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城市化进程中的都市农业发展问题

2010-04-11 11:34许圣道孔喜梅
河南社会科学 2010年4期
关键词:都市农业发展

许圣道,孔喜梅

(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河南城市化进程中的都市农业发展问题

许圣道1,孔喜梅2

(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都市农业是指在城市中和都市外围,受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影响范围内的农业。河南都市农业呈现出产业结构多样化、产业布局区域集中、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不断创新、休闲生态功能日益显现等特征。但也存在着都市农业日渐式微、基础设施不相匹配、制度和组织建设不适应都市发展等问题。因此,河南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必须重视综合城市发展中的都市农业规划,并对其进行适度保护,按城市化标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产组织和制度建设的创新,为生态城市和都市农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都市农业;特征;河南

一、都市农业:简要述评和本文概念界定

根据余菊生等人(1998)的研究,都市农业最先起源于日本。“都市农业”一词最早出现于1930年版的《大阪府农会报》杂志上,日本学者青鹿四郎是这样定义都市农业的:“是指分布在都市工商业区、住宅区等区域内,或者是分布在都市外围的特殊形态的农业。即在这些区域内的农业组织依附于都市经济,直接受都市经济势力的影响。主要经营奶、鸡、鱼、温室、观赏植物、鲜菜、果树等生产,专业化生产程度较高,同时又包括稻、麦、畜牧、水产等的复合经营。都市农业的范围一般是都市面积的2—3倍,集约化生产程度很高。”[1]由此定义可见,最初的都市农业包括都市内部或者都市近郊2—3倍范围内的农业,都市农业集约程度高并高度依附于都市。我国学者对“城郊农业”和“都市农业”的渊源、含义和功能有不同的认识,孙宏滨等(2001)对二者的论争进行了梳理,通过研究他们认为:城郊农业和都市农业如何命名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规范定义并统一认识,给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便利[2]。

在发达国家关于都市农业的定义中,城市市民的庭院农业及其向郊区延伸是都市农业的起源和重要组成部分(党国印,1998;赵树枫、张强,1998)。然而本文认为,由于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土地供求的巨大缺口,农业用地和工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巨大的收益差距,导致都市内农业的面积正急剧减少甚至完全消失,一些城中村村民的住宅用地也在不断地被改造。所以,都市内的农业已经失去了“农业”的基本特征,其生产、组织、管理、销售方式已经工业化了。此外,由于人多地少,城市市民的庭院农业仅限于家庭绿化或极少部分的自给菜蔬,很难发生与外部的商品交换,不具有经济功能。但都市郊区的农业却不同,其特殊的区位特征决定了它相对的独立性,但邻近城市的区位便利又使它在生产、组织、经营、管理、销售等各个方面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农区农业的特征。所以,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和现实情况,笔者认为,都市农业是指分布在都市外围,并处于受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影响的范围内的农业。

我国学者对都市农业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中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广州、上海、北京等率先发展起来的大都市。河南是内陆省份,作为农业大省和农业强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较晚,然而,近年,随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效,在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的带动下,河南都市农业的范围越来越广。笔者认为,如果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都市农业可以成为城乡一体化的桥梁,成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业现代化的集中体现,可成为传统农业的样板和示范区。

二、河南省都市农业的特征

都市农业具有以下几种公认的特征:城乡融合性、功能多元化、生产集约化和高度开放性[3]。曾晓光认为,都市郊区型农业具有以下特征和趋势:生产逐渐衰退、生产集约化、经营多样化、产品直接销售和环境景观价值日益提高等[4]。根据我们的研究,河南都市农业主要呈现出以下一些特征。

(一)农业生产结构多样化,传统种植业比重明显降低

都市农业由于受城市需求结构变动的影响,种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传统种植业如粮食、棉花、油料等作物比重明显降低,蔬菜、水果、特种种植和养殖业比重大幅度增加。以省会郑州市为例,根据2009年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2009年,郑州市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0.1%,占区域生产总值的3.1%。第一产业内部,棉花总产量下降15.1%,蔬总产量增长0.3%,水果总产量增长1.4%,肉、蛋、奶和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4%、5.8%、11%和1.7%。

(二)产业布局呈区域性聚集趋势

由于都市农业市场化和社会化程度较高,单位面积租金和收益均高于传统农区,都市农业往往“因地制宜”发展具有特殊优势的产品,产业布局日益呈现区域聚集的趋势。如洛阳市根据区域特征,选择优质专用粮、林果、中药材、烟叶和花卉苗木作为都市农业的主导产业。洛阳市洛龙区建起蔬菜大棚2000余个,日光温室500余个,无公害蔬菜面积5.3万亩,李楼、白马寺、安乐三乡镇已成为省无公害蔬菜基地。郑州市也正在制定“都市农业”发展规划,从城市近郊到远郊,将分别规划三个农业发展带,大力发展蔬菜、鲜花和现代渔业。

