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华,吴晓敏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江西南昌 330003)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边缘化”及应对思路
王永华,吴晓敏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江西南昌 330003)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开始进入急剧转型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面临着“边缘化”危机。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阵地,需从四个方面着手: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在斗争中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敏锐、知识渊博、纪律严明、作风严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队伍;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不断创新。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边缘化”;成因;应对
意识形态历来是个重要的话题,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尤甚。在意识形态定位、传统意识形态话语转换等重大问题上的任何偏颇都将导致理论上实践上的重大失误,因而其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代中国理论视野的重大热点。根据对社会影响的不同,意识形态可分为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化”指的是主流意识形态由于种种原因而逐渐沦为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当前正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大课题。这一问题处理得当与否,不仅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而且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对该课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无疑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意识形态一词最早由18世纪末法国哲学家德斯蒂·德·特拉西提出。经过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等人的批判、丰富和发展,意识形态有了新的表现形式。意识形态,一般指的是“观念的上层建筑”,它产生于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即经济基础,并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通过否定或掩蔽现实的社会矛盾,来实现和维护社会关系的再生产。[1]
根据对社会影响的深度、广度和强度,意识形态可分为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是指在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反映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为其服务。通过统治阶级的极力倡导和灌输,主流意识形态往往为社会大多数成员所接受。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资料生产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的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2]但由于阶级社会中存在不同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因而也就形成了反映各自利益的不同的思想观念,形成了各个阶级的意识形态。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3]200,“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之下,有多少阶级就有多少主义,甚至一个阶级的各集团中还各有各的主义”[3]648。这些存在于社会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众中,不占统治地位,未被其他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所接受和认可的意识形态,一般称为非主流意识形态。
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向其他阶级渗透,进而成为全社会的主导观念,并对非主流意识形态具有统摄作用。而非主流意识形态则是不同的社会阶级、集团之间的利益差别通过思想的折射所形成的意识形态。只要不同的阶级、集团或知识分子对于社会理想、社会实践目标选择以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不同的主张,那些不同的观念和主张就会成为不同的意识形态而与其他意识形态并存并立,并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主流意识形态。
主流意识形态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并借助统治阶级掌握的国家机器和各种宣传媒介的支持,对社会公众的影响超过非主流意识形态。其重要功能是通过批判影响社会秩序良性运行的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不合理性,强化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从而为现存统治树立合法权威。安东尼奥·葛兰西把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作用形象地比作水泥”,一个政党必须依靠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而成为“历史集团”,从而对社会共同体成员产生凝聚和统一作用。因此,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成员团结统一的“黏合剂”。而非主流意识形态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总是不断冲击主流意识形态,力图削弱其影响,甚至动摇其主导地位。非主流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这种负面作用主要表现在消解社会成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以及离散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等方面。“非主流意识形态一旦形成并传播开来,势必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造成冲击,导致社会成员思想混乱、理想淡漠、价值观念扭曲等。”[4]在冲击与反冲击、控制与反控制的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逐渐沦为非主流意识形态,这种现象和过程就是“边缘化”。被边缘化的意识形态将处在远离核心层的边缘地带,丧失原有的号召力、影响力和权威力,甚至沦为可有可无状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和核心,对于引领人们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构建良好社会风尚具有重要意义。但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却从不同维度瓦解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销蚀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功能。例如,西方所谓“普世价值”中的自由、民主、人权等思想对社会主义自由、民主、人权产生一定的冲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势国家打着“全球意识”、“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幌子,主张建立世界政府,进行全球治理的全球主义思潮,等等,也对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提出了挑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与此同时,“在商业和消费文化的鼓吹下,大众文化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一些消极因素,如一味解构、忽视建构;一味迎合,让人对现实产生逃避心理;一味追求享乐和满足感官欲望等”[5]。在大众文化的“狂欢”中,“维系大众的‘社会意义’被颠覆、解构和重新建构”,[6]造成对主流意识形态所提出的道德和价值标准的冲击,最终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
主流意识形态是一个民族、一种社会制度和政权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是该种社会制度下民众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和精神支柱。摧毁一种意识形态,也就意味着否定一个执政党,颠覆一个制度和政权,甚至摧垮一个民族。尼克松就曾声称,“尽管我们与苏联在军事、经济和政治上进行竞争,但意识形态是我们争夺的根源,如果我们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打了败仗,我们所有的武器、条约、贸易、外援和文化关系都将毫无意义”[7]96。可见,意识形态的安危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巩固,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
