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滢,倪湘宏,杨 洁
(湖南工程学院a.设计艺术学院;b.体育教学部,湖南湘潭411104)
身体·女性·体育
——关于大学女生体育意识培养的思考
何 滢a,倪湘宏b,杨 洁b
(湖南工程学院a.设计艺术学院;b.体育教学部,湖南湘潭411104)
在大学女生体育改革中存在两个根本的但又不太被重视或不太为人知道的障碍。一个是传统文化中对于身体和身体锻炼的轻视,一个是传统社会对于女性的隐性歧视。克服这些障碍,体育本身所能做的主要还是在课程教学中加大现代体育意识的培养。
身体;社会性别;体育
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几十年中,大学女生体育教学改革一直处于技术上修修补补、难以真正产生突破的尴尬状态。困扰大学女生体育改革的不全是或者说本质上不是体育本身,而是体育之外的政治、经济,尤其是文化等因素。中西传统文化中对身体的贬低,使得我们一直轻视身体的锻炼;传统文化中对性别狭隘的定义,造成对女性的思想钳制——女性顺从文化为她们塑造的阴柔甚至病态的美的标准。这些分别成为阻碍大学女生体育改革的显性和隐性因素。要克服这些障碍,需要进行长期的努力,开展由社会各方面积极配合的系统工作。对于大学女生体育来说,当前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培养女生的体育意识。
身体与生俱来,但人类对于身体的认识却经历坎坷。在古希腊的世俗生活中,无论男女,健康的身体是城邦国家兴盛的物质基础,因而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分性别开展的体育运动比赛和锻炼要求运动员赤裸身体,大量的裸体艺术品即是这一风俗及观念存在的有力物证。但是在古希腊的精神生活层面,以柏拉图为代表的精英文化开始建构身体与灵魂的二元对立关系:“身体是短暂的,灵魂是不朽的;身体是贪欲的,灵魂是纯洁的;身体是低级的,灵魂是高级的;身体是错误的,灵魂是真实的;身体导致恶,灵魂通达善;身体是可见的,灵魂是不可见的;大体上说,灵魂虽然非常复杂,但它同知识、智慧、精神、理性、真理站在一起,并享有一种对于身体的巨大的优越感。”①他们甚至认为,对于理智的真正充实的人来说,身体的健康并不是头等大事,除非健康有助于精神的和谐。对身体的嗤之以鼻,是因为身体和灵魂的二元对立观认为身体的欲望和需求是人世苦难和罪孽的渊薮。在柏拉图代表的西方传统文化中,灵魂和身体的对立关系后来以各种改写的形式一直传播,神学、心灵、意识等代替灵魂先后走到了与身体对立的位置。
身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遭际与西方大体相同。在主流文化中,自中国文化的大圣人孔子开始,就明确树立了“学而优则仕”、“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和“君子不器”等文化标杆。虽然由于战略防御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保留了对习武应有的尊重,但对于习武者的身体态度一直比较冷淡。而这种情况到了宋以后,愈演愈烈,比如文官的地位就远远高于武官。在漫长的封建历史中,年深日久的点头哈腰和皓首穷经,塑造了一群奴性十足、手无缚鸡之力的书呆子。而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清醒地批判这种身体的贫血和羸弱,在“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自我挪揄中其实掩饰不住的是对这种病态生活方式的洋洋自得。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知识阶层推崇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纯脑力劳动,对于体力劳动、体力劳动者以及体力劳动形成的身体特征等明显流露出鄙夷的态度。而在主流文化之外,农业社会几千年来繁重的体力劳动,客观上形成了普通中国人的共识,其中就包括急于摆脱体力劳动而踏入仕途生活。
西方文化的核心概念是罪,身体是罪恶之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是“耻”,身体是羞耻之顶。无论男性还是女性的身体都被层层严密包裹,如同一个需要极力掩藏的丑闻。无论在精英的层面还是草根的层面,中国传统文化都表现出对身体的冷漠,对健康身体之美的嘲笑。中国古代男子不推崇身体的锻炼,对女子的评价更是如此,尤其是对于稍有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女性,话不高声,笑不露齿,阴柔以致弱不禁风几乎成为她们应该追求美的唯一标准,越到封建社会后期越是如此。这种对身体的限制有时会发展成病态,比如裹脚。把她们的双脚从小裹成残疾有两个好处,一是让熟悉她的男人欣赏到人工制造的所谓身体的婀娜,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是残疾的双脚可以束缚她们的行动,以使她们一辈子足不出户,被男权的社会牢牢掌握。
中西方文化中对于身体忽视和贬损的观点,因袭相承,沉淀在每个人的血液中,成为大学女生体育中最显在的障碍。即使到了当代中国,在政治话语的层面,体育运动员拿到了奖牌,可以被视为民族英雄、大众明星,而在日常生活层面,学校、家长和社会仍然相对重视学生的文化成绩,而不是体育成绩。体育课程被不约而同地看成是繁重脑力学习的小小调剂。学校体育课被边缘化的结果是体育学科发展缓慢、体育场所建设与配备滞后。
性别差异是人类社会最古老,也是最恒久的差异,几乎所有的文化在划分人的种类时都强调了性别,但也差不多都简单地将之处理成另一个二元对立关系。传统对于男性与女性的定义,是基于自然性别的直观差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女性主义者的不懈努力下,社会对于性别的认识焕然一新。
