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结敏
(华南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0)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很早就对两者的协调关系进行了研究,[1-2]认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现阶段学者们对经济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方法很多, 评价的标准也有所差异。总的来说, 主要从两个方向分析。一是将两个系统耦合在一起, 用一个“数”来表示系统之间的关系, 主要代表有耦合协调度模型[3]、 灰色关联度模型[4]34-41、 回归分析法[5]; 二是分别对两个系统作出评价, 进而总述两者的关系, 主要代表有模糊综合评判法(FSE)[6]、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而得的熵变方程式法[7]、 区间值法[8]213-215。各种方法有其优缺点, 本文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 灰色关联模型、 熵变方程法, 对近年来广州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进行实证分析, 以达到相互对比, 相互验证的目的, 进而得到两者的发展趋势。这对相关部门制订及实施政策, 提高各阶层环境保护意识, 进而保证广州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选取1992—2007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在选取指标时, 采用频度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对指标进行分析、 借鉴、 筛选, 设置如下:
经济类指标: 经济总量指标包括GDPX1、 工业增加值X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X3、 工业占GDP比重X4; 经济结构指标包括第三产业比重X5、 城镇人口比重X6、 重工业占工业比重X7; 生活水平指标包括社会消费品人均实际零售额X8、 城镇人均居住面积X9、 人均城市道路面积X10、 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X11。
环境类指标: 人均能源消耗量Y1、 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Y2、 人均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Y3、 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Y4、 人均工业烟尘排放量Y5、 人均工业粉尘排放量Y6。
本文数据来源于《广州统计年鉴》1990-2008各年、 《广东省统计年鉴》1991-2008各年、 《中国环境年鉴》1996-2005各年、 广州统计信息网。2000年起广州市实行人口新口径八区改十区, 新增番禺区、 花都区, 计算相关人均指标时作了相应变化; 另外, 社会消费品实际人均零售额以1978年为基年。
耦合协调度模型、 灰色关联模型、 熵变方程法, 三种方法除了均受到指标体系的选取和无量纲化上下限值无法确定的影响之外, 还有自身的优缺点。
表1 模型对比分析
资料来源: 本研究整理。
注:①C为协调度,T为两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D为协调发展度。本文定义f(x)为经济综合效益函数、g(y)为环境综合效益函数。
②定义E(t)为经济发展指数,I(t)为环境发展指数。
③γij是t时刻两指标的灰色关联系数,C(t)为某一时期系统耦合度系数。
由于上述模型都存在一定的缺点, 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完美的大家一致认可的模型, 故在下一节中, 笔者同时使用这三种方法对广州经济与环境发展情况进行实证分析, 以相互进行验证。
为方便观察, 按照协调发展度D的大小, 可以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设定为以下10种基本类型, 三个层次(见表2)。根据f(x)、 g(y)的对比关系划分为三类, 即f(x)>g(y), 环境滞后型; f(x)=g(y), 同步型; f(x) 表2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等级划分 资料来源: 廖重斌,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 表3 1992-2007年广州市经济与环境耦合发展类型 数据来源: 《广州统计年鉴》1993-2008各年、 《广东省统计年鉴》1993-2008各年、 《中国环境年鉴》1996-2005各年。 为了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笔者采用均方差权数法。同时, 本文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样重要, 故T中α、 β的取值相同, 均设定为0.5。运算结果如下表3。 根据判断标准, 表3反映了1992-2007年广州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不断提高。从轻度失调到优质协调, 跨越了7个级别。同时, f(x)的不断上升显示出广州经济不断往前发展, g(y)经历了从低到高的过程。按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大多数环境指标会在经济增长的最初阶段表现出恶化, 但在经济增长的后阶段得以改进[1]。以上数据说明环境已经进入倒U曲线的右侧, 且离拐点越来越远了。 本节运用因子分析法分别得到经济与环境发展指数。以1992年为基准年, 运用熵变方程式, 设定Δt=1, ε=5%, 结果显示除1996和1998年ΔE(t)<0, 其余年份ΔE(t)>0, ΔI(t)>0(见图1), 经济与环境系统落入第一象限。根据熵变方程法中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判断依据, ΔE(t)的正负代表相比上一时期经济的增长与下降的幅度; 同理, ΔI(t)的正负代表环境状况改善与恶化的幅度。