出, 为了帮助在粤投资的港澳中小企业增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 广东将出台措施促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 大力推动各类加工贸易企业特别是港澳加工贸易企业扎根发展、 增值发展, 鼓励进行技术创新, 培育品牌, 提升核心竞争力。广东省政府已决定这两年从促进全省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的专项资金中调剂20亿元, 用于对港澳企业渡过难关的支援。 在具体操作方面, 广东将把原定于2009年至2012年安排的20亿元产业转移奖励资金编制滚动预算, 集中在2009-2010年使用, 每年10亿元主要用于对加工贸易企业特别是港澳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以及转移到产业转移工业园的项目。这项战略决策的实施, 突显广东省委、 省政府分阶段实施的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支持力度的增大, 无疑对港澳资企业今后的发展有特殊的意义和重要作用。因此, 主动配合和积极行动, 谋划企业的发展新思路, 更新具体发展路径, 是广东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港澳企业在新时期重要的发展战略。
通过绿色崛起取得绿色效益, 共享环境与经济社会等的双赢, 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 协调发展, 这是绿色梅州未来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 是新时期梅州人更新理念, 积极利用后发展优势,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梅州市委市政府在实践中日益认识到, 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注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 其实质是要摆脱先污染、 后治理和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的传统路径的依赖, 应切实通过构建绿色现代产业基地和生态、 文化、 平安名城, 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工业化与后工业化发展有机结合, 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的现代化发展新路。
作为次发达地区的梅州市, 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中, 对劳动力的素质同样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资料显示, 在广东省的几个山区市中, 梅州市人口最多, 人均耕地最少, 人地矛盾最为尖锐。然而, 由于客家人传统观念的影响, 似乎“在家千日好”是个定律。因此, 应当与时俱进更新就业理念, 应当通过加大资金、 技术和管理等的投入, 提高对劳动力的培训力度。一方面积极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本地的第二、 第三产业转移; 另一方面在满足本地产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之外, 增加向珠三角其他地区输出较高素质劳动力的数量, 以逐步实现区域劳动力资源的共享和双赢。
广东省实施“双转移”在产业转移层面的发展要求, 主要是集中在珠三角发达地区的港澳台资企业, 及时调整结构进行产业转型升级, 以适应广东省新时期发展战略的需要, 与时俱进迎接世界第四次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和挑战, 优化区域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科学发展。然而, 区域产业结构本身的调整升级尽管可能是多样性和多种形式的, 但是, 无论如何都要根据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实际, 结合产业本身的现实情况, 加以引导和实施产业转移升级的政策和具体措施。换句话说, 产业转移升级不能也不应该“一刀切”, 而应当根据某一产业具体的实际, 有条件的引导产业就地转型升级, 否则, 引导另一类企业向异地转移升级, 通过就地转型升级与异地转型升级有机结合,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目标的逐步实现。
广东实施“双转移”发展战略, 是以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主要推动力的行为, 即动员企业“主动把生产环节转移出去, 并把研发设计、 组装包括总部仍放在原地。”实际上, 我们经过思考认为, “双转移”更为重要的应当是以市场为主导的行为, 应是企业根据市场, 现有市场和潜在市场, 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发展, 与时俱进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 安排安排资金、 设备和技术等的投向。因此, 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最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行为和作用, 是考量各级政府服务企业、 服务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 应当坚持以企业的市场行为为主导与政府行为为引导的有机结合, 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与政府在实施“双转移”中的积极性, 无疑是全面实施“双转移”中必须重视和处理好的关键问题。
我们从已有的资料得知, 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选择以承接和发展汽车零部件为主导, 以汽车电子、 机械制造、 金属加工等产业相配套, 形成以汽车零配件制造为主导产业的, 集研发、 展销、 物流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工业园区加以建设和发展。目前, 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已吸引了不少企业进驻。笔者认为, 除了集中建设和发展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外, 同时, 也应当考虑积极扶持市属已有条件的县、 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建设, 营造既有市一级的园区, 又有县、 区一级的多元化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当然, 并不是园区建设的一哄而起, 而是有必备条件的严格挑选, 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必要的引导和支持, 促进其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栋生. 区域经济学 [M].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
[2] (美)迈克尔·波特. 国家竞争力 [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2.
[3] 谭崇台. 发展经济学 [M]. 太原: 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1.
[4] 孔祥智. 我国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选择 [J]. 四川省情, 2006(2): 34-35.
[5] 邹永红, 黄开元.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及模式比较 [J]. 经济研究导刊, 2009(6): 164-165.
[6] 杨春南, 蔡国佻. 广东“双转移”推动“二元结构”大破题 [N]. 广州日报, 2009-06-22(A1).
[7] 刘茜, 梁嘉敏, 唐小慧. 广东打造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示范区, 助推产业升级 [N]. 南方日报, 2009-05-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