(三)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在摸索中逐渐创新

都市农业生产区域性聚集的趋势,生产高度的商品化和市场化,导致了都市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比如,2008年年底,郑州市各类农业合作社数量达到500家。这些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在农业生产、销售、开拓市场、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以及转变农民的思想意识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较有代表性的是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乡的樱桃专业合作社。这个合作社成立于2006年,目前,约有330家樱桃种植户参加了合作社,占当地樱桃种植户的75%。樱桃专业合作社在新品种引进、技术推广、生产过程的管理、打造樱桃沟樱桃品牌、开拓市场、寻求樱桃深加工以延长樱桃产业链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他们从科研机构请来了相关领域的专家,试图研制樱桃酒、樱桃醋、樱桃干等。新的农业生产形式和经营方式,解决了樱桃“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樱桃沟樱桃品牌的建设、打造和宣传,更提升了产品的档次,为当地果农带来更大收益。

(四)休闲、体验和生态功能日益显现

都市农业的休闲、体验和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采摘体验、近郊游、农家乐等产业的发展方面。由于城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城市居民越来越渴望转换环境,放松心情。都市郊区的居民根据各地优势,逐步开发出各具特色、不同主题的休闲、体验型都市农业。根据我们的调查,休闲、体验、生态型都市农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依水垂钓型、依花观赏型、农家体验型、瓜果采摘型、特殊设施体验型(如农家窑洞)、综合开发型等。

(五)积极探求发展新方向

都市农业与城市化是相伴而生的。但对于河南而言,由于受城市化进程的影响,都市农业的发展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都市农业的发展规划尚处于起步阶段。调研中我们发现,都市农村的村民和相关部门,已经充分意识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正积极探求新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利用、开发资源与保护环境、生态并重。如郑州市侯寨乡利用7万亩涵养林地资源,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特色种植、特色养殖项目,如孔雀养殖、特种蘑菇种植、林下养殖场等。既能充分利用、开发既有资源,提升了附加值,又能保护环境和生态,以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

2.积极、主动寻求与城市资源的整合。都市农业与城市资源的整合是多渠道、多方式的。如与城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寻求专门技术支持;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展农产品保鲜、储运和精深加工;与相关企业和机构合作,开展区域品牌宣传、推介;与政府部门合作,寻求政策支持等。

3.重视特色、形象和品牌建设。从调研中发现,起步较早的都市农业经营者和相关政府部门已经认识到发展初期那种盲目、同质、低水平发展的问题,区域特色、形象和品牌建设的意识苏醒他们已开始通过提炼主题突出区域特色,通过服务、美化环境提升形象,通过一贯的高服务建设品牌。

三、河南省都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都市农业日渐式微

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情况看,城乡巨大的经济势差使都市农业面临日渐衰退甚至完全消失的趋势。河南省的情况也是如此。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逐年降低;第二,农林牧渔总产值占区域GDP的比重逐年降低;第三,农作物总的播种面积年际间迅速下降。第四,相对于城区内经济发展而言,政府部门对都市农业的重视力度不够。出现这种趋势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城区经济和都市农业经济的巨大经济势差,最主要的表现在于,城区经济是发展的核心,都市农业只是点缀。但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经验来看,它们已经逐渐认识到经济上势弱的都市农业中蕴藏着巨大生态功能和环境功能,城区经济和都市农业的发展应该是并重的。

(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交通、住宿、配套设施亟待加强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公共交通“通而难达”。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目前,从城区至城市郊区的村庄已经开通了公交线路,但因农村地广人稀,各村庄、养殖场、旅游景点、农家乐布局分散,单一的公交线路仍难以满足游客的需要。2.环境、卫生建设任重道远。3.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如停车场、餐厅、商场、卫生间、休闲、娱乐设施等公共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尤其在旅游旺季,基本都存在“进出两难”、“停车难”、“吃饭难”、“购物难”、“上厕所难”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都市农村的形象,人们普遍有一种旺季“不愿来第二次”的感慨。长期来看,都市农业必将是城乡一体化的排头兵。城乡一体化不仅体现在农民收入水平的增加,便利的交通条件和生活设施、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才能体现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三)制度和组织建设需进一步完善