从图1可知, 广州经济与环境总体向协调方向发展, 过去的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落实, 并取得一定成效。 图1 熵变方程法结果示图数据来源: 《广州统计年鉴》1993-2008各年、 《广东省统计年鉴》1993-2008各年、 《中国环境年鉴》1996-2005各年。 1. 关联度矩阵 利用关联度矩阵, 比较它们大小, 可以分析出经济中哪些因素与环境变化中哪些因素有密切关系。一般规定: 当0<γij≤0.35时关联度为弱, 两个指标间耦合作用弱; 当0.35<γij≤0.65时, 关联度为中, 两个指标耦合作用中等; 当0.65<γij≤0.85时, 关联度较强, 两个指标耦合作用较强; 当0.85<γij<1时, 关联度极强, 两个指标相互作用的规律几乎一样, 耦合作用极强[9]196-227。 按照关联度均值公式计算, 结果显示经济与环境各指标之间耦合度大部分处于中等至较强的范围(见表4)。其中最小值是0.4273, 意味着城镇人口比重与人均能源消耗相关性比较小; 最大值是0.8194, 意味着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与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耦合作用最强。经济各指标与环境系统以及环境各指标与经济系统的耦合作用也在中等到较强之间, 人均工业烟尘排放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作用最强为0.7319。 2. 经济与环境耦合度变化 从时序角度分析耦合度的变化, 可以清楚地揭示广州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作用的阶段性结果。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 可得经济与环境的耦合度系数呈现波动中平稳上升, 整体向良好协调的趋势发展(图2), 由1992年的0.6032上升到2007年的0.8085, 耦合度作用由中等到较强。 前面运用了三种方法对广州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性进行了研究。将各运行结果分析对比, 可以发现三种方法所得结论接近吻合。广州经济与环境的发展总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992-1995年, 1996-2000年, 2001年至今, 并呈现阶梯状向前发展。就样本范围来说, 基本与现实相符。 第一阶段: 低位徘徊期(1992-1995年): “八五”时期, 广州市经济进入相对快速的发展, 环境质量相对较好。经济总量具备一定规模, 经济和环境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此时环境得分比经济高, 体现在表3f(x) 表4 经济与环境各指标的关联度矩阵 数据来源: 《广州统计年鉴》1993-2008各年、 《广东省统计年鉴》1993-2008各年、 《中国环境年鉴》1996-2005各年。 图2 1992—2007年广州经济与环境耦合度时序图数据来源: 《广州统计年鉴》1993-2008各年、 《广东省统计年鉴》1993-2008各年、 《中国环境年鉴》1996-2005各年。 第二阶段: 边缘状态(1996-2000年): 经济与环境发展速度相比前期放慢。经过“八五”计划快速发展后, 广州经济进入了一个调整期: 受外部环境及国内市场消费需求不旺的影响, 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见图1经济发展指数相对上一年增幅不大, 甚至停滞倒退。此时, 广州正处在“四大转变”之中, 即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 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 单一型经济向混合经济、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10]64-66。 环境方面, 由于对环境保护的放松, 同时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这期间环境质量没有很大的进展。1998年7月, 省委、 省政府首次对广州城市建设的目标提出了原则要求, 即“一年一小变, 三年一中变, 到2010年实现一大变”, 务求把广州逐步建设成为环境优美、 秩序优良、 文明富庶、 经济繁荣, 具有较强辐射能力、 吸引力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可以说, 此阶段经济与环境协调性处于边缘状态, 也是经济与环境发展再次起飞的准备阶段。 第三阶段: 良性发展(2001年至今): 图1反映出经济、 环境发展指数均大幅提高; 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飞速发展后, 2004年起两者增幅稍微减弱。尽管如此, 因经济与环境的发展已处于高位, 故两者实质上进入了协调发展的良性轨道。 “十五”期间, 广州遵循工业化和产业发展规律, 在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中,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步伐,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期间, 广州经济年均增长13.8%, 真正进入了快速增长。在“十五”计划融入环境保护内容, 明确提出把广州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 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山水生态城市。至此, 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城市形象显着提高。2004年开始, 广州市全面启动“创模”工作, 包括全国文明城市、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环境工作取得飞跃发展。 对经济与环境协调性阶段划分及特点分析表明广州经济与环境协调性趋好, 原因可能是: 第一, 战略思维的形成。