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诗歌之管窥

2010-04-11 11:32宋蓓蓓王远舟李艳萍
关键词:诗歌

宋蓓蓓,王远舟,李艳萍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网络诗歌之管窥

宋蓓蓓,王远舟,李艳萍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二十一世纪进入了一个大众传媒的时代,各种媒体迅猛发展,这其中,网络媒体以其特有的海量性、自由性、互动性、即时性等特征成为了个中翘楚,而诗歌作为人类文明花丛中的一朵奇葩,亦免不了要与网络相融合。作为诗歌与网络结合的产物,网络诗歌从诞生起就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在现阶段,我们也唯有正视存在的问题并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与最佳的契合点才能实现诗歌与网络的完美结合,并进而推动中文诗歌的可持续性发展。

诗歌;网络;网络诗歌

诗,人类文明花丛中的一朵奇葩,古已有之,诗歌传播亦古已有之,两者起源同步。诗,以传播为前提,也以传播为归宿。因此,诗歌起于传播,终于传播,更成于传播。具体说来,诗歌传播就是诗歌讯息由传者向受者的流动,[1]8其类型从传播层次的角度来划分,可依次划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美国社会学家,传播学奠基人施拉姆曾指出,传播至少要包括三个要素,即信源、讯息、信宿,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传播者、信息和受传者。这三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传播过程得以成立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前提条件。[2]3从符号学和信息控制论的角度来看,诗歌的创作过程就是诗人对其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编码的过程,[2]5当编码结束,如何将其传递给传播活动的终端——读者,便显得尤为重要,若传播渠道不通畅,则势必会影响受者(读者)对传者(诗人)所要表达内容的接受与了解(译码),而此次传播便也算不得成功。世纪之交,新的形势,伴随着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诗歌传播也找到了一条更为迅捷的渠道,而网络诗歌也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一 网络诗歌的一些特点

网络诗歌伴随着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体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而产生,许多人对网络诗歌并不了解,只是单纯地认为网络诗歌就是网络上可以看到的诗歌作品,其实网络诗歌是一个颇为复杂的新生事物,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1.网络诗歌的定义。从广义上看,只要诗歌的生产、传播、经营、消费中的任一环节是在网络上进行的,就可以被定义为网络诗歌;而狭义的网络诗歌着眼于制作方式,它指的是利用电脑的多媒体技术所创作的数字式文本。这种文本使用了网络语言,可以整合文字、图像、声音,兼具声、光、色之美,因此也被称为超文本诗歌。[3]61因此,所谓网络诗歌,就是指作者运用网络媒介在线创作,并利用网络存储、传播最后由读者在线阅读的诗歌,它不仅包括网上在线创作的传统诗歌形态,而且也包括运用超链接技术创作的超文本诗歌和用多媒体技术创作的多媒体诗歌。

2.网络诗歌的文本特点。与传统诗歌相比,网络诗歌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多媒体性,这是基于网络特有的媒介特质,把音频、视频与文本通过电脑技术结合起来,构成一种全新的网络语言;[3]61二是多向性,即文本不再仅仅具有单一线性特征,而是包含了多向发展的可能性,读者有机会通过点击来选择不同的版本;三是互动性,读者不再是单纯被动性接受,而是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作过程中来,与作者形成合力。由此可见,与传统意义上的诗歌相比,真正的网络诗歌,已不仅仅是一个传播载体改变的问题,媒体本身所具有的特质已使其不可避免地成为诗歌信息的内在组成部分。