然而,当前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正遭遇主导地位被动摇、影响范围被缩减、指导作用被削弱的危机,不能引起以高度重视。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经济学界曾进行过“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的学术争论,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这个核心,对中国理论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规范等一系列基本理念和原则进行了激烈的学术讨论,论争的焦点即是否仍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经济学研究和教学。这场学术争论战况之激烈,影响面之广出人意料,几乎所有知名经济学家都站出来表态。通过这场学术争论可以发现,西方主流经济学来势汹涌,大有席卷中国经济学界之势。相对应的是,相当长时间以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专门研究遭受冷遇,学科发展较缓慢,经费短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这就从正反两方面反映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正被“边缘化”的趋势。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正受到如下的严峻挑战。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到“终结论”、“非意识形态化”等错误思潮的威胁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前苏联解体和东欧政变使全球社会主义事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剩下的少数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尚处于初级阶段,经济的欠发达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暂时得不到充分体现。当代世界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仍在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仍在自我完善,资本主义社会的无产阶级没有越来越贫困,他们及其他劳动者的福利待遇似乎比社会主义社会的还高,这些都表明资本主义的存在仍有其合理性,与马克思主义预言的资本主义必将灭亡,似乎发生了现实矛盾。我国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曾做过一些简单化的宣传。这些现象交织在一起,使人们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陷入混沌、怀疑、彷徨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遭到了非难和污蔑,国际反马克思主义、反共势力大肆鼓吹“马克思主义破产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共产主义渺茫论”,动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其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终结论”甚嚣尘上。美国学者福山宣称:自由与民主的理念已无可匹敌,历史的演进过程已走向完成;自由民主成为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终点”与“人类统治的最后形式”,并因此构成历史的终结;资本主义获得永恒的胜利,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终结。[7]1与此相呼应的是,中国国内一些人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产生怀疑,要求以儒家伦理取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有人认为:“由于已有的合法性理论的‘显学’都无法为当代中国的政治秩序提供合法性论说,所以要建立中国的政治合法性理论,向外求索没有出路,必须返回过去,从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寻找出路。”[8]此外,还有不少人借共产主义事业陷入低潮之际鼓吹“非意识形态化”。“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主导思想是对人道主义及其革命后果的失望,认为意识形态不可能再成为激发人们热情和创造力的精神源泉,[9]阿隆、布热津斯基、亨廷顿、福山等更是以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去证明西方政治价值及其制度的不可超越性。国内学术界从“非意识形态化”视角解读中国的改革开放,这导致了许多人对马克思主义新话语,如邓小平关于“白猫黑猫论”、“摸着石头过河论”、“不争论”等的误读。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以致造成“信仰危机”、“理想真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以及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这些对在新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提出了挑战,造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边缘化”。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到思想文化多元化的挑战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助自身优势,在全球化进程中进行意识形态扩张,试图创造出一个属于资产阶级的世界:“权力正在从长期以来占支配地位的西方向非西方的各文明转移。全球政治已变成了多极的和多文明的。”[10]据相关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生态文化理论、人权理论、社会民主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先后对我国产生过影响。[11]167而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生活方式等等日益多样化,从而也引起了人们在思想意识上的变化,一时之间出现了意识形态多元化。今天,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正进行着史无前例的交流和碰撞。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80年代出生人群的超自然信仰较高,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对星座、算命、宗教及网络游戏、网络恶搞、虚拟世界等感兴趣,对马克思主义则几乎没有兴趣。同时,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相对沦为弱势群体,知识分子和民营企业家成为新的强势群体,后者要求反映其利益的政治诉求的呼声也越来越响亮。这样,新兴的社会阶层的具体利益与要求催生了新的意识形态,而且其影响力随着这些社会阶层力量的壮大而增长,客观上成为当前冲击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力量。在一些人中间出现了修改《宪法》中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条款转而实行“多元指导思想”的想法。[11]72
受思想文化多元化影响,有些人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不足,或者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开始怀疑在意识形态领域是否还要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有些人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公开宣扬政治、文化、思想的多元化,向往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和政党制度,贬低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一元化的指导。在一些人看来,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社会思想的多元化是相矛盾的,他们认识不到坚持和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在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国情的客观反映和必然要求,因而他们对西方学者鼓吹的“非意识形态化”感到无比亲切。[12]上述一切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到各种消极颓废思想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思想意识领域表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除居于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之外,还存在着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尤其是消极落后的思想意识普遍存在。