广州市政府重视从战略的高度制定各项发展措施, 力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早在1995年就制定了《广州市环境保护整体规划》, 进入新世纪, 这种思想更是得到了全面的升华, 如《广州市可持续发展规划》、 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等, 为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 整体规划与各个击破。通过制定整体规划, 强化了各执行部门及群众的环保意识, 更好地指导了各项工作。“一控双达标”、 “一年一小变, 三年一中变, 到2010年实现一大变”、 “碧水蓝天”、 “青山绿地”工程等, 体现了政府在环境上的整体规划。经济与环境的发展不是靠一两个项目规划就能做好, 它需要从各个方面去突破。为此, 市政府把环境保护工作具体落实到各个点上, 包括对机动车的排气污染防治、 整治水环境、 强力推进脱硫工程、 启动“固废污染防治工程”、 “宁静工程”, 力求做到各个击破, 最终实现环境的整体发展。 第三, 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城市发展的长远看, 要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这是必经之路。布局的好坏, 增长方式的粗放或集约直接影响环境的质量。广州市政府一直致力于解决此问题。其中2004年提出的“退二进三”计划把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推上高潮。“退二进三”即第二产业退出市区, 发展商业、 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这种“腾龙换鸟”的战略, 将污染重的工业引导转移到其他区域, 引进创税能力强、 资源消耗少、 投资密度大的优质企业落户广州, 既为广州的经济发展带来新一轮的发展, 与周边地区达到互利共赢, 也使市区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得到的成果可以反映在工业粉尘排放量、 工业烟尘排放量及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在2004年以后的急剧下降上。 第四, “事件效应”。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多层次、 多方面, 多途径才能实现。“事件效应”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通过事件, 推动各方重视参与, 起到了全方面覆盖宣传作用。广州市政府很好地做到这种效果, 启动 “创模”行动, 借助亚运会的东风, 使经济与环境的综合指标达到了近20年以来的最好水平。 通过上述分析显示, 广州经济与环境的发展总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分别是1992-1995年的低位徘徊, 1996-2000年的边缘状态, 2001年至今的良好协调发展, 呈现阶梯状向前发展。就样本范围来说, 三种方法所得结论基本与现实相符。 由此可见, 广州经济与环境的发展模式比较理想。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既要求经济平稳增长, 也要环境质量的逐步提高。两者得以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与落实, 也离不开人们群众的集体参与。每一项的全民动员活动, 都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契机。广州市政府应继续采取有力的措施, 延续现阶段经济环境系统耦合路径, 再次实现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Gene M Grossman, Alan B Krueger.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 [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2): 353-377. [2] 李艳, 曾珍香, 武优西, 等. 经济一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 [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3(5): 54-58. [3] 廖重斌.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 [J]. 热带地理, 1999(2): 171-177. [4] 邓聚龙. 灰色系统基本方法 [M]. 武汉: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87. [5] 陈大鹏, 姜霞, 李同升. 区域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J]. 新西部, 2007(8): 4-6. [6] 张锦高, 李忠武. 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方法综述 [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3(6): 32-35. [7] 吴雷, 许秀英, 陈俊良. 利用耗散结构中的熵变计算探讨城镇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 [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0(2): 42-44. [8] 王维国. 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M]. 北京: 中国财经济出版社, 2000. [9] 李国柱. 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计量分析 [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10] 广州年鉴编篡委员会. 广州年鉴1999 [M]. 广州: 广州年鉴出版社, 1999.(二)熵变方程法
(三)灰色关联度模型
(四)发展阶段划分及特点分析
(五)原因透析
三、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