3.网络诗歌的传播特点。与传统意义上的诗歌相比,网络诗歌具备许多新的、不同于以往的特点。第一,口语化的写作方式。诗歌是一种非常古老、影响力巨大且具有无穷生命力的文体,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约定俗成的写作方式,在传统诗歌媒体上,很难见到不遵循传统写作方式的诗歌作品,而在网络媒体上,运用口语化方式创作的诗歌作品比比皆是,这类作品给诗歌爱好者带来了较强的体验快感和阅读趣味,而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应当算是“梨花体”了。第二,传播的自由性。传统媒体有其固有的门槛,不同级别的媒体,门槛高低也不同。例如,许多报刊对来稿实行“三审制”,从而将许多名不见经传的青年诗人、业余诗人及其他的诗歌爱好者挡在了门外,从而限制了他们作品的传播。而随着网络媒体的出现,诗歌具有了高度的传播自由,也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平台,许多作者与作品才被广大读者熟知与接受。第三,传播的及时性。传统媒体都有自己固有的出版与播出频率,虽然频次在今天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仍嫌不够,网络的出现则正好弥补了这点,诗人写好了作品,贴到网上即可,而读者也可在第一时间阅读到最新的作品。第四,作品的可复制性。受制于经济条件所限,许多诗歌爱好者并不能经常购买一些诗歌报刊,此时,网络就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免费阅读甚至下载的平台,而这对于普及诗歌发展,提高诗歌群众基础,发掘、培养诗歌后备人才都是大有裨益的。第五,诗歌的海量性。由于网络本身所具备的特质,再加上网络传播的自由性,造就了网络诗歌数量的海量性特点,这为诗歌研究、整理,为读者满足自身阅读需要都提供了很大的可选择性和便利条件,并且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物质有限性理论。第六,传播的全球性,网络的出现使地球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全球任一角落的人们均可借助其在同一时间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同样的,基于网络传播的诗歌也可为全世界所欣赏和吟诵。第七,传播的互动性。此点前文已有涉及,故此处不再赘述。

二 网络诗歌存在的一些问题

历史经验证明,任何事物在其快速发展时期都会暴露出或多或少的问题,网络诗歌也不例外。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引起足够重视并得到妥善解决,将严重影响网络诗歌的健康发展。

1.网络诗歌创作中的不良倾向。由于自身海量性的特质以及网络编审制度的缺失,在网络上发表诗歌很容易,所以出现了很多带有随意性极强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许多人打着“口语化”的旗号写口水诗,还有些人甚至大肆标榜“下半身”写作,此外还有“随机诗歌”、“低诗歌”、“垃圾派”等等,不可否认,从语言到形式再到内容,网络诗歌和传统诗歌都有着较大的不同,但任何事物都应当有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问题就将随之出现。不良写作倾向的愈演愈烈引起了很多人的警惕和愤慨,许多人自发地在网上展开了争论。尤其是自2002年以来,网上的论争逐步演变成了骂战,而且规模很大,牵涉的层面也比较广,以“下半身”为例,支持者认为这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大胆突破,反对者则认为其理论根基薄弱,并含有做秀的成分,态度激烈者甚至认为这些所谓的诗人放弃了对大众苦难的同情,在他们身上不再能够看到灵魂和良知,他们的创作只是为了迎合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以及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长此以往,将使整个中国诗歌界全面沦陷。因此,网络诗歌若想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影响力,其标准和规范问题就需要引起整个诗歌界乃至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

2.两个诗人群体之间的纷争。在1999年4月举行的“盘峰诗会”上,“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之间关于诗歌标准和规范问题的纷争是世纪之交中国诗坛一次颇为值得关注的诗歌传播事件,也使沉寂多年的中国诗歌界产生了激烈震荡。其参与者分为两大阵营,就诗歌写作的现状、未来以及诗人写作的立场、诗歌文本的评价标准等问题进行了激烈论争。[4]114此次论争一方面使中文诗坛本已存在着的矛盾冲突公开化,同时也是中国诗歌界民间力量正式走向话语中心的开始,[4]114至此,中国诗歌界一直存在着的官方诗歌话语体系与民间诗歌话语体系之间的交锋开始正面化。

伴随着网络诗歌的快速发展,一大批网络诗人开始跃入人们的视线。他们的出现使民间写作阵营的力量进一步扩大,也使两大阵营之间的纷争呈现愈演愈烈之势,但其核心触点依然是诗歌写作的话语权。2006年9月的“赵丽华事件”曾引起全社会关注,事件主人公及其开创的“梨花体”始于网络,但随着事态的发展,甚至连一些主流媒体都牵涉其中,该事件也藉此获评成为当年度最受关注的文化事件之一。事实上,这次事件不仅是传统诗歌写作方式与网络诗歌写作方式之间的一次正面交锋,同时更是传统知识分子写作阵营与民间写作阵营的一次正面交锋,现在看来,此事件对整个中国文化界也带来了异常深远的影响。面对此种情况,诗歌界权威机构及媒体理应以一种更为积极的姿态牵头举办一些研讨及座谈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将传统诗歌界与网络诗歌界的英才汇聚在一起,增加沟通,增进交流,互通有无,达成谅解,只有这样,网络诗歌的发展才能更良性,而整个中国诗歌界的氛围也才能更和谐。

3.读者甄别、选择不易。网络是一个自由随意的虚拟空间,匿名化的写作方式导致作品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此外,网络诗歌数量巨大,而人本身精力有限,所以读者要想从中甄选出自己喜爱的的作品殊为不易,这就要求网络编审制度从缺失走向完善,网络编辑们以更为负责任的态度对作品进行过滤和筛选,使读者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遴选出更多的网络诗歌精品。

三 网络诗歌的载体——诗歌网站

早期从事华语网络诗歌写作的主要是在北美的中国留学生,而最早的华语诗歌网站是1991年由留学海外的王笑飞创办的“海外中文诗歌通讯网”。台湾地区最早的中文诗歌网站是“双子星”,该网站在1997年就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影响。大陆地区中文诗歌网站最早的萌芽应当是一些大学早期的BBS诗歌讨论区,具有较高声望的有“水木清华”、“华南木棉”、“饮水思源”、“白山黑水”、‘日月光华”、“逸仙时空”、“白云黄鹤”、“一塌糊涂”等。此外就是一些大型商业网站开设的文学专区中分设的诗歌版,比较知名的有新浪的“读书长廊”、网易的“诗人的灵感”、“开卷有益”、搜狐的“诗歌韵文”等。[5]7还有一类就是专门的文学网站下设的诗歌分区,比较著名的有1997年出现的“榕树下”,以及1999年创立的“红袖添香文学网”等,但严格来讲,这一时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型诗歌网站出现。大陆最早出现的专门性诗歌网站应为“界限”和“灵石岛”,它们均出现于1999年,时至今日,影响力依然较大。“界限”是从久负盛名的“重庆文学网”衍生出来的,创办伊始,它力推的主要是重庆及海外汉语诗歌精品。“界限”最初用的是虚拟域名,比起很多一开始只做免费论坛或者免费个人主页的站点来说,它的技术起点是比较高的,而且内容也要丰富很多。[5]8

以“界限”、“灵石岛”、“诗生活”、“诗江湖”等为代表的一批专业诗歌网站出现后,大陆诗歌网站的发展逐步驶入了快车道,网站数量日益增多,影响力也日趋扩大,据不完全统计,大陆的中文诗歌网站、网页、BBS、专栏等在2000年就已突破1万个。[4]12而这种情形和1999年开始在国内兴起的网络热潮有关,也就是从那时起,网络开始进入到了许多中国人的视野之中。美国诗人学会行政主任比尔·沃兹沃斯在2000年4月美国全国诗歌月上曾说:“可能互联网是诗歌普及化发展过程中最有戏剧性的一个例证。”[5]12这一点,对于中文诗歌网站同样适用。但是,中文诗歌网站与其他国家、其他语种的诗歌网站相比,在质量方面,尤其是技术保障方面还是相对落后的,这其中,无论是自身规模、数量,还是网页设计,抑或是域名级别等等都有一定差距。[5]13因此,中文诗歌网站的发展仍是任重而道远。

时至今日,大陆中文诗歌网站数量正成几何级数增长,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除了前文提到的之外,还有“橡皮吧”、“终点”、“诗路”、“翼”、“射门诗社”、“扬子鳄”、“伊甸园诗歌”、“诗中国”、“声音”、“女子诗报”“东方诗人”、“诗王国”、“嘴唇”、“死亡诗社”、“蒲公英现代诗歌”、“守望者”等等。与此同时,国外中文诗歌网站也有较大发展,如澳大利亚的“澳洲彩虹鹦”、加拿大的“北美”、美国的“新大陆”,其他还有“新语丝”、“美华文学”、“风笛诗社”等,这些刊物拥有一个共同特征,即主办者均为海外华人华侨,他们以网络诗歌网站或论坛为依托,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与者,这其中又以大陆诗人为主。而这些网站也成为了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场所。

四 网络诗歌的发展前景

多年来,传播介质的发展严重影响并制约着诗歌本身的的发展,从口口相传到石帛竹简,从纸介质到广播电视再到今天的网络、手机,一路相伴走来,不可分割。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体、新技术,它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一系列变革,对此,我们应当正视它、接受它,并且更好地利用它,而绝不能抱着一种抵触与对抗的态度,因为“存在即合理”。同时,传统媒体也有其独特的优势。例如,纸质媒体的油墨香对于许多人来说永远是最有魅力的,它的权威性也是新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我们要做到既肯定新媒体,又不废旧媒体。具体到诗歌来讲,未来网络诗歌与传统诗歌应当是一种和谐共存、互相弥补的关系。

现阶段,以《星星》、《诗选刊》、《今天》、《新大陆诗刊》等为代表的传统诗歌媒体和以首都师大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西南师大中国新诗研究所等为代表的诗歌研究机构都创办了自己的网站,其中,诗歌刊物的网站是对纸刊的必要补充及扩展,研究机构的网站则侧重于建立诗歌资料库并发布诗歌研究方面的信息及动态。与此同时,一些诗歌网站也办起了自己的纸质刊物。在此,我们要特别提一下小鱼儿,他是中国最早网络诗歌活动家之一,2001年5月,他创办了“诗歌报”论坛,之后便采用商业模式进行运作,并且将诗歌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加以推广和宣传。小鱼儿不仅做网站,而且编辑发行纸质的《诗歌报》季刊。此外,他还和多家出版社、电台、电视台结成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共同进行诗歌的出版和宣传,并且积极参与协办许多诗歌界的盛典,例如人大诗歌节、上海高校联合诗会、南阳西峡诗会等。与此同时,“诗歌报”还与其他网站密切合作,携手举办各种诗歌活动,共同推进网络诗歌的发展与繁荣。正是由于这些举措的出现,“诗歌报”网站的发帖量和点击率在所有诗歌网站里一直位居前列,并且非常稳定。作为一家诗歌网站,“诗歌报”无疑是成功的,而它的成功模式相信对整个中国网络诗歌界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十一世纪是属于网络的时代,随着网络的发展,整个世界已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地球村。为了在未来取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诗歌与网络的融合是必然的,令人欣喜的是,第一步已经迈出。虽然在融合的过程中还有许许多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但总的发展趋势是好的,是良性的,相信只要能在这场网络大潮中找到一个最佳切入点和契合点,那么,网络诗歌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而中文诗歌也可藉此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1]杨志学.诗歌传播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5.

[2]孙 璐.席慕容诗歌:在传播中盛开的奇葩[D].重庆:西南大学,2008.

[3]吴思敬.新媒体与当代诗歌创作[J].河南杜会科学, 2004,(1).

[4]张延文.世纪之交诗歌传播之考察与思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9,(3).

[5]桑 克.互联网时代的中文诗歌[J].诗探索,2001,(1-2).

[6]张延文.网络诗歌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 2006:4-8,15.

[7]张小元.回归与超越——理论新闻学新视野[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7-109.

[8]李 苓.传播学理论与实务[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15-18.

On Network Poetry

SONGBei-bei,WANG Yuan-zhou,LIYan-pi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9,China)

The 21st century is a time of massmedia With a rapid development of each media.Network medium has become eminent With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quantity,freadom,interaction,and stantaneity,etc.However,poetry,as a beautiful flower in the human culture must unavoidably fuse With network.Network poetry,a product which combines poetry With network,faces both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from its birth.Now,we showld deal With the existing problem and find the most superior breakthrough point and the best conjunction spot,to realize the perfect union of poetry and network,so a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oetry.

poetry;network;network poetry

I207.25

A

1671-1181(2010)04-0038-04

2010-04-20

西华师范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新媒体时代文学的生存方式”(42708042)。

宋蓓蓓(1984-),男,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方向:文学创作与理论(诗歌)。

(责任编辑:周 静)

猜你喜欢
诗歌
诗歌不除外
诗歌两首
马元诗歌10首
诗歌写作怎样学?
诗歌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每一个“远方”都唱出了自己的诗歌
跟着诗歌畅游道里
诗歌岛·八面来风