前文提出,都市农业组织和经营方式在摸索中不断创新,主要体现在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方面。这种建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之上的组织形式是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已经广泛存在,也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19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第31次大会制定了合作社的七个原则,即:资源和开放的社员原则、社员民主管理原则、社员经济参与原则、自主和自立原则、教育培训和信息原则、合作社间的合作原则和关心社区原则。其中,社员民主管理和社员经济参与是最基本的两项原则。2006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并于2007年7月1日正式付诸实施,该法规定了我国合作社发展的五项原则,即:成员以农民为主体;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根据我们以前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看,民主管理和进退自由虽然是合作社最基本的两项原则,但现实中也是最难做到的。这是因为,专业合作社往往由大户发起,发起人对合作社的成立、运作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进退自由和合作中不确定性的利益关系,合作社稳定发展和民主管理原则很难贯彻实施。比如,侯寨乡的樱桃专业合作社的发起人自己就拥有100多亩的樱桃园,远远高于普通社员3—5亩的平均水平。访谈中我们问起合作社进退的问题、合作社发展的持续性问题,发起人和农委的负责同志都认为他们是为整个合作社的利益服务,进一步追问合作社收益分配等焦点问题的时候,合作社负责人和农委的同志都不愿意多谈。如果不能构建长期协调的利益分配机制,合作社的持续发展必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城市郊区农业的土地制度也亟待创新。相对于传统农区,都市郊区农村中的土地无疑具有更大的增值潜力。这种增值潜力一方面来自日益增加的土地产出收益,一方面来自土地非农化的威胁。这两个方面都需要探索新的土地利用制度和增值收益的分配问题。此外,都市农业由于具有区位优势,吸引了大量的非农产业资本进入,这些产业资本在利益的驱使下急需扩大生产规模,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土地流转过程中租金的确定和增值收益的分配,必将导致当地农民利益受损。调研的时候我们观察到,种养大户、生态园、农家乐的主人与当地政府一般都有较好的合作关系,他们享有更多政府的资金、技术和服务支持。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快速扩张和农地的非农化不可避免,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保证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失,保证农民的福利水平、生活条件、生活环境逐步改善,如何建设和谐的城乡,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四、河南省都市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思路

(一)重视城市化进程中的综合城市规划,对都市农业进行适度保护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都市农业的萎缩是必然的,可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健康的关注,发达国家或地区都认识到都市农业越来越重要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要高度重视综合城市发展的统筹规划,城市中应有一定的生态农业,城郊农业应都市化。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农业局委托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单位完成了北京市农业产业布局研究,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北京都市农业进行了科学定位,提出“公益功能为主,兼顾经济功能的都市型农业”,服务北京建设“宜居城市”全新的农业产业布局和发展的新思路。对于河南这个内陆省区而言,都市农业的发展已初现端倪,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在都市农业起步之初,预先规划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制定适度的都市农业保护措施,可以避免“置身于沙漠的繁华都市”之悲剧,也可以给城市居民放松身心、回归自然预留一个空间。

(二)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建设真正意义上的“都市农村”

都市农业便利了市民的日常生活,给市民提供了休闲、放松、回归自然的空间。但同时,都市农业和农村也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生产生活垃圾、废弃物的突增预示着严重的环境问题。通过多次实地调研,笔者认为,亟待建设的基础设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交通、用水、排污、改水改厕、农村生活垃圾及废弃物的回收处理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第二,服务硬件设施建设,如停车场、休闲娱乐场所、餐饮等服务设施;第三,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方面针对都市农村中的居民,为都市农村居民提供便利、健康、多样的生产生活休闲服务,一方面针对游客,为游客提供干净、卫生、便利、安全、舒适的休闲服务。

(三)加强组织和制度创新,为都市农业进一步发展铺路搭桥

这主要是指都市农地制度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有效的制度安排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为此,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积极探索有效的农地使用和流转制度,创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运作和管理模式,更好地处理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为都市农业进一步发展铺路搭桥。

[1]俞菊生,张占耕,白尔钿,等.“都市农业”一词的由来和定义初探——日本都市农业理论考[J].上海农业学报,1998,(2):79—84.

[2]孙宏滨,孙世芳,乔敬图,等.城郊农业与都市农业的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01,(4):37—41.

[3]方志权.论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产生背景与功能[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5):281—285.

[4]曾晓光.城市郊区农业发展的趋势及其管理[J].世界农业,1998,(12):6—8.

F304.5

A

1007-905X(2010)04-0210-03

2010-05-10

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我国经济转型期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2008),郑州大学与二七区政府合作研究项目“郑州市二七区城区产业发展方向研究”,河南省教育厅软科学项目“我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进机制研究”(2009)。

1.许圣道(1959— ),男,河南内乡县人,经济学博士,郑州大学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相关问题研究;2.孔喜梅(1974— ),女,河南睢县人,经济学博士,郑州大学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相关问题研究。

责任编辑 姚佐军

(E-mail:yuid@163.com)

猜你喜欢
都市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