女性主义者认为,人的性别实际上有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两种情况。所谓生理性别(sex),是指婴儿出生后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证实的男性或女性。这是一个不变的概念(做变性手术除外)。所谓社会性别(gender)是指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作为一种社会构成,社会性别是可以被改变乃至被消除的。尽管对两者作截然区分是困难的,但概念上的辨析很有价值。
按照社会性别的认识,人的性别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建构的。儿童出生后可能没有受过专门的性别教育,但事实上一直生活在社会对男女性别的不同期待和塑造中,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在潜移默化地对他或她进行性别方面的教育。个性心理学、社会教育学认为,男孩顽皮好动,女孩的柔顺恬静往往是成人社会,主要是社会文化塑造的结果。
当人们以性别为框架,赋予男女不同的特征时,性别的定型观念(又称刻板印象)就产生了。这种刻板的印象渗透在传统社会学的几乎所有学科中,使得传统的社会科学基本上都是研究男人和服务于男人的,其以男人为样本的研究结论却被推及整个人类社会,忽视女性领域、轻视女性状况,偶有妇女进入社会学的研究视野,其描述往往是歪曲性的,带有性别歧视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极少被用来作为解释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的变量。
比如说,由于社会、教育以及女性自身缺乏正确的性别观念,运动性别刻板印象对女性运动发展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传统文化、社会大众对女性和女性运动员的刻板性别认知,虽然女性受益者比男性受益者更能接受女性参与运动的观点,但差不多所有的受益者本人都能感觉到,在体育运动方面,女性参与者相对于男性参与者较少获得正面形象。从社会对其成员参与运动的接受程度来看,女性仍无法与男性相提并论。因为传统文化、社会大众中隐性地存在和传播着一种观点:女性参与运动会降低女性的“特质”,从而使得女性运动项目不具备吸引力和竞争力。所谓女性的“特质”,也就是理想的女性形象,指的是诸如顺从、优雅、温柔、美丽及被动等特征,正好与以力量、攻击性和成就为特征的理想的运动员形象相冲突。
此外,传统文化、社会大众认为运动是男性的专属领域。在这一观念主导之下,女性本人虽然有能力或愿意从事运动,但是为了避免在社会生活中承受被孤立的压力只好放弃自己的初衷。而传统文化对于不愿意运动或缺乏运动能力的女性则表现出过于姑息和纵容。在对待女性从事运动的态度上,严苛和袒佑看似矛盾,其实立足点一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于女性个体而言,这两种观点都将限制女性运动潜力的发展,导致运动能力的减弱。其结果不但会显示出个体能力不足,同时也会塑造所属种族或性别团体的劣等形象。这样一来,个体的行为反而正好验证了对女性负向刻板印象的怀疑。
用社会性别的视角来审视大学的学科课程知识体系,将发现这些课程是“充满了性别偏见与歧视的学科和‘父权课程’,其间女性以及相关议题被忽略和歪曲,其结果是复制了社会刻板的性别分工与性别统治。”②体育教育差不多是大学课程中唯一进行了性别区分的,可是其性别区分的基础仍然是生理性别,也就是针对女性所谓“特殊的”身体结构和特点,体现的还是男性中心主义价值观。在女生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表面上是以女生生理结构和心理需求来设置,比如竞技、体能类项目明显少于艺术、表演类项目的训练,体育课堂不鼓励并不主动为女生参与竞技类或力量型项目创造条件,这样的大学女生体育本质上还是在迎合父权(或男权)文化中制定的性别标准,使大学女生成长为满足作为父权文化期待的柔弱群体中一员,满足于成为第二性。
自上个世纪以来,男女平等的观念已逐渐成为文明世界的共识。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明目张胆地把女性视为男性附庸和玩赏对象的观念肯定会受到文明人的批判。然而,实际上男女平等的观念只是现代文明制造的一种理性假象。至少在人们心灵的深处,女性仍然而且也应该是弱者。因此传统文化、社会大众关于性别的歧视是大学女生体育的隐性障碍。
自人类进入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以来,身体成为消费的计划和目标,从被贬损的对象成功地完成了华丽转身,成为视觉文化中赞美、观赏和把玩的主体。流行文化告诉女性要追求完美,鼓励她们通过大量购买和使用化妆品,甚至鼓励她们通过药品和手术,不惜一切代价、不计一切后果来完成在男性视觉里的蝶变。相对于对美容和整容鼓吹的不遗余力,流行文化对于体育锻炼之于女性身体健康和美的重要意义进行宣讲的热情明显不足,给予女性真正的人文关怀和人格尊重严重缺失。这种文化导向,对于女性解放、女生体育教育无异于雪上加霜。
传统文化中对身体和身体锻炼的轻视,以及形成的性别刻板印象,构成了大学女生体育发展的重要障碍,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进行长期的努力,而且还依赖于社会各方面的积极配合,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形成合力。因此在女生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针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日常生活等领域中存在的对身体、女性以及体育本身的不正确认识,努力培养大学女生的现代体育意识。