例如,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几千年积淀而成的落后封建意识在社会的各阶层都有残存。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进行了二十八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成功的,彻底的。但是,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因为我们对它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以后很快转入社会主义革命,所以没有能够完成”[13]。这就导致了人们头脑中封建主义意识遗留下来。这些封建主义意识表现为:官僚主义、官本位意识、宗法等级观念以及迷信思想。由于观念的积淀性,从根本上清除封建主义思想在短时期内是难以实现的。改革开放过程中,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渗透。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过度的利益追求也容易导致某些人见利忘义,甚至唯利是图、不择手段,以满足自己的私欲。此外,过强的宗教情结也会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造成冲击。尽管宗教信仰“与那种消极、腐败的思想观念是不同的,是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14]146,甚至宗教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和社会主义相适应,但是,“宗教毕竟不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宗教影响的扩大和宗教信徒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力”[14]147。更何况极少数对社会主义充满敌意的人常常会利用宗教或群众的宗教情结有目的地从事破坏社会主义的活动。同时一些邪教组织也会利用合法的宗教外衣进行反人类、反科学的破坏活动。这些思想意识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都是十分不利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在现阶段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外有西方腐朽思想的渗透,内有根深蒂固的封建残余思想和落后意识沉积,因此,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保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动权,严防各种有害思想意识的侵袭。
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就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不动摇。然而,当前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方面,出现了教条化、僵硬化和形式化现象。具体表现为两课教学,一些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不专心听讲,看小说和报纸;“从政治层面看,以往一些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却一度标上了马克思主义的标签,这种不白之冤极大地伤害了马哲的名声;而现实中马哲被象征化、权宜化地悬置起来,也成了一种无孔不入的治学导向。从学术层面上看,思想对现实沉默不语,却对无关宏旨的枝节大发议论”等等。[15]因此,在“意识形态终结论”、“意识形态多元论”和“意识形态全球化”的思潮中,如何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为现阶段如何坚持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防止其“边缘化”提供了崭新思路。
(一)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正如马克思所说:“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16]92可见,要削弱或消灭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求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切入,同样,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也要求从夯实其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切入,才能标本兼治。具体来说,就是要增强马克思主义所维护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力量,即主要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无产阶级的力量。增强无产阶级的力量根本在于加强他们对物质生产资料的占有和对社会物质财富的贡献,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在精神生产领域中的优势地位。在当前,迫切需要从整体上改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经济状况,防止他们沦为弱势群体,促进代表他们利益的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并占有主体地位,确保公有资产在社会资产中占优势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因此,增强无产阶级的综合实力,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夯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以确保其指导地位的根本性对策。
(二)在斗争中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对人民进行正面教育和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相结合,是必不可少的两件“武器”。毛泽东曾指出,“马克思主义也是在斗争中发展起来的。”[17]230“同错误思想作斗争,好比种牛痘,经过了牛痘疫苗的作用,人身上就增强免疫力。在温室里培养出来的东西,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17]232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是在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蒲鲁东主义和巴枯宁主义等错误意识形态的斗争中诞生和壮大起来的。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也是在同其他意识形态做坚决斗争后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放任各种错误思想到处泛滥,就是助长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气焰,就是削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要在人们的批评中间,就是要在斗争的风雨中间,锻炼自己,发展自己,扩大自己的阵地。”因此,“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17]230
在今天,斗争的内涵就是必须掌握牢牢掌握舆论宣传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思想宣传阵地,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舆论阵地更加多样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牢牢掌握舆论阵地。舆论阵地的建设,要立足于“保”、“争”、“扩”。所谓“保”,就是要固守传统的舆论宣传阵地,保证传统的舆论宣传阵地不丢失。所谓“争”,就是要树立危机意识,主动地去抢阵地。所谓“扩”,就是要扩大、拓展我们的舆论宣传阵地。[1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传播媒体不断出现,我们要提高敏锐性,及时占领这些阵地,使其一开始就牢牢掌握在我们的手中。目前,互联网的阵地就亟需我们去占领。互联网以其信息的丰富性、快捷性及信息传播的交互性等特点已经成为具有巨大潜力的媒体,成为新的舆论阵地。然而,互联网的阵地我们还远未占领。因此,要将我们的舆论宣传拓展到互联网,使互联网成为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新阵地。
(三)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敏锐、知识渊博、纪律严明、作风严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队伍
在阶级社会的任何社会形态下,统治阶级都会有其专门的代言人,专门论证它存在的合理性和永恒性。马克思强调:“在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人是作为该阶级的思想家出现的,他们是这一阶级的积极的、有概括能力的玄想家,他们把编造这一阶级关于自身的幻想当作主要的谋生之道。”[16]99马克思把积极的、有概括能力的思想家”们称之为意识形态家,意识形态家是统治阶级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特殊的阶层,他们的使命就是根据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自觉地进行理论活动,构建出反映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思想体系。
对于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中、阶级矛盾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社会主义中国而言,也需要有专人来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这个任务就需要一支专业人才队伍来承担。“他们的主要任务一是驳斥、对抗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二是宣传、灌输、论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三是不断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18]因此,要掌握意识形态阵地的制高点,就必须培养、选拔一批政治强、纪律严、业务精、作风正的专业人才,组建一支坚定的、稳定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队伍,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提供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不断创新
在全球化时代,经济不能在孤立中求发展,意识形态同样不能在封闭或守成中求发展。面对伴随着新生社会阶层的诞生和发展而不断壮大的非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要么拼命对抗,借助站在其后的阶级及所拥有的国家机器,限制、打击新生力量及其意识形态,要么主流意识形态主动吸收、融合这些新兴意识形态的合理成分,丰富和完善原有体系与内容,形成一个也能反映新的社会阶层利益与要求的意识形态体系。限制、打击的结果有两种:或者取得胜利巩固原有的地位,或者失败而被边缘化,退出支配地位。吸收、融合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与时俱进的创新过程。既然“不能强制人们放弃唯心主义,也不能强制人们相信马克思主义”,[17]209就只有依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本身的真理魅力来征服人心,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而向前发展”。[17]42
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19]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创新马克思主义,除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要随着社会历史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实现新的突破,反映变化着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结构,反映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趋势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也需要创新。
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中习惯采取的“灌输”方法,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和受众心理的变化,其实效性越来越差。这就要求宣传的方法、手段实现创新:要紧密联系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关注受众的心理需求,提高意识形态的吸引力;要说真话,动真情,增强意识形态的感染力;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影响群众,提高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不断创新,做到在发展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这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永葆生机的需要。
[1]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第4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323.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2.
[3]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
[4] 范秋迎.科学认识、区别对待: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性考量——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为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10,(3).
[5] 洪 晓.试论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07,(3).
[6] 徐海波.“大众文化”生成的历史逻辑[J].国外理论动态,2007,(6).
[7] [美]弗郎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M].北京:远方出版社,1989.
[8] 康晓光.仁政:权威主义国家的合法性理论[J].战略与管理,2004,(2).
[9] 曹国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当代中国的重建[J].广西社会科学,2005,(7).
[10][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8-9.
[11]严书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
[12]范树成,李月玺,赵忠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现状分析与建设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4).
[1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35.
[14]朱兆中.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纵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5]伍小涛.终结还是在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审视[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5).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8]何玲玲,杨 毅.探源与思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正面临“边缘化”的危机[J].求实,2006,(7).
[19]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2.
Marxist Ideology's“Being Marginalized”and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It
WANG Yong-hua,WU Xiao-m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Party History and Party Building,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ommittee School of Jiangxi Province,Nanchang 330003,China)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Chinese society entered the transitional period.In the process,China's Marxist ideology is faced with the crisis of“being in mrginalized”.In order to uphold and strengthn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and occupy the ideological position,we should have countermeasures in our aspects:to continuously consolidate the basis of the Marxist ideology of class and economic basis;to carry out the Marxist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the struggle;to build a Marxist theory’s team with firm politial stance,sharp thinking,profound knowledge,strict discipline,and rigorous style of work;and to insist on he constant innovation of Marxism.
Marxist iIdeology;“being marginalized”;cause;countermeasure
A81
A
1671-1181(2010)04-0063-06
2010-05-26
王永华(1973-),男,湖南冷水江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当代中国史。
(责任编辑:宋耕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