现代体育意识指的是以身体为健康健美的对象,充分发挥身体体力极限的竞技性体育活动和由此需具备的以身体体质体力为中心的自我意识。体育意识其实是人的自我意识中最核心最基本的构成,以人的身体体质体力为存在之本。体育意识最初是和科学、民主一起,作为启蒙的内容传入中国的,但是“也许由于一方面受限知识分子体质,另一方面受限国家局势动荡,体育在近百年中渐渐远离知识分子话语,成为越来越专门的国家话语的组成部分。”③体育比赛成为运动员的事,与国家的荣誉感紧密相连。大众体育活动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兴起。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在今日的中国,仍没有成为文化的鲜活要素,没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体育日常化意识的倡导是体育教育的当务之急。
培养女生现代体育意识,最好的途径是大学女生体育课堂。可是现行高校体育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其一,授课形式采用按男女生理性别强制分类授课或无视性别差异混合授课,致使体育教学过程中在无形地传递、复制与强化学生的性别刻板印象。其二,教学内容的设置或者盲目迎合学生喜好、淡化教师职业的主观能动性,或者缺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放任学生偏向选择(男生重视竞技类项目,女生偏爱艺术类项目),导致体育教育目的的偏差。其三,受大众传媒和体育产业化的影响,体育教育形式化、市场化,如教师只求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考什么教什么”,较少考虑有利于学生终生受益的体育知识和信息的传授;另一方面,市场亮点,也成为课堂教学的热点,而轻视学生现代体育理念和体育意识的培养与建构。这都偏离了大众体育宗旨和阳光体育运动之道,具有浓厚的急功近利的色彩。
大学体育教育,包括女性体育教育,应当以培养受教育人现代体育意识为根本目的。与我们对于生命的珍惜结合在一起的健康意识、体育意识,作为个体全面的自我意识即个人存在的生命质量意识,应被置于社会/个人创造的现代文化结构中获得突出的地位。2007年4月教育部等部门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其理念是:“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阳光体育工程的理念,回归到了体育的出发点,即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在于它的日常性和体育性。正如塞诺封看到的:“希腊人中只有斯巴达人把头颈,手臂,肩膀,腿,身体的各个部分平均锻炼,并且不限于少年时代,而是天天不断,终身锻炼。”这才是体育锻炼的真正意义。
大学女生体育的改革正是要回到教育的原点、回归体育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尊重女性身体客观存在的事实、遵循女性生命内在规律、给予女性人文关怀的理念。
注释:
①汪民安,陈永国,后身体——文化、权利和生命政治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页。
②王 珺,阅读高等教育——基于女性主义认识论的视角,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页。
③荒 林,体育意识与女性自我·情色之美,九州出版社, 2007年,第137页。
[1]骆晓戈.当前中文教育改革现象之透视尴尬的温柔——女性学与本土经验[M].九州出版社,2007.
[2]董进霞.性别文化的延续和变化她们撑起了大半边天——当代中国女子竞技体育透视[M].九州出版社, 2007.
Body,Feminine,and Sports——On the Training of the Spo rts Consciousness for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HE Yinga,NIXiang-hongb,YANG Jieb
(a.College of Design and Art,b.Department of P.E.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Xiangtan 411104,China)
There are two radical impediments which are unvalued and unknown by most people in the re form of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for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One is looking down upon the body and physical exercise in traditional culture.Another is a recessive discrimination of the feminie in traditional culture.In order to overcome these impediments,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sports con
sciousness should be cultivated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body;social gender;sports
G807
A
1671-1181(2010)04-0113-04
2010-03-28
湖南省“十一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社会性别学视野下大学女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策略研究”(XJK08A TM 002)。
何 滢(1970-),女,湖南湘潭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艺术与传播。
(责任